閱讀874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廣東打造三大新型都市區 珠三角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廣東將充分發揮珠三角城市群以及廣州、深圳、珠海等重點城市的帶動作用,構建“廣佛肇+清遠、雲浮、韶關”“深莞惠+河源、汕尾”“珠中江+陽江”三大新型都市區。

22日,廣東省住建廳、廣東省發改委聯合印發了《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6-2020)》(以下簡稱“規劃”)透露了上述內容。規劃提出,到 2020 年,全省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 71.7%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50%。

國際化大都市連綿區初具雛形

改革開放以來, 廣東省通過承接國際資本、技術和產業轉移,吸引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推動經濟社會與城鄉建設迅速發展。1978 年至 2015 年,該省城鎮常住人口從 825 萬增加到 7450 萬,城鎮化率從 16.3%提高到 68.7%,年均提高 1.4 個百分點。

目前,廣東已經初步形成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區域城鎮化格局。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經濟活力、開放程度、創新能力、吸納外來人口數量走在全國前列,國際化大都市連綿區已初具雛形,成為國家三大城市群之一。

在入戶方麵,廣東省率先實施積分製入戶政策,引導外來務工人員有序落戶、融入城鎮。建立城鄉統一管理的戶籍製度和外來人口居住證製度,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管理和服務

規劃指出,根據世界城鎮化發展普遍規律,廣東省城鎮化進程已接近城鎮化率大於 70%的穩定發展區間,隨著內外部環境和條件的深刻變化,廣東省城鎮化進入了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

佛山、東莞、中山等市要做大做強主城區

經過改革開放30 多年的快速發展,廣東省較早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為新型城鎮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過去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借助人口紅利、資源粗放型利用的快速城鎮化模式難以為繼,城鎮化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更加迫切。

展望未來,規劃明確,到 2020 年,全省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 71.7%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50%,力爭實現不少於 600 萬本省和 700 萬外省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明顯縮小。

在區域布局上,珠三角地區要優化發展,攜手港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依托南沙、前海和橫琴三大國家戰略平台,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龍頭引領,發揮廣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市功能, 有序向周邊城市疏解非核心功能。

佛山、東莞、中山等市要做大做強主城區,帶動城市功能板塊優化整合,形成城市內部的合理分工。珠海、 惠州、江門、肇慶等市要重點加強市區建設,輻射帶動周邊縣市發展。

廣州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廣州、深圳這兩座一線城市,要疏解的非核心功能主要是工業製造業。隨著土地等各種成本的上升,廣深中心城區主要應當發展高端服務,如科技創新、金融等產業,製造業則要向珠三角其他城市有序轉移。比如目前華為終端放在了東莞,富士康也選擇在廣州外圍的增城落戶。

胡剛說,對於東莞、中山來說,過去幾十年,經濟發展主要分布在鎮域,佛山原來也有幾個縣區,主體架構比較分散,主城區較弱。在過去經濟崛起階段,發達的縣域經濟、鎮域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到了經濟轉型升級階段,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完善,在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方麵較弱的弊端不斷凸顯。要吸引人才服務轉型升級、形成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都離不開城市化平台的支撐,都需要做大做強中心城市。

打造三大新型都市區

在珠三角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同時,廣東將促進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城市融合互動發展。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構建“廣佛肇+清遠、雲浮、韶關”“深莞惠+河源、汕尾”“珠中江+陽江”三大新型都市區,推動韶關、河源、汕尾、陽江、清遠、雲浮等城市融入珠三角。

按照規劃,廣東將加快建設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際軌道等高快速交通幹線,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分工合作和要素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產業統籌發展,推動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合作共建,促進要素資源互通共用。開展產業鏈聯合招商,鼓勵引導珠三角龍頭企業將生產性環節放在粵東西北地區,形成更緊密的經濟聯係。

廣東省今年6月公布的《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出,今年廣東要重點推進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一體化發展。研究製定關於建設大珠三角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推動“廣佛肇+清遠、雲浮、韶關”、“深莞惠+汕尾、河源”、“珠中江+陽江”等三個新型都市區率先實現一體化。

從地理範圍上看,大珠三角經濟區是在原有的珠三角的向外延伸,尤其是珠三角三個都市圈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分別向東西北延伸。擴大後的三個經濟圈共涵蓋了15個地級市,占廣東全部21個地級市的5/7.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要振興粵東西北,就必須加大傾斜力度,並且新的時期扶持模式也要與原來有所不同,要通過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產業園區的共建等方式,來實現產業在珠三角和東西北的合理分工,打造珠三角總部+東西北製造業基地的模式,而大珠三角經濟區就是要讓珠三角和東西北之間更加緊密協作。

這其中,“深莞惠+河源、汕尾”大都市區範圍包括深圳、河源、惠州、汕尾、和東莞市。大力培育臨港基礎產業,積極發展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和以金融、商貿、會展、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生產服務中心。

“廣佛肇+清遠、雲浮、韶關”大都市區範圍包括廣州、佛山、韶關、肇慶、清遠和雲浮市。強化金融、商貿、文教、科研、會展、通信、信息谘詢和旅遊娛樂等綜合服務功能,加快重型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打造全省輻射能力最強的綜合服務中心和國際競爭力最強的產業中心之一。

“珠中江+陽江”大都市區範圍包括珠海、中山、江門和陽江市。深化區域分工協作與一體化發展,充分利用生態與文化資源優勢,以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深茂鐵路、廣佛江珠城際軌道交通等一批區域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著力培育主城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和臨港工業,穩步發展旅遊業和物流業,提高城鎮產業的集聚與擴散功能, 打造珠三角地區未來加快發展的重點地區。

最後更新:2017-08-23 20:02:23

  上一篇:go 首航節能:張家口設孫公司 為開展雄安新區業務鋪墊
  下一篇:go 8月23日新聞聯播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