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汽車大全
2018年信托業“壓通道”: 信托資產規模拐點隱現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今後3年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其中,近年來迅速發展的通道業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風險。通道業務,業內一般指非銀行金融機構通過向銀行發行資管產品吸納銀行資金,幫助銀行曲線完成貸款,並將相關資產轉移到表外的過程。從信托、券商到保險,再到基金公司,借助這些“通道”,銀行大幅放大了原本有限的貸款額度,並且也衍生了監管套利、難以穿透、融資平台及房地產違規融資屢禁不止等問題。
目前,監管層已要求信托業在2018年壓縮通道業務,券商和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也要壓縮。那麼如何壓縮通道業務?通道業務資金端主要來源於銀行理財,而資產端主要投向於融資平台及房地產業務,壓縮通道對它們會產生什麼影響?
華北地區信托研發部人士認為,壓縮通道業務規模影響大於收入效應。主要體現為行業信托規模增速會有明顯的下滑,可能出現負增長,不過對信托業務收入的衝擊不會特別明顯。因為信托業務收入貢獻中,通道業務要遠低於主動管理業務。
信托通道近期再次引起熱議。2018年信托通道或將成為監管關注重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日前中信信托業內率先承諾“2018年銀信通道業務規模隻減不增,同時爭取提前終止部分業務”。此前不久,銀監會下發《關於規範銀信類業務的通知》(下稱“55號文”),對銀信類,特別是銀信通道業務予以規範。
2018年1月3日,國投泰康信托研究發展部和晉予認為,通道業務推高的信托資產規模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在金融去杠杆、防風險、降成本的政策導向下,通道業務的高速增長預計難以為繼,信托資產規模拐點隱現。
一位華中地區信托公司總經理1月3日稱,現在的市場環境、監管形勢下不得不壓通道。“首先要從思想意識上減少對通道依賴,這是發展理念問題不是空話;其次要落實到行動,提升審核條件,保證通道業務質量;另外信托公司要有意識地由通道向主動管理轉型。”
綜合多位受訪人士觀點,通道業務量大但費率較低,因此未來“壓通道”或對規模增長帶來較大壓力,但對收入影響有限。此外,伴隨通道規模受限,未來通道費率或有回升。
需要說明,壓通道並非不能做通道。多位業內人士稱,信托業發展初期通道就是“三大傳統業務”之一,“受人之托,代人理財”之中亦蘊含通道意味,不能妖魔化通道業務。放之於更廣闊的社會融資體係中,信托通道業務可能也起著宏觀調控政策的調節器、緩衝墊作用。
壓通道主要壓新增
在券商、基金子公司資管規模縮水背景下,信托的高增長頗為惹眼。
近年來,信托增長規模持續“季度超萬億”的態勢,截至2017年三季度規模已達24.41萬億元,季度同比增速達34.33%,年末或將突破25萬億。與此同時,通道業務出現行業分化,主要集中於部分銀行係、具有集團背景的大型信托公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016年末中信信托、建信信托管理信托規模均突破萬億,而今年截至目前,上海信托、興業信托、華潤信托等規模均破萬億。
規模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通道回流。三季度末,銀信合作餘額為5.43萬億,在信托管理資產中占比22.27%。通常被業內用來評價通道狀況的事務管理類信托規模,在2017年3季度末達13.58萬億。
有接近監管層人士稱,2018年信托業的外部環境關鍵是“壓”,就是壓通道。
“我覺得信托作為通道方來壓縮有點不太現實。”一位華北地區信托經理稱,“就通道業務中信托的角色而言,很難說主動幹什麼,因為權利、義務在合同裏麵約定好了,基本就是根據銀行指令行事。都沒有主動管理,怎麼能說主動解除交易?”
有華北地區研發部人士稱,通道壓縮存續項目很難提前結束,那主要就從新增入手,降低新增規模和增速。具體有三方麵措施:一是嚴把合規、風控關,提升新增業務門檻;二是到期結束,不再延續;三是一些平台類通道項目,可以通過置換債替換出來。
“從我們公司來講,合規性放在首位,肯定從合規上來壓縮,比如減少擦邊球業務。”一位大型信托公司信托業務負責人稱。
他進一步表示,通道業務看兩端,一端是資金來源,一端是資金運用。來源以前多是理財資金,以後可以再審慎些,運用上肯定不能變相投向不合規的房企或“兩高一剩”行業。理財資金可以用,但對淨資本占用較高,所以做理財資金業務不經濟。“首先是合規,再考慮是否經濟。”
規模可能負增長
前述研發部人士認為,壓縮通道業務規模影響大於收入效應。
主要體現為行業信托規模增速會有明顯的下滑,可能出現負增長,不過對信托業務收入的衝擊不會特別明顯。因為信托業務收入貢獻中,通道業務要遠低於主動管理業務。
2017年信托業經營指標已經說明這點,全年信托資產規模的增長並沒有帶來收入和利潤的快速增長,兩者增速在2017年出現背離。“由於增長較快的是事務管理類信托,其本身報酬率較低,因此信托業務收入的同比增速遠低於規模。”和晉予稱。
雖然可能對規模增長帶來負麵效應,但是從業務合規、行業長遠發展而言有其正麵意義。因為“通道業務”並非可以高枕無憂,也可能是“名利”雙失的賠本生意。前述信托業務負責人稱,此前通道中會有合規問題,比如不滿足規定的房地產項目包裝一下,銀行理財投信托,信托投有限合夥,然後資金就能投出去,未來監管穿透,信托公司可能也不敢這麼做。
業內人士認為,若通道額度有限肯定是價高者得,未來通道費率可能抬升,不像現在這麼廉價。“最早做通道1%,之後千八、千一甚至萬八,這是惡性競爭的結果,回歸理性之後要做有質量的通道業務。”前述研發人士認為。短期看,壓縮通道業務,合規和不合規的都會受到很大壓製,在資產證券化、銀登掛牌、投資類銀信理財合作方麵可能還會有一定空間。
前述信托公司總經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資管新規允許一層嵌套,與一層嵌套相關的業務都是未來可以光明正大做的業務,要求一是單層嵌套,二是符合產業政策,比如保險資金想用來放貸,通過信托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同時壓通道也是倒逼信托公司加強主動管理業務開發、促進轉型發展的契機。這方麵空間巨大,比如投行業務、資管業務、投貸聯動等。其實提升主動管理早已成為業內共識,不過在更易賺錢的方式出現時偶有放鬆。“在資產管理領域體現信托力量要依靠提升行業主動管理能力,這才是信托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原北京信托董事長李民吉稱。
(原標題:2018年信托業“壓通道”: 信托資產規模拐點隱現)
最後更新:2018-01-04 06: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