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
汽車大全
海外並購遭遇嚴監管 “全球買”放慢節奏
2017年,跨境並購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於部分激進於跨境並購的中國企業來說,他們正遭遇史上最嚴厲的監管。
10月17日,商務部合作司公布2017年1-9月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情況。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4個國家和地區的5159家境外企業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780.3億美元,同比下降41.9%,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進一步有效遏製。2017年上半年,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回歸理性,境外並購量及金額有明顯回落。
事實上,對外投資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沒有新增項目。2017年,突遭各大部委聯合叫停的海外投資預警,則預示著此後海外投資步伐放緩,並將呈現規範化趨勢。
“急刹車”
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呈現出“買遍全球”的節奏,以爆發式速度快速增長。2017年,隨著內地監管政策的引導和規範,以及受到海外審查和全球宏觀經濟不確定性的影響,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步伐已明顯放緩。據易界(DealGlob)發布的《中國企業跨境並購特別報告》顯示,2016年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並購交易跨越式增長的一年,交易達到438筆,較2015年增長21%;而累計宣布的交易金額為2158億美元,較2015年大幅增長148%。當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最集中的十大行業依次是製造業、金融服務、能源、計算機、文化娛樂、消費、汽車零配件、半導體、傳媒和醫療健康。
從2016年的數據看,民營企業已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主要推動力量,其交易數量較上年增加3倍,並在交易金額上超過國有企業。從2017年一季度的數據分析,83%的海外並購交易是由民營企業參與發起的。海航成為2016年最活躍的買家,在前100大交易中,海航占4筆交易,其次是安邦、萬達和洛陽鉬業(603993)分別有3筆交易。北京控股、渤海金控(000415)、國家電網、美的、三峽集團、銀億集團、中國化工和中投公司分別有2筆交易。
普華永道發布報告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為572宗、總金額為977億美元,同比2016年前三季度分別下降了14.8%和38.9%。相較2016年的爆發式增長,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並購回歸理性增長,除若幹大額物流地產項目外,中國內地巨型海外並購交易數量明顯下降,有21宗交易金額超過10億美元,單筆交易金額呈整體下滑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十大海外並購的關鍵字回歸“國有”和“重資產/資源類”, 其中能源電力類占4宗,房地產交易占3宗。以投資者的活躍度來看,民企在並購數量中仍為“主力軍”,2017年前三季度交易359宗,接近國有企業的5倍,在總共572宗交易中占63%,這一比例與此前一年基本持平。但進入2017年第二季度後,國家相關部委及中國金融監管機構聯合展開嚴查中資企業海外投資並購內容。事實上,2016年的大宗跨境並購還是以國企和主權基金為主導,遭遇政策急刹車後,民企出海並購則出現下降趨勢。財務投資者主導的跨境並購由2016年同期的186宗下降至135宗。在目前的環境中,更多的財務投資者選擇和戰略投資者合作。
非實業與實業對比鮮明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連續發布通告,表示已關注到一段時期內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出現的一些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2017年1月,國資委宣布加強央企境外投資的審查,其中包括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在境外從事非主業投資等。
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796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1299.2億元人民幣(折合1701.1億美元),同比增長44.1%。
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並購進程中存在不規範的行為,為防止金融風險及保持外匯穩定,有必要在對外投資領域加強審核。
目前,中企海外並購主要依靠外部融資,依靠來自國內銀行的支持,而這樣的金融支持將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債務負擔及經營風險。
