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63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ST信通14跌停股價腰斬 大股東“燈下黑”謎團待解

K圖 600289_1

繼問題股*ST中安(600654.SH)與*ST眾和(002070.SZ)之後,ST信通(600289.SH)也陷入了崩盤式跌停。

截至1月16日,ST信通已經連續出現14個“一字”跌停,累計跌幅高達51.25%,報收5.65元/股,市值蒸發逾37.48億元。這意味著,包括證金公司和匯金公司在內的5.64萬戶投資者,在ST信通複牌以來的14個交易日中,已經遭受了腰斬以上的持股損失。

而複牌經曆3個跌停後即在2017年12月30日宣告股權質押融資已經觸碰警戒平倉線的ST信通實控人,正在推進債務重組及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

“目前我們沒有收到大股東被平倉和債務重組進展的通知,”ST信通工作人員1月16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如果公司存在違法違規的情況下,投資者可以去谘詢上交所和證監局,然後根據相關規定索賠。”

申請凍結資金超淨資產

ST信通如今的一係列危機,來源於“燈下黑”的暗箱操作。

據黑龍江證監局采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2017年3月27日,ST信通與華融信托簽訂合同,明確約定ST信通對控股股東億陽集團的貸款承擔連帶擔保責任,但公司未按相關規定履行法定的審議程序及信息披露義務。

上交所監管工作函亦指出,對於前述擔保事項,ST信通未及時披露公告和未履行相應決策程序,後續可能存在比較嚴重的償債風險。

由此,2017年12月6日,ST信通收到了證監會調查通知書,事由正是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

“證監會的現場調查已經結束,結果得看證監會的調查結論。”ST信通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而控股股東億陽集團給ST信通帶來的危機還在持續發酵。據公告,ST信通被法院申請凍結的資金總額為34.8億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的淨資產比例為107%,實際凍結8.62億元,占淨資產比例為26.83%。

ST信通稱,上述凍結資金事項,已經涉及公司的基本賬戶、募集資金專戶和一般結算賬戶,對公司的招投標等日常生產經營已經造成較大影響,凍結事項與控股股東億陽集團的債權、債務相關。

此外,ST信通還涉及法律訴訟17起和涉及仲裁2起,有6家子公司股權被凍結,均與億陽集團的債權債務糾紛相關。

但億陽集團的債務“黑洞”究竟有多大,外界尚無從知曉。有據可查的是,億陽集團所持占ST信通32.89%的20757.35萬股,悉數處於質押狀態和被司法凍結與輪候凍結,其中2017年12月27日披露的廣東省高級法院執行的股權凍結為第30輪候凍結。

而ST信通股價尚在9.94元/股時就出現股權質押融資觸碰警戒平倉線的億陽集團,卻在2017年8月18日宣布計劃以不超過每股16元的價格增持1%至2%的股份,增持股份計劃實施期限為6個月內。增持計劃披露前一個交易日,ST信通的收盤價為10.94元/股。

但危機爆發之後,ST信通向億陽集團進行書麵問詢履行承諾增持事項,至今卻無下文。

“很明顯,億陽集團的資金鏈尤其是股權質押在當時已經出現了風險,這才推出了遠高於現實股價的最高增持價,這種做法帶有欺騙性質,因為從後來的情況來看,億陽集團根本沒有能力實施增持計劃。”一位大型券商資管人士認為。

不僅如此,2017年8月21日和22日,多家媒體報道,ST信通對外表示與中國聯通展開全麵合作、已籌備信通雄安人工智能基地等。但在上交所的問詢下,ST信通表示“已籌備信通雄安人工智能基地”的報道內容不實,並要求億陽集團在其微信平台上刪除該報道。

重組及新進股東懸疑

億陽集團除了以在“雄安新區”籌辦“人工智能”基地等迎合市場熱點概念的虛假信息刺激股價,ST信通在2017年籌劃的兩次重組,亦帶有忽悠成分。

公告顯示,2017年5月10日,ST信通以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開始停牌,但當年8月15日宣告終止,蹊蹺的是,導致此次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九成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不超過70%股份無法成行的原因,卻是資本市場極其罕見的獨立財務顧問不出具預案核查意見。

據公告,在ST信通與交易對方及各中介機構論證交易方案時,獨立財務顧問光大證券就標的內核提出了問題,而交易對方也出具了相關承諾,但在最後一刻,光大證券還是認為交易對方的部分承諾事項本年度存在無法完成的風險,不出具預案的核查意見,導致購買資產無法繼續進行。

之後,億陽集團債務危機公開爆發,在2017年9月26日披露所持ST信通股權悉數被司法凍結的同時,宣布籌劃涉及資產交易的重大事項,當日起停牌。但因ST信通隨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隻得在2017年12月14日叫停。

但股價刺激無效、停牌重組又無法繼續的ST信通,除了億陽集團所持股份首當其衝觸碰警戒平倉線,其2016年度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亦陷入大幅虧損。

公開資料表明,ST信通2016年度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公告購買占總股本0.106%的59.96萬股,成交均價為15.106元/股,購買總價為905.75萬元,鎖定期於2017年9月28日屆滿。

而鎖定期屆滿之際遭逢停牌且已經發生虧損的2016年度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截至今年1月16日的虧損幅度高達62.6%。

另外,ST信通在2016年10月實施的定增再融資中,其2015年度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以17.07元/股認購66.9966萬股,認購金額為1143.3萬元,限售期為36個月。而該員工持股計劃雖然要到2019年10月解除限售,但目前高達66.9%的賬麵浮虧令人唏噓。

引起關注的還在於,ST信通因停牌重組,在2017年第三季度隻有27個交易日,但當季度出現了吳亞峰、唐春山、郭世民與薑智琿4名新進自然人股東,分別持有249.39萬股、240.31萬股、234.16萬股和229.75萬股。由於ST信通自2017年12月27日複牌以來皆是“一字”跌停,這些無論以何種原因在當年三季度搶進的投資者,目前同樣損失慘重

不過,盡管億陽集團爆發一係列危機危及ST信通,但尚有日常經營性合同簽約,據1月16日公告,ST信通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陝西公司訂立軟件開發服務框架合同,金額為10402萬元,占公司上一年營業收入的7.8%。此前的1月13日亦公告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西藏公司訂立2000萬元合同。

“公司沒有做過比較,所以不清楚目前日常經營性合同下降多少,”前述ST信通工作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公司經營是否正常,看你怎麼界定,現在大家都正常來上班,業務也相繼在開展,昨天(1月15日)剛發了工資,沒有拖欠。”

(原標題:ST信通14跌停股價腰斬大股東“燈下黑”謎團待解)

最後更新:2018-01-17 07:18:43

  上一篇:go 人民日報評論:讓房地產回歸“住人”的商品屬性
  下一篇:go 郭樹清:銀行業需要著力降低企業負債率 繼續遏製房地產泡沫化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