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46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銀監會於學軍解析“金融脫實向虛”成因:服務實體是係統工程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長期存在。原因何在?如何破解?

12月6日,在第十二屆亞洲金融年會上,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發表《解析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宏觀背景問題》主題演講。

於學軍表示,當前,不僅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凸顯,而且更多擴展到金融業服務實體企業的問題,以及金融業“脫實向虛”,“以錢炒錢”,“自我循環”、“自我娛樂”等話題。

於學軍介紹,對比前後20年的情況可以發現,凡是人民幣麵臨貶值壓力的階段,就會伴隨著資本外流,並進而影響流動性收緊;此時經濟就會麵臨下行壓力,企業的生產經營自然出現困難。即:經濟下行與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是一種相互聯係的內在關係,相輔相成。“20年前和20年後,雖然歲月流逝、時過境遷,卻有許多相同之處,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一個時期對同一個問題反映強烈,背後一定有相應的背景、環境等原因,絕不是某個係統、領域單方麵的問題。”於學軍表示。

再進一步考察,每當麵臨這種宏觀環境,即人民幣出現貶值壓力、外貿發生困難、經濟下行加大等形勢下,政府一般都會出台刺激性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這使得我國金融市場膨脹起來,並且投向基礎貨幣的資金也多起來;這些資金又會產生溢出效應,有相當一部分流入房地產市場。

在這種背景下,社會上出現金融業“脫實向虛”,“以錢炒錢”,“自我循環”、“自我娛樂”等說法,一方麵看到金融市場上資金很多,另一方麵卻普遍感到進不了實體企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實在難以化解。

於學軍表示,這些現象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無厘頭的,而一定與當時的背景、環境相聯係。

過去資金難以進入製造業,更多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平台、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等。資金如果僅在金融機構之間來回流轉,不到實體經濟或實體企業,那麼事實上金融機構也就沒有利潤來源。“這裏關鍵問題是:如何看待上述信貸資金集中流向的三大領域,它們到底是否屬於實體經濟?”於學軍表示。

於學軍還認為,當前企業融資需求多樣化,結構複雜,這就要求金融業的供給結構也必須豐富和完善起來,以滿足不斷變化並日益多樣化的融資需求。但由於這種需求結構的變化也許來的太快了,以致於金融業不一定能夠完全適應和滿足這種變化的速度。這也是產生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於學軍表示,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是一項係統性工程。要跳出“就金融論金融”的思維定勢。

附於學軍演講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此次《21世紀經濟報道》亞洲金融年會。論壇的主題很有詩意,叫“行穩致遠:實業源動力”。我們做實際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一些想象力,我理解這個主題應該是指金融業如何服務實體經濟,也一直是大家關心的熱門話題。因此,我把今天的發言題目,確定為《解析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宏觀背景問題》,想與大家做一個探討交流。考慮不一定成熟,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

有關銀行等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問題,再具體一點,也可以聚焦為如何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是個老話題,也是個新話題。說來話長,在20多年前,即1997年,我就在深圳參加過一場由民生銀行組織的類似研討會,並根據會上的發言專門寫過一篇探討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文章。曆經20多年,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執著探討似乎沒有改變,但是我國的經濟環境、產業結構、市場以及技術產品等經濟的很多方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有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在研討會中有一個說法,叫做“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個世界性難題”,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感覺很新鮮。此說法延續20多年,至今仍然可以經常聽到。

這個問題曆久彌新,常說常有,常說常新,到底為什麼呢?

我想首先從邏輯上看,本身並不複雜。比如,現在政府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假如你是一名準備創業的大學畢業生,你首先麵臨的難題或瓶頸是什麼?我看無外乎三個東西:資金、人才、技術,現在技術也可看作是創意。當中首要的是資金,有了資金就可以招徠人才、買來技術;如果沒有資金,我相信一定感到寸步難行。俗話講:“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當然,我們也可以合作創業,或者可以先發明和掌握技術,然後再募集資金。的確有這樣的情況,但大多數的情況下仍然是資金為先。因為合作創業也需要資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技術開發也要有資金,尤其在現代社會,各行各業的技術門檻已大幅度提高。

對中小企業創業者來說,除了缺少資金,同時也麵臨一個資信問題。在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因為缺少資產可做抵押,建立資信就特別重要,也特別困難。資信的建立需要一個長期過程,而且與企業自身的成長相聯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當然,雖說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企業發展中的一個永恒主題,但在不同的國家以及不同時期,情況並非完全相同,有時區別甚至十分明顯。20多年前,為何當時出現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相對突出呢?在今天看來,應與當時的宏觀大環境有關係。大家知道,1997年發生了著名的亞洲金融危機,周邊其他亞洲國家的貨幣都大幅度貶值,但中國政府卻莊重宣布:人民幣不貶值,這相對於貶了值不亞洲其他國家的貨幣來說,人民幣就顯得太貴了。所以,這造成中國出口企業的競爭力明顯下降,有統計數據為證:1998年中國的進出口雙雙出現下降,減少大約1%。並且,資本外流嚴重,不得不嚴格實行外匯管理,國內出現流動性緊張的局麵。大家可以想像,流動性出現普遍收緊,對中小企業融資來說自然會產生雪上加霜的效應。

20年後的今天,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再一次凸顯出來。當然,現在這個問題的焦點也有所改變,原來多強調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現在除了這一點之外,更多擴展到金融業服務實體企業的問題,以及金融業“脫實向虛”,“以錢炒錢”,“自我循環”、“自我娛樂”等這樣的話題。那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從這一輪最早出現企業融資困難、大批破產倒閉的長三角地區說起。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自2012年開始在江浙一帶就出現了民營企業老板所謂的“跑路”現象,當時電視節目有很多報道。分析這些發生風險的企業,我認為它們普遍存在三個共性的問題:

