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18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銀行調結構:不破不立 回歸本源

歲末年初,各家銀行都在為2018年的發展方向謀劃布局。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從中國銀行了解到,在該行2018年資管業務發展方向與業務規劃中,中行表示將抓住市場發展的契機,優化大類資產配置,提升投資交易能力,服務實體經濟。

這隻是銀行持續回歸本源的縮影之一。2017年在資產負債結構方麵,銀行業進行了大幅度調整,以糾正近年來出現的金融改革與實體經濟改革節奏不匹配的情況,讓資金更多流向實體經濟。銀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前10個月銀行業新增貸款12.2萬億元,比2016年同期多增1.5萬億元,占新增資產比例比2016年同期大幅度提高35.2個百分點。

2017年,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到黨的十九大,再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敦促銀行業回歸本源的聲音不絕於耳。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改革開放40周年、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及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銀行業堅持回歸本源勢在必行。

“加減法”調結構

近年來,在實體經濟增速放緩、金融脫媒、息差收窄、資產質量下降的大背景下,銀行盈利壓力大增。為了追求規模增長、保證利潤,銀行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投資、理財、同業業務,表外資產極速擴張,風險加劇。“金融機構突出主業,防止脫實向虛”成為2017年金融機構轉型的大方向。

2017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便提到,要抓好金融體製改革,促進金融機構突出主業、下沉重心,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止“脫實向虛”。

此後,有關部門對於銀行業的監管方向與之一脈相承。2017年3月,銀監會發布《關於開展銀行業“違法、違規、違章”行為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開展“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等專項治理工作,倒逼銀行業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4月,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關於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要求圍繞銀行業“三去一降一補”、推進體製機製改革創新、強化重點領域監管約束等方麵,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經過2017年的綜合治理,銀行業同業理財、表外、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委托貸款等業務增速都已放緩。

2017年12月1日,銀監會審慎規製局局長肖遠企在“銀監會近期重點工作通報會”上指出,前10個月,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分別比年初減少3.4萬億元和1.4萬億元,理財產品增速降到4.7%,比2016年同期下降了26.5個百分點,這個比例的下降幅度非常大。其中,同業理財尤其明顯,2017年已經累計淨減少2.7萬億元,委托貸款同比少增8961億元,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同比少增5.1萬億元,表外業務增速由過去50%以上降到目前的16.1%。

“盡管2017年監管部門加強了對同業、理財等業務的監管,但並不是要取消這些金融的必備功能。”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王洪章此前在公開場合表示,銀行業迫切要做的是回歸本源,縮短資金投向企業的鏈條,提高資金投向企業的效率,更多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對於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還在持續。2017年11月17日,為了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監管標準,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

對於《征求意見稿》,普益標準分析人士告訴記者,金融需要回歸本源,即回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軌道上,需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而本次的資管新規,就是引導金融機構在充分發揮資產管理業務功能的同時,還要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嚴格規範引導,避免資金脫實向虛在金融體係內部循環。

引領資金流向實體

隨著監管層對於表外理財、同業套利等“脫實向虛”情況的治理,銀行業貸款增量和占比明顯提升。

肖遠企披露道,2017年前10個月銀行業新增貸款12.2萬億元,比2016年同期多增1.5萬億元,占新增資產的比例較2016年同期大幅提高35.2個百分點。其中,貸款結構優化,更多的是投向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主要的民生領域。數據顯示,製造業貸款增速比2016年同期上升1.6個百分點,投向戰略性新興行業和文化產業貸款分別比2016年同期增加2434億元和624億元,用於小微企業貸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涉農貸款和基礎設施行業貸款同比分別增長15.4%、44.2%、10.8%和16.4%。

2018年,回歸本源依然是銀行機構的主旋律。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會議提出讓金融回歸本源,金融業的發展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始終服從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原則。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金融體製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支持實體經濟並不是一個簡單口號,不是簡單地從資產端把更多的投資引入到貸款,實際上,每家銀行都有不同的策略選擇、風險偏好。”某銀行業資深人士表示。

近期,各家銀行都在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例,各家都提到了要在服務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提高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服務供給能力。其中,中國工商銀行強調,要合理安排信貸投放總量和結構,更加注重盤活存量;中國銀行強調,要深化“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建設;中國建設銀行特別提出,要在住房長效機製建設特別是推動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等方麵持續發力;中國農業銀行表示,要圍繞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實現金融精準扶貧“新作為”。

上述銀行業資深人士認為,在降杠杆、回歸本源的過程中,實際上也降低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不僅與整個經濟環境有關,更與銀行自身風險偏好有關係。長期來看,風險調整後對銀行自身發展是有好處的。”

值得注意的是,脫貧攻堅或將成為明年的重點。一方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三大攻堅戰”將“精準脫貧”列入其中;另一方麵,2017年9月,央行發布《關於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稱,根據國務院部署,為支持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業務,聚焦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以及農戶生產經營、創業擔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助學等貸款,央行決定統一對上述貸款增量或餘額占全部貸款增量或餘額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實施定向降準政策,並於2018年起實施。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告訴記者,央行創新調控方式,針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可以在引導資金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普惠金融支持力度的同時,通過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可以促進實體部門融資成本降低。

(原標題:銀行調結構:不破不立 回歸本源)

最後更新:2017-12-31 09:12:06

  上一篇:go 冠軍花落誰家?搶先看2017年各類公募基金排名
  下一篇:go 全麵開放:金融業雙向開放迎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