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
汽車大全
期貨品種“豐收”之後:開放、創新、立法
2017年中國商品期貨市場延續了2016年的反彈走勢。黑色係、有色金屬、能源化工和飼料養殖期貨品種成為2017年的明星品種。總體而言,大宗商品市場保持了連續兩年上行態勢;而貴金屬、油脂油料、軟商品期貨板塊則以下行或築底震蕩為主,從而導致2017年國內商品期貨市場的漲幅低於2016年。
此外,相比於2016年,2017年國內期貨市場在交易產品、品種上可謂成績斐然。沉寂一年後,白糖與豆粕期權,棉紗與蘋果期貨的上市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避險工具,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得到進一步凸顯。
與此同時,股指期貨得到“鬆綁”;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蓄勢待發;政策製定者與監管層在多個場合表態將推動期貨市場雙向開放。因此,“創新”與“開放”成為2018年期貨市場迎新不辭舊的關鍵詞。
大宗商品基本見底
來自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7年前11個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28.23億手,累計成交額為171.38萬億元,同比2016年分別下降26.66%和3.81%。
其中,商品期貨期權市場累計成交量為28.01億手,累計成交額為148.74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6.95%和8.39%。商品期貨期權市場成交量和成交額占全市場的比重分別為99.22%和86.79%。金融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0.227億手,累計成交額為22.6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94%和43.25%。金融期貨市場成交量和成交額占全市場的比重分別為0.79%和13.21%。受累於商品期貨市場成交規模下滑,全國期貨市場整體規模略有下降。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經過對2007年以來全國期貨市場成交規模變化的分析,他們預測,2017年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量將超過30億手,是為曆史第三高位;2017年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額將接近190萬億元,是為曆史第五位;2017年12月份全國期貨市場成交規模將在11月份基礎上小幅回升。
王駿認為,2016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出現大幅反彈,此輪大宗商品的熊市基本見底,2017年大宗商品市場受高價格影響迅速補充庫存和釋放產能來彌補短期供給的短缺,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中工業品期貨價格明顯上升,但農畜產品價格仍處低位。
交易品種上市提速
雖然交投活躍度與市場規模略有下降,但2017年眾多新產品與新交易品種上市卻為期貨市場賺足了“眼球”。3月31日,大連商品交易所豆粕期權正式上線;4月19日,鄭州商品交易所白糖期權上線;5月11日,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發布業務細則,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有望推出;7月11日,蘋果與紅棗期貨立項獲批;8月18日,棉紗期貨在鄭商所掛牌交易,是為2017年新上市的首個商品期貨;12月22日,蘋果期貨掛牌上市,被業內喻為“舌尖上的品種”。此外,生豬、乙二醇、尿素、紙漿、2年期國債等商品、金融期貨與銅期權也在積極籌備上市。
對於2017年新產品與新交易品種的“爆發”,業內大多歸功於監管層的推動。同濟大學上海期貨研究院院長助理劉春彥表示,期貨品種的增多,主要原因是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企業對於風險管理的需求不斷增長,從而倒逼期貨市場創新發展,以提供更加豐富的避險工具。同時,自證監會領導調整後,新“當家人”有迫切發展期貨市場的信心和決心。證券市場保持相對穩定,也給監管層新任領導更多的時間思考期貨市場、關注期貨市場。
中國期貨市場創始人之一、期貨專家常清則表示,交易品種上市提速,得益於證監會監管部門“尊重市場發展規律”。在成熟市場,期貨期權交易品種上市由交易所操辦,交易品種的存續完全由市場表現決定。而之前國內期貨交易品種上市則需要證監會與各大部委聯合研究、製定計劃。前後對比,新上市品種的常態化是“與國際接軌的表現”。“這是中國證監會貫徹十九大大精神,有擔當、有作為的表現,也是2017年期貨市場的一大亮點,”常清說。
與國際市場接軌
除新交易品種上市常態化,2018年中國期貨市場或將迎來全麵開放。
2017年12月2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第十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指出,期貨市場將“形成全麵對外開放新格局”。他表示,證監會將加快推進期貨市場雙向開放,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中國期貨市場,擴大境內外交割區域,並放寬外資入股期貨公司投資比例限製。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製放寬至51%,三年後持股比例將不受限製。
對於外資控股國內期貨公司,業內專家的意見多有分歧。常清認為,外資對於參股中國期貨公司並不會有很大的興趣。中國期貨市場與國外期貨市場很不同的一點是,國外交易所不掙錢,期貨公司能賺錢;而國內期貨公司的投資回報率並不高。“外資是逐利的,所以對於入股期貨公司不會很感興趣。即使外資控股期貨公司,由於中國期貨行業的強監管特質,外資對於中國期貨市場運行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常清說。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則表示,中國證券期貨市場曆來有一個“魔咒”,即“股市怕跌,期市怕漲”,外資控股期貨公司則有望打破這一“魔咒”。胡俞越認為,隨著外資持有中國期貨公司股份比例逐漸放開,中國期貨市場將與國際接軌,其作為財富管理工具的特點也將被凸顯。中國期貨市場不宜過分強調“中國特色”,而應更多地向國際慣例靠攏。
王駿亦表示,我國期貨行業監管和期貨公司監管法律是全球最為完善、最為健全的,在保護期貨投資者權益和資金安全方麵也是全球最為規範的。外資入股期貨公司短期內不會對國內期貨市場產生影響,外資入股更多是考慮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是外資方開拓中國和布局中國市場的長期考量。外資入股可以使期貨公司的業態產生積極利好的方麵,比如外資方注資期貨公司充實期貨公司注冊資本、增加淨資本,外資方引進海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高端衍生品專業團隊,均帶動國內期貨公司在這些方麵的進步。
亟須推出期貨法
必須指出的是,在交易品種上市常態化與期貨行業對外開放的背後,是監管層對於“建設高效市場”孜孜不倦的維護,而其最終目標,仍然是服務於產業優化升級。展望2018年,除更多的交易品種即將上市,期權市場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外,期貨期權市場仍然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劉春彥表示,2018年的當務之急是應當盡快推出期貨法。隨著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推進,現有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已經不能滿足國際化發展的需求。目前,境外投資者非常關心期貨交易所中央對手方的法律地位、交易結算的終局性法律效力;以及交易所自身的法律地位和境外交割庫的管理問題。2017年10月1日施行《民法總則》關於法人的規定並沒有為解決中國期貨交易所的法律地位提供支撐。
胡俞越則建議進一步為股指期貨鬆綁。2017年2月,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曾下調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等股指期貨合約非套期保值持倉的交易保證金標準,是為2015年股市巨震後第一次“鬆綁”股指期貨。2017年9月,中金所再次下調了滬深300與上證50的保證金標準,以及中證500等合約的平倉交易手續費。雖然曆經兩次“鬆綁”,但胡俞越認為股指期貨需要“恢複到‘股災’前的狀態”。
他指出,目前中金所對於非套期保值持倉的限額會造成股指期貨“深度貼水”。“機構投資者在進行套保時不受持倉限製,同時機構投資者的套保操作模式往往又是持有股票現貨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反向做空。而個人投資者由於受到20手的持倉限製,無法充當機構投資者的對手盤,這就造成了流動性不足。同時還會向市場釋放股市下跌的錯誤信號,”他說。有鑒於此,股指期貨應當取消非套保持倉限製,並遵循國際慣例,在商品期權推出的同時,加快推出股指期權。
(原標題:期貨品種“豐收”之後:開放、創新、立法)
最後更新:2017-12-31 0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