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
汽車大全
新華社時評:管好發審權力就是對投資者負責
近日,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在新一屆發行審核委員會就職儀式上明確表示,證監會已決定成立發行與並購重組審核監察委員會,對首次公開發行、再融資、並購重組實行全方位的監察。
發審工作不僅關係著上市公司的質量,更關係著投資者的切身利益,而發審委委員掌握著企業發行上市的“生殺大權”。“這是最好的崗位,也是最壞的崗位”,劉士餘一語道破了發審委委員承擔責任之重,麵臨誘惑之多。
一直以來,市場各方都對發審腐敗深惡痛絕。例如,前發審委委員馮小樹就曾利用職務之便,突擊入股,非法獲利 2.48億元,金額之大令人咋舌。
由此可見,作為A股準入的“把關人”,如果發審委委員的權力得不到有效的監管、規範和製約,那麼“裁判員”幫“運動員”一起破壞規則的現象就會屢禁不止,不僅嚴重損害投資者權益,也會給整個資本市場造成負麵影響。
然而,監管“裁判員”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發審工作具有極強的專業性,發審腐敗一直被視為高“技術含量”的腐敗。精通監管規則、熟悉發審工作的發審委委員如果玩點兒“小九九”,極具隱蔽性和複雜性,監管難度較大。
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必須完善監督製約機製。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當前,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鞏固壓倒性態勢、奪取壓倒性勝利的決心必須堅如磐石。發審監察委的設立,就是要管好發審權力,對發審委和委員的履職行為進行360度評價,“審核監察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終身追責”,劉士餘表示。
我國資本市場上中小投資者的占比之高在世界上絕無僅有。他們的專業判斷能力、風險承擔能力可能都無法與海外成熟市場的機構投資者相比。因此,嚴把發審關是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必然要求。隻有“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才能真正管好發審權力,淨化資本市場生態,才能真正對投資者負責。
【延伸閱讀】
新一屆發審委IPO審核四大變化:勇於否決 終身追責
不到六成的新股發審通過率之後,新股發審日後鬆緊度如何?誰來監管發審委以防“錯殺”?
證監會主席劉士餘給出了答案。從嚴監管態勢下新股排隊序列怎樣?排隊企業如何?不少市場參與者也明確了反饋,有的企業主動離開排隊序列終止審查,有的企業頻繁自查以提高過會率。
新股生態正發生變化,總的來說,是這四大變化:
一是否決率高達40%;
二是新股批文調整,終止企業數大增;
三是有的企業主動離開排隊序列終止審查,目前已增加至17家;
四是有的企業頻繁自查以提高過會率。
IPO的審核尺度將持續嚴中趨緊
實際上,10月國慶節後第十七屆發審委即走馬上任,因交接工作和熟悉流程,該屆發審委自10月17日開始正式審核新股項目。
如果從10月17日,新一屆發審委履職審核新股首發申請算起,截至11月20日正好新股上會審核滿月(11月18日、19日為節假日,11月20日未安排上會項目)。這一個月,發審委的從嚴審核攪動著資本市場的敏感“神經”,引發了全市場關於新股核準監管環境的大討論,也讓參與各方適應著新的監管尺度下的新股生態變化。
截至目前,新一屆發審委共審核52家企業的首發項目,其中,31家企業首發項目過會,16家被否,5家暫緩表決,IPO發審通過率為59.61%,不及六成。
其中,有幾個發審日的否決率接連刷新單日通過率最低的紀錄。10月31日,上會6家企業僅2家過會,11月7日立冬日更是創下曆史新低,6家上會企業僅1家順利過會。對比過去的數據,上一屆發審委,今年以來到9月底,通過率超過8成,去年同期,還曾高達9成。
審得嚴了,對於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而言,無疑是拍手稱好的,這有利於提高上市企業質量,防止企業帶病上市。但對於那些在IPO審核排隊中的企業,以及保薦機構來說,並不是什麼好滋味。16家被否企業的先例讓他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券商中國記得統計被否的這16家企業的保薦機構發現,中德證券最慘,其保薦的3個項目均被否,華林證券、光大證券、國金證券也均有2個項目折戟而歸。
