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8
汽车大全
特斯拉为什么濒临破产?
中国商界网
拥有1000项重大发明,特斯拉为什么还是一无所有濒临破产?这里说的特斯拉,不是特斯拉汽车,而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是发现和发明交流电、无线电、无线遥控、火花塞、X光摄影技术、收音机、雷达、传真机、真空管、霓虹灯管、水电等一系列新技术的科学家。埃隆·马斯克为了向他致敬,把自己的电动汽车公司命名为了特斯拉。如今,世界科技领域也仍旧在实践他100年前提出的理论。但就是这样一位被誉为“创造出二十世纪”的伟大发明家却一生穷困潦倒,濒于破产。
高智商未必高财商
1884年,28岁的特斯拉怀着成功的梦想,从欧洲移民美国,这一次他要去拜见爱迪生,他想和这位用白炽灯改变世界的伟人谈谈关于交流电动机的想法。很遗憾,他未能完全如愿,因为爱迪生的实验是通过直流电理论建立起来的,没过多久因为种种分歧,特斯拉只好离开爱迪生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此后的5年里,特斯拉凭着交流发电机、发动机、变压器等一系列发明,在美国获得了22项专利,这些发明是自电话以来最有价值的发明,而在当时没有几个人明白其中的价值。西屋电气公司的创始人乔治·威斯汀豪斯无疑是幸运儿,他花费一百万美元便买下了特斯拉所有的交流电专利产品。
在特斯拉声誉最高的时期,纽约的社会精英都想和他结交朋友,许多名门闺秀和女演员都对他流露出了爱慕之情。但他更感兴趣的,仍然是实验和发明,为了自己的科学事业他甚至每天只睡2小时,显然这是一位发明狂人,注定是为全人类奉献毕生精力的科学巨匠。
1893年,在与爱迪生的长期较量中,特斯拉最终成了“电流之战”的赢家,从此交流电取代了直流电成为供电的主流,但出于种种原因特斯拉最后还是决定放弃交流电的专利权,至此交流电成为了一项免费发明。从这一刻开始,特斯拉穷困潦倒的后半生和临终时的一无所有便埋下了伏笔。往后的日子里,他把仅有的投资或收入全都放在了科学研究当中,1943年1月7日,终生未娶的特斯拉在纽约人旅馆因心脏衰竭逝世,享年86岁。
我们不禁要问,特斯拉拥有1000项专利,是那个时期最有技术竞争力的人,为什么最终没能将技术变现?是那个时期没有技术变现的条件吗?同时代的托马斯·爱迪生与他形成了鲜明对比。
爱迪生只发明那些有普遍需求且能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东西,将发明用于商业发展的思想很早便植根于他的脑海。22岁的他曾说“我不想再发明任何卖不出去的东西了。它的销量是它实用的证明,实用才是成功。”爱迪生虽然不是第一个发明灯泡、电影摄影机、发电机、蓄电池以及电报的人,但他却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并创造性地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与特斯拉相比,爱迪生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可以把各种要素聚集在一起,构想出该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的策略,这显然是一个发明者和创新者的本质区别。特斯拉更关注技术,爱迪生更关注市场。
苹果公司的崛起是靠技术吗?
