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90 返回首頁    go 釣魚_釣好魚


釣魚技巧 鯽魚脫鉤分析

鯽魚脫鉤分析

有幾年釣齡的釣友,很多人有過斷線跑大 魚的經曆。因此,掌握過硬的的遛大魚、抄魚方法是每個釣友都非常重視的一項基本功,但在釣鯽魚等小型魚時,中途脫鉤的現象卻很少有人重視,甚至有人認為, 鯽魚的掙紮力量小,隻要吃進鉤一般是很少會脫鉤的。那麼,哪些原因可以造成鯽魚脫鉤呢?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線組配置不合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理的線組搭配是確保中鉤率的物質保證。線組中,任何一個環節的不合理都有可能造成脫鉤率的上升。而線組中影響最大的因素是 在鉤、線、竿的選用上存在問題。

1、鉤子過大或過小。

鉤子過大的直接影響是造成魚吞鉤餌困難,即使魚勉強吞餌入口,由於大鉤在魚嘴中產生的異物感,一部分魚也會迅速將其吐出,而如果此時魚漂出現信號我們揚竿,其結果多數是空竿,即使鉤到魚,很多情況 下也會因為鉤在魚嘴的位置偏外而撕破魚嘴跑魚;相反,如果鉤子過小,雖不影響魚吞餌,但由於小鉤的鉤苗偏短,鉤門較窄,強度不足,也會造成鉤得不牢或鉤門 張嘴而跑魚。比較兩種原因,多數釣友更會犯選用鉤子過大的錯誤,某些釣友在跑魚後有一種錯誤認識,認為跑魚是由於鉤子小掛不住魚,其實真正的原因卻是鉤子 太大,正確的做法恰恰是應該將鉤號減小。一般情況下,釣鯽魚的鉤子大小應該是相當於魚嘴直徑的1/3或者同鯽魚眼的大小相當,以此標準為基礎,釣輕口魚或 猾魚適當減小鉤號,釣吃食勐的生口魚適當加大鉤號

2、鉤子變形或變鈍。

在鯽魚密度很高的水域垂釣時,鉤尖由於反複的刺魚會造成鉤尖彎曲或變禿,質量差的鉤子甚至會出現鉤門外張的現象,這樣的鉤子在刺魚時 會造成刺不深鉤不牢而跑魚。部分釣友從節約的角度考慮會將就著繼續使用,甚至對鉤門外張的鉤子也采取用力將其複原的方法而不舍得更換,這種做法是不值得提 倡的。一副鉤子上了三四十條魚後就要及時檢查,一旦發現鉤子變鈍或變形,應該立即更換。

3、綁鉤有問題。

綁鉤時應將子線在鉤柄上繞5圈以上,過多或過少都會造成綁鉤不牢。綁好的鉤子一定要讓子線位於鉤柄的內側(靠近鉤尖一側),否則,一方麵 會造成刺魚角度不正確而跑魚,另一方麵鉤柄頂端反複的摩擦也會增加斷線跑魚的機率。在使用過程中也應注意,即使綁的時候沒問題,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子線的 位置也可能由於反複使用而改變,所以,使用時要勤檢查勤修正。

4、線過粗或過