第一,是在之前的經濟繁榮時期,包括2002—2007年中國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時期,也包括金融危機發生以後在2009—2011年出台的以“4萬億元”投資為代表的大規模刺激性政策,這個時期這些企業過度擴張,不少進入房地產市場,甚至“炒房”盛行。

第二,伴隨著過度擴張,一定是過度負債。這個時期在江浙一帶“擔保圈”、“擔保鏈”十分流行,企業之間相互擔保,早已超出其實際的融資擔保能力。

第三,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企業的技術改造、產品研發等能力建設跟不上市場的需求變化。也有不少經營管理不善,存在投資失誤嚴重、損失浪費巨大等情況。

長三角地區企業生產經營出現的困難局麵,必然傳導到銀行業等金融機構。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在江浙等地區爆發了大量的不良資產,金融業為此也遭受重大損失。此後,金融風險又向中西部地區蔓延、擴展,一直延續到去年下半年,情況似乎才穩定緩和下來。

進入2014年,人民幣從一季度開始又出現貶值壓力,中國的外貿進出口也明顯出現下滑。之前我國的外貿進出口長期保持兩位數增長,很多時候甚至超過20%,但是2014年全國僅增長3.4%;2015、2016年則分別下降8%和6.8%,這在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曆史上極為罕見。

從以上20年前和20年後的前後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凡是人民幣麵臨貶值壓力的階段,就會伴隨著資本外流,並進而影響流動性收緊;此時經濟就會麵臨下行壓力,企業的生產經營自然出現困難。即:經濟下行與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是一種相互聯係的內在關係,相輔相成。20年前和20年後,雖然歲月流逝、時過境遷,卻有許多相同之處,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一個時期對同一個問題反映強烈,背後一定有相應的背景、環境等原因,絕不是某個係統、領域單方麵的問題。

再進一步考察。每當麵臨這種宏觀環境,即人民幣出現貶值壓力、外貿發生困難、經濟下行加大等形勢下,政府一般都會出台刺激性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20年前和20年後同樣如此。相聯係的另外一個現象,就是會對貨幣管理帶來影響。2014年之後,由於我國外匯儲備增加開始放緩,尤其是6月之後還出現總額減少現象,這使中國的基礎貨幣投放,由之前主要通過結售匯-增加外匯儲備來進行,改變為中期借貸便利、抵押補充貸款、逆回購等政策性工具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一旦基礎貨幣投放的渠道、方式發生改變,在社會上就會反映出來,這時我們會發現,我國金融市場膨脹起來,並且投向基礎貨幣的資金也多起來;這些資金又會產生溢出效應,有相當一部分流入房地產市場。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社會上就出現了一些聲音、說法,什麼金融業“脫實向虛”,“以錢炒錢”,“自我循環”、“自我娛樂”等等。這時,大家一方麵看到金融市場上資金很多,另一方麵卻普遍感到進不了實體企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實在難以化解。所以,一個時期產生一些什麼現象,並出現一些相應的詞匯,絕不是偶然的,無厘頭的,而是一定與當時的背景、環境相聯係。

當然,過去我也說過,不是資金到不了實體經濟,而是難以進入製造業企業,更多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平台、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等。資金如果僅在金融機構之間來回流轉,不到實體經濟或實體企業,那麼事實上金融機構也就沒有利潤來源。這裏關鍵問題是:如何看待上述信貸資金集中流向的三大領域,它們到底是否屬於實體經濟?

最後,再從實體企業的實際融資情況來看。我們經常聽到銀行講:現在做實體企業的信貸業務實際上很難。真正效益好、信譽高的企業,其融資渠道、方式多種多樣,“脫媒”現象極為普遍。不少優質企業甚至根本不缺資金,給他們放貸款還需要去攻關,並要求下浮利率。而缺少資金、急需貸款的企業,常常又因效益不好、資信不高,銀行往往對其風險管控的要求也十分嚴格。

從地方政府融資來看,有不少地區的確是債台高築,但各類金融機構卻仍然趨之若鶩。因為有政府信用做擔保,地方掌握的資源又多,所以其控製風險的能力、騰挪空間,比普通企業要大得多。

此外,今天中國的經濟結構、市場環境、產業發展、技術水平、產品等,與20年前、10年前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企業的融資需求更為豐富、複雜、多樣化,需求結構大幅度擴展。聽企業講:過去他們的融資主要以銀行貸款為主,而現在除了貸款之外,還有股權類融資需要,以及債券、基金、信托、租賃、保理等;期限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還有境內、境外等需求。企業融資需求多樣化,結構也複雜起來,這就要求金融業的供給結構也必須豐富和完善起來,以滿足不斷變化並日益多樣化的融資需求。但由於這種需求結構的變化也許來的太快了,以致於金融業不一定能夠完全適應和滿足這種變化的速度。這也是產生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或實體企業的問題,是與一個時期的宏觀經濟環境、發展大背景相聯係,十分浩大、複雜,絕不是僅僅關係到金融業自身的問題,而是一項係統性工程。解決起來,也要跳出“就金融論金融”的思維定勢。

限於時間,以上僅做粗線條的簡要梳理,疏漏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謝謝大家!

最後更新:2017-12-06 18:34:06

  上一篇:go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要求加快政務信息係統信息共享
  下一篇:go 貴州茅台、中國平安等今日均出現溢價大宗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