在当今世界,苹果公司的崛起被相当一些人视为技术奇迹,他们认为每一次的苹果发布会都会为世界带来新的技术体验。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如果说是乔布斯成就了苹果,那么是谁成就了乔布斯?答案是别的公司。施乐公司旗下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发明了以太网、图形用户界面、点阵式显示、桌面图标、弹出式菜单、重叠式窗口、鼠标以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但这些技术没有为施乐公司增加多少利润,直到被乔布斯发现并用来设计制造MAC系列电脑才真正发挥它的魔力。苹果最杰出的产品iPhone手机,也并没有太多专有的技术,其中的硬件和芯片常常来自第三方,甚至包括自己的竞争对手三星。
很显然,完全依靠技术,苹果公司很难在市场上立足,而真正引领苹果赢利并走向全球的不是技术发明者,而是创新者。苹果的主要创新便体现在技术运用基础上的产品设计创新、客户体验创新和APP 生态系统创新,而这一切的创新都指向用户的需求、用户的获得感。
创业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当我们谈论创业创新的时候,很多政府和企业领导都期望能够引进新的技术,他们觉得创新最主要的就是技术创新。事实上,大多数新的技术发明在成为商品前都会被埋没数十年,从内燃机到电灯泡再到计算机,从最初的技术发明到形成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时间滞后。
世界确实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为王的经济转型周期,一大批创新引领的企业也正在获得资本青睐,但当我们研究了众多崭露头角的企业后发现在开展公司业务时,绝大多数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的初创企业并不依赖于技术创新。相反,它们更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设计创新,以及如何把这些创新与现有技术相融合。苦苦挣扎的企业中确实不乏有专利技术的,但糟糕的是这些企业一旦拥有了自己的专利技术,所有的经营和市场开拓便只围绕着这项技术,所谓的技术在无形中限制了企业探索市场的能力,这种情况常常被称为“技术陷阱”。
前一段时间,VR、AR技术被捧为风口,很多国内企业蜂拥而上,在买上技术开发了APP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用户在哪,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创新无疑是艰难的,但这里的“艰难”,既不是企业之外的政策支持太少或产权保护不够,也不是企业内部的原创动力缺乏和技术实力羸弱,而是对创新的本质认识错误。创业创新的本质是贴近用户、发掘市场、洞察新的需求,一定是要解决市场痛点,而不是拿着技术去寻找用户。
特斯拉的穷困和一无所有,是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中的技术发明家,他的命运似乎是可以预料的,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浪潮中,创业创新企业想要在现实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则必须以创新者的姿态开启全新的商业机会。在创新者眼里,科技的发明不过只是个"撬锁工具",客户需求才是"藏宝箱"。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延伸阅读:
MIT: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密码(十分钟让你看懂MIT)
本文核心内容来自黄亚生教授公开演讲
为争夺外国创新型公司,希拉里的竞选团队近日放了狠招儿!将为进入美国创业的外国企业家提供“创业签证”。希拉里希望藉此吸引世界性顶级人才,促进美国就业。
这是公开表明美国要在全球创新领域去挖各国的墙角嘛?
其实自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各国政府都非常关心创新问题。中国政府近日印发了“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下发了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被业内称作是中国的《拜杜法案》,在美国走向现代创新型产业过程中,这部法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稍后下文将有展开。
谈到创新,MIT是绕不过的话题。近日跟几位投行朋友聊天,他们的策略:投资一定要紧盯麻省理工,斯坦福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全面覆盖北美的创新,因为“美国的创新比中国至少领先30年。”
人类的创新活动其实从未停止过,通俗地讲,创新是人类用来摆脱现实痛苦和实现未来愿望(也有欲望)的必由之路。由于创新需要消耗大量社会资源,那么越是资源配置自由的社会,创新力就会越强。
个人、企业、政府各有各的痛苦和欲望,所以各有各的创新。在大学创新领域,麻省理工学院(MIT)有着毫无争议的江湖地位。
MIT在科技研究方面的成果非常杰出,曾产生8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没有把知识束之高阁,而是反哺于经济发展之中。
有一个统计数字表明,大概全世界有25800家以MIT技术为主的公司。如果把这些公司总的销售加起来,相当于2009年第11大世界上的GDP。
后来斯坦福看到这个研究以后,也做了个统计,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出结论,它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当于世界第10大GDP,比麻省理工略胜一筹。
两所大学大概都是2万人左右的规模,居然能创出这么大的经济价值,估计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没有看到过中国高校比如清华、北大的类似统计,相信贡献也都不小。
下面说说在MIT,科研创新是如何变成大众创业的。
MIT创新守则
1、发明和发现绝对优先
基础科研、发明和发现对于MIT学校来讲是绝对优先的准则,创业是衍生的东西。这两者的主次关系,基础科研在前,创业是在后面。为什么要去创业?目标应该是要为社会,要为经济作出贡献。
2、创新创业相互补充
创业本身是要支持创新的,所以这两个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认识清楚。如果认识不清的话,作为一个大学,过度地去追求创业的话,就会影响它的创新。
让一个做科研的教授去做企业管理,让他去找投资人,去找市场,这会是灾难,因为他的强项不在这个方面。规则的设计非常非常重要,你如果让科研的教授花很多时间去做他不擅长的事情,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浪费。
其实创新和创业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创新追求知识共享,学术自由,信息公开。
创业是追求利润的,是追求保密,是排他的。
美国2000年出的创业大潮中,流传有一个笑话,有一个教徒跑到教堂去,他跟牧师说,我向你忏悔吧,牧师说你要忏悔什么?教徒说你得先跟我签一个NDA才可以。
Non—Compete Clause规定,在一段时间里你不能跑到直接竞争对手那里去工作,但硅谷并不实行这条规则,因此它在创业方面比麻省做得好,人员流动更自由。为什么麻省有这个规定?历史上麻省理工学院跟美国国防部的关系非常非常紧密,像雷达等发明都是美国国防部在二战期间资助麻省理工学院做的一些科研成果,所以有很多这方面的限制。