IPO的審核尺度是否一直嚴中趨緊呢?答案是肯定的,最新召開的第十七屆發行審核委員會就職儀式上,劉士餘表示,發審委委員必須嚴把質量關,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要堅決落實依法全麵從嚴的監管理念,嚴格專業履職、依法審核,防止問題企業帶病申報、蒙混過關。
證監會黨委委員、中央紀委駐證監會紀檢組組長王會民也在會上強調,要根據證券法和發行審核委員會辦法,依法審核股票發行,依靠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操守作出獨立的判斷。對於不合規的企業,要勇於投否決票。
“必須嚴把質量關”、“勇於投否決票”,這些表述明確了從嚴的審核理念,且肯定了前期發審委的工作效果。
這是否表明發審委可以任性的否決企業呢?其實也不然,發審委必須對自己的投票結果負責,不管是讚成票還是否決票,都需說出個所以然。劉士餘指出,必須強化對發審委和委員的監督機製。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完善監督製約機製是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
證監會黨委已經決定成立發行與並購重組審核監察委員會,對首次公開發行、再融資、並購重組實行全方麵的監察,對發審委和委員的履職行為進行360度評價。要健全監督製約機製,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終身追責。
可見,發審委審核企業是否盡責盡職,投票是否合理恰當,有專門的監察委員會進行評判,這也就讓發審委能夠獨立履職,為自己的投票結果負責,能夠選出服務國家全局戰略、優秀價值投資標的的優秀企業。同時,也能夠對發審委委員的履職形成約束,讓製度約束權力,防止濫用權力,表明了證監會對可能出現的發審環節違法腐敗零容忍的決心和態度。
王會民要求,每名發審委委員必須苦練“內功”,妥善處理好發審委工作職責與自身及家屬、與原來所在單位、與發行人等市場主體以及與其他委員的關係。堅決做到“不收錢物、不炒股、不吃請”;堅決禁止通過購買擬上市公司原始股變相腐敗;堅決執行相關回避規定,防範利益衝突;堅決淨化朋友圈,純潔社會交往。此外,還必須執行個人事項報告製度,相關部門要隨時抽查,發現問題及時核查處理。
新股批文調整,終止企業數大增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過去的這一個月,IPO的批文下發數量和新股募資額有所波動,細心的投資者不難發現,這個波動與市場承受力休戚相關,市場穩定且向好時IPO融資規模稍大,反之成立,但總體來看,都是在一個適度波動的範圍內,在市場預期的背景下進行的謹慎調整。
同時,進入10月份,主動離開IPO排隊隊伍而終止審查的企業數也大增,券商中國統計,共有17家企業是10月份之後離開IPO序列的,占去了今年以來終止企業總數的近兩成。截至目前,共有93家企業終止審查。
審核趨嚴明確,發審關注點至關重要
由於發審通過率高或者低,和上會企業質地、發行人上會時的臨時應變能力等息息相關,也會受到很多偶發因素影響,單周或單月的通過率並不能完全代表本屆發審委的整體審核風格,還需把觀察周期拉長,待上會企業數足夠多、審核結果足夠明確才能明了。不過,從嚴審核態度已定,本屆發審委的審核重點逐步凸顯。
通過對上會企業進行梳理,新一屆的發審委在審核過程中,淨利潤規模等業績條件並非是審核的唯一標準,除了關注業績的真實性外,還十分關注企業內控的有效性、公司治理是否規範、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等。而從被否的企業情況來看,關聯交易、募集資金運用、重大不利狀況是否會導致持續盈利受影響,財務和業務的規範性,同業競爭等都是發審委的關注重點。尤其毛利率異常,更是格外受到發審委的關注。
有券商投行部門人士明顯感受到,以前企業如果業績好、利潤高,他們會較為有信心,但現在他們會繼續擔憂,“內控會不會被抓到缺陷,持續經營能力會不會被打問號。”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發審委更摳細節,更懂業務主要和本輪發審委規則修訂相關。這一屆63位發審委員中,專職委員數量被適當增加到42人,其中,4名來自證監會機關和會管單位、15名來自各地證監局、14名來自滬深交易所,他們加總,有33人是來自證監會係統本身。
再者,很重要的一個細節是,以往發審委員是固定分組,IPO申請抽到哪一組,就是那一組固定的那麼些人來審了,人員可預期、難免就給個別人想私下溝通留下了縫隙。但新一屆發審委,發審會組成變成隨機的了,上會企業具體有誰來審,要到初審會召開前才抽簽決定。以上種種,從製度上,比以往更有效地把好IPO入口關卡。(來源:券商中國)
最後更新:2017-11-23 12: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