在海外大舉並購的複星集團放緩了海外投資步伐。此前,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曾公開表示,複星集團在未來兩年將專注於消化已收購的資產。2016年上半年,複星決定終止計劃以4.61億美元從德雷克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以色列保險商Phoenix Holdings 52%股權及收購比利時商業銀行BHFKB。據Dealogic數據顯示,複星自2009年開始國際化戰略以來,在2010年完成首筆交易,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別完成2起海外收購。隨後在2014年和2015年高歌勐進,分別完成14起和17起海外並購案。據不完全統計,其總支出高達100多億美元。中信證券曾分析表示,隨著“資產荒”加劇,預計複星國際業務增速會有所放緩,公司短期內將不會再新增保險項目的並購。郭廣昌曾表示,複星的願望是成為一個植根於中國,保險和投資雙輪驅動,在全球視野內組成各種生產要素,為全球的家庭生活提供更多健康、快樂、富足的生活方式。
2017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發布報告顯示,中國對外投資的年度流量已連續增長13年,平均每年增速約40%。2015年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ODI)超過1000億美元,規模首次超過外國企業對中國的直接投資(FDI),中國海外投資會從2017年起開始放緩。
據智庫(CCG)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製造業海外投資勢頭依然強勁,中國“智造”輸出成亮點。其中,製造業占海外投資總比重1/3以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的投資占比11%,比2016年上升3%。2016年,中國企業在製造業的海外並購主要發生在美國、德國、巴西和澳大利亞;而從投資領域來看,主要涉及家用電器製造、塑料橡膠等相關專用設備製造以及農藥等化學產品製造。青島海爾以42.75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製造商之一的美國通用家電(GE Appliances),交易占第二季度中國製造業海外並購總金額的62%,是該季度中國最大一筆海外並購。與此對應,福耀玻璃(600660)的海外投資步伐則是始終一往如前。目前,福耀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玻璃製造商,從1995年進軍國際化至今,已在美國、俄羅斯及德國投資布局,其在海外投資近100億元人民幣。對於國家各大部委聯合針對過熱領域的海外並購進行監管急刹車的措施,是否會影響福耀未來海外並購?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於福耀沒有任何影響,政府支持福耀對外投資。
規範化趨勢
隨著各相關部門對非理性投資監管的加強,包括細化審批流程以及提高企業對外放款的要求等,中國對外投資自2016年12月起已呈現放緩之勢。彼時,發改委、商務部、央行和外管局四部門連續發布通告,表示已密切關注到在部分領域出現的一些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相關部門除加強投資者在核心業務之外超過10億美元收購項目的審查外,還將對上述領域跨境交易新增限製。
隨著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深度與廣度不斷拓展,相關風險和問題日益顯現。2017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公布《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和《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強調對中央企業海外投資的風險管控;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楊國中曾撰文稱,支持符合國家戰略規劃的跨境並購,並指出應防範跨境資本異常流動,需要多部門落實已達成的共識並繼續加強協作,推動既有利於長遠改革開放、又有利於近期收支平衡的措施。應積極引導市場主體對外合理投資,支持符合“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規劃和能夠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為目的的跨境並購。
2017年6月26日,在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6次會議上,海外投資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改進境外企業和對外投資安全工作的若幹意見》,並強調要堅持黨對境外企業和對外投資安全工作的領導,在國家安全體係建設總體框架下,建立統一高效的境外企業和對外投資安全保護體係。
2017年9月,畢馬威發布第二期《中國上市企業跨境並購市場通訊》顯示, 在經曆2016年“爆炸式”增長後,中國海外並購交易活動在2017年的前6個月中放緩,中國A股上市公司在2017年上半年披露的並購交易總額為202億美元,較2016年同期下降49%。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交易較2016年有所放緩,2017年上半年的披露交易額仍超過2015年全年交易水平,這表明中國企業仍有意願進行海外投資。
分析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民營企業漸成並購主體是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新趨勢。民營企業海外並購不僅在數量上實現大幅增長,而目前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行為已逐漸趨於理性。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表示,中企海外投資存在一些不規範的行為,比如過度依賴融資擴張、資產錯配、資金轉移等。從保持外匯穩定、防控金融風險的角度來看,我國現階段仍有必要在對外投資領域加強審核監管。
(原標題:海外並購遭遇嚴監管 “全球買”放慢節奏)
最後更新:2017-12-31 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