3、实现科学家的共和
学术自由,数据共享是MIT治学的原则。学校内部,像校长、系主任、院长这些角色,他们对教授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唯一的权力就是给教授发工资。美国有两个职业有终身教职,一个是教授,一个是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就是要让你保持学术独立,言论自由,没有后顾之忧。
4、自下而上的主导机制
MIT是自下而上的主导机制,很难发现一个校长组建一个什么队伍,院长组建一个队伍,因为它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体系。
5、从问题来回问题中去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MIT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是非常优秀的,比如说它的经济系,你要是看现在美国和全世界中央银行的行长,很多都是MIT训练出来的宏观经济学家,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美联储前主席,以色列中央银行行长、英国中央银行的行长,清一色都是MIT经济系出来的。
为什么会有这个局面呢?源于MIT这个学校非常重视实际的社会问题,实际的经济问题。
150年实践:创新与创业的互动
在MIT,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并且,许多创意在学校的引导与帮助下转化为了真正的产品,并成功实现了创业。因此,MIT积淀下来的创新气质是其创业发展的基础,亦是其创业的源泉所在。
1,纯正的求知和探索精神
MIT的校训是要知行合一,倡导大脑要跟手连在一起,要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据说上海交大办学理念山寨麻省,而钱学森先生就是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又去了MIT读书。
麻省理工怎么能够吸引这么多科研的人才?又能够使他们作出的科技成果能够创业?
深层次根源在于其纯正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科技的探索精神。
在纯正求知和探索精神驱动下,很少有人为了利益而学术造假。防止利益冲突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靠官僚审批和监管,而是靠纯正求知和探索的科学家精神。
举个例子,比如,MIT的1/5天规定:一个星期工作日被定义为五天,你有一天可以做跟你教书和研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每一个学年的年底,我们需要在网上填一项数据,这一学年有多少天是用在你的科研上。这个数据完全可以撒谎,它没有任何能力去查你。但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自律?为什么不会去滥用这种权力?原因非常简单,与学术无关的事肯定会影响到你的科研。
2,《拜杜法案》的启示:分享创新才能增进社会财富
在1978年以前,大家可能也都知道美国基础科研的经费大部分是由政府出,因为你拿了政府的钱,做的研究结果产权归政府所有,也是天经地义。但这个天经地义的逻辑被一位来自普渡大学的教授颠覆性地改变了。
鉴于“普度”一词在中文中有特殊意义,这一改变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巨大,我们不妨就把他称为“普渡”教授吧。闲扯一句,普渡大学历史悠久,现在全美的排名也很靠前,是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美国母校,
“普渡”教授研究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谁出资,谁拥有”的结果是,发明人没有足够激励去把研究成果与实际生产结合,而政府或企业主虽然有此动力,但严重缺失转化结合能力。这就造成了大量科研成果闲置浪费。
经1980年的《拜杜法案》改革后,既使是政府出钱,所有产权也归学校。
《拜杜法案》使私人部门享有联邦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强大动力。该法案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为政府、科研机构、产业界三方合作,共同致力于政府资助研发成果的商业运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激励,由此加快了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步伐。
在过去的36年里,美国大学籍着《拜杜法案》这一专利制度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美国大学的专利申请和授予的数量有了显着增长,使得美国在全球竞争中能够继续维持其技术优势,促进了经济繁荣。
1978年,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5%,《拜杜法案》出台后这个数字短期内翻了十倍。美国在十年之内重塑了世界科技的领导地位,《拜杜法案》功不可没。它被《经济学家》杂志评为美国过去50年最具激励性的一个立法。是美国从“制造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标志。
此后美国的各大学、医院、国家实验室及其它非营利机构变成了科技创新的温床,富于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们带着发明成果纷纷成立自己的公司,加入到创业大军当中。
且慢,那么多教授、科学家加入到创业大军,会不会丧失了原始的科研精神?这里其实有一个科研目的地问题。
美国密西根大学校长Mary Sue Coleman博士还是比较有说服力,“很多人常常质疑我们为什么热衷于技术商业化、培育新公司、促进达成更多的专利和许可协议。金钱,技术转让必须围绕着我们的核心使命:分享观点、分享创新,从而增进社会财富。”
学以致用,造福社会,这是美国科研界的一个思想主流。再说,与我们看到的成功创业的科学家相比,更多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者兢兢业业地工作在金字塔底层,做着默默无闻的贡献。
知识产权的分配
这是个管理技术问题,MIT在这方面的安排有三种情况。
1、知识产权归MIT而非教授所有
如果是第三者提供的资金,比如政府提供的资金,那么这个科研成果的产权归MIT而不归教授;如果利用大量MIT资源,或因本职工作而产生的知识,产权是归MIT的。
《拜杜法案》之后政府出资的产权是归学校的。如果是一家公司出资呢?结果是产权仍然归MIT。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公司资助和赞助的研究产权在MIT而不在出资方?一家公司为什么要来做这种选择?关于这点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MIT有绝对控制权利,MIT不希望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希望自己的学校变成一个公司的研发部门,或者一个研发部门的延伸。
第二,要保证学术的自由和独立。就选题方面,如果你认同我们这些题目,出钱就是了。公司出钱是因为你认同这些题目,而不是希望获得这些产权。在这么苛刻的条件下,为什么每天有这么多的公司来投入这件事情?
