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
汽車大全
A股掀起“保殼”潮 機構在撤離這些ST股
在A股市場,每到年末,最為緊張的就是ST公司,是繼續“披星戴帽”還是“去星摘帽”,ST公司紛紛各顯神通。
隨著三季報密集披露,多家ST公司經營業績出現大幅增長,有的公司是因為獲得了政府補貼,有的是主營業務趨好使得公司扭虧為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在披露了三季報的ST公司股東榜上,均出現了機構持倉的蹤影,不過也有多家ST股在三季度出現機構資金撤離現象。
ST股“保殼”各顯神通
2017年已開始步入尾聲階段,是繼續“披星戴帽”還是“去星摘帽”,各家ST公司都在盤算著。10月23日,*ST沈機公告稱,公司擬向沈機集團出售部分非i5傳統機床業務的資產和負債,公司表示,通過出售該部分資產,以期降低資產負債率、增強盈利能力。而據*ST沈機業績預告顯示,*ST沈機預計前三季度虧損7.5億元至8億元,去年同期*ST沈機虧損7.98億元,今年三季報再度預虧,上市公司“保殼”壓力較大。
同樣在10月23日,*ST墨龍發布2017年三季報稱,在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為1016.66萬元,同比增長104.64%,而去年同期則虧損2.19億元。公司預計全年淨利潤1600萬元至2400萬元,同比扭虧為盈。對於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ST墨龍表示,主要因為2017年產品需求和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公司收到節能減排獎補也是重要原因。
而*ST德力預測前三季度扭虧,由於公司加強成本管理與控製,毛利水平有所提升,使得主營業務虧損縮窄。此外加大了客戶回款力度以及上半年收到了政府補助,這些因素使得公司扭虧為盈。
還有的公司是由於進行了資產重組實現了業績增長,如*ST三泰預測前三季度扭虧,主要原因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交割完成對轉讓股權確認投資收益所致。
當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由ST公司自身主業經營好轉而實現扭虧的也不在少數,如*ST鄭煤預測前三季度扭虧,主要原因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煤炭行業供需關係持續改善、售價穩定在合理範圍,公司產銷預計持續穩定。還有*ST廈工預測前三季度扭虧,原因是經過2016年整合瘦身後,公司成本費用下降,同時上半年工程機械行業延續增長趨勢,公司主要產品毛利率有所上升。
機構青睞主營業績提升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在關注ST公司業績扭虧的同時,機構資金對ST股的持股動向也是關注焦點。部分ST個股在三季度得到機構資金大幅增持,也有部分個股在第三季度被機構減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減持股數最多的為*ST鬆江,招商財富-陝西信托較前期減持934萬股,華夏基金-陝國投·盛唐47號減持927萬股,這兩家機構合計減持1861萬股。
此外,ST亞太的三季報數據令人失望,今年前三季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淨利潤為虧損683.22萬元,同比下降4791.76%,該股的股東榜中,私募機構已開始撤退,如青島贏聯宜信投資持有1172.1萬股,較前期減持了136.51萬股。
靠主營提升業績的公司則得到機構資金的青睞,如*ST華菱10月23日晚間發布三季報,公司前三季實現淨利潤25.72億元,同比大幅扭虧為盈,創出曆史最優業績。該股得到大量機構資金進駐,其中博時主題行業混合基金新進持有3499.99萬股,易方達科匯靈活配置混合基金新進持有1299.86萬股,UBS AG新進持有1186.98萬股,博時絲路主題股票型基金新進持有1095.24萬股。
對此金浪投資基金經理餘淦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每到年末具有“摘星脫帽”概念的ST股通常會受到資金追捧,套路無非就是拚重組、拚股東、拚財技等。ST股炒作有兩個層級,初級是炒作業績反轉,扭虧為盈,從而摘星摘帽;高級是炒作資產注入,股東變更,從而“烏鴉變鳳凰”。前者隻能讓公司暫時擺脫退市的窘境,後者才能讓公司真正脫胎換骨,具備新的造血功能。
(原標題:A股掀起“保殼”潮 機構在撤離這些ST股)
最後更新:2017-10-25 0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