这就是第三个原因,保证MIT处于最前沿的研究。这些出资公司的发展是取决于整个知识领域的提升,这种企业非常愿意跟MIT做合作研究。这样也就保证了,你的这个题目肯定是最前沿的题目,而不是一种重复性的研究。
2、教授个人拥有知识产权
首先不是因为第三者出资产生的这个知识和产品,没有利用大量MIT的资源和资金,同时不是因为本职工作而产生的知识。
3、MIT和教授会共享知识产权
利用“大量的”MIT的资源和资金来进行研发,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必须是通过MIT的技术转让办公室(TTO)进行技术转移工作。
为什么这么考虑?这就是一个最合理的社会分工,你是个教授,你做科研,这是你的本职,这是你的长项,像技术转让这都不是你的长项。我在这方面不希望你花很多的时间,而是让你把时间花在实验室里。像这些后续的工作,下游的工作全部给你承包下来。
MIT创业目的是为了你创新,为了给你省时间。而不是仅仅追求商业利润,它的这种想法是非常全面,非常合理的。
创新与学术自由
说到学术自由。世界上有两种科技研究体系,一种叫作科学共和,它追求的是学术自由、学院自治、开放体系、数据共享、合作研究和同行评审制度。另外一种体制叫政府共和。政府任命大学高级管理团队,在运营管理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MIT很值得看重的一点是,它崇尚的是“权威的思想”,而不是“思想的权威”。
美国现在很有名气的一个公司叫iRobot,这个公司的产生过程很有意思。1988年1月,MIT的学生发明一种游戏,叫 “辨认罗德”(Recognize Rod),学生们把MIT人工智能专业罗德教授的头像印在纸板上,用机器人控制水枪向罗德教授“发射”。不管罗德教授的头像放到哪里,机器人都应在一分钟内辨认出此头像是不是罗德本人,如果是,那就可以对准罗德教授的鼻子打水枪。
开始参加者寥寥无几,罗德教授知晓此事后决定“牺牲”自己,发出通知:“每天下午4点到5点,我将会取代我的头像出现在广场,你们可以用机器人控制水枪对准我”。
参加“辨认罗德”游戏的优胜者科林和海伦,在MIT校园内创立了iRobot 公司(艾罗伯特)。这一机器人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危险地方发挥了重大的作用。iRobot 也成为全世界技术含量最高的机器人公司。
最后更新:2017-08-20 10:01:52
上一篇:
宝骏730试驾及简评:优秀得有些孤独
下一篇:
宝骏310W那点事,你居然不知道
心灵大屠杀 思域和卡罗拉你到底选谁
2017款长城汽车-哈弗H8 车主们用车后都是怎样评价它的
特斯拉Model S 和Model X 75D车型动力升级 百公里加速度提速1秒
6万不到就能买辆SUV,外观新颖动力不俗,哈弗H6大呼招架不住!
特斯拉概念重型卡车,没有轮胎依靠磁悬浮行驶
家族布局成效显着 东风日产夺合资SUV销量冠军
江淮真疯狂!山寨埃尔法卖30万,GL8都说它作死
上市100天销量突破4.7万台,长安CS55热销的背后另有玄机
长安CS15EV对比江淮iEV7S 两台最大续航350km的纯电SUV
战力指数简直可怖!雅阁10月狂销上万辆,明年10AT来了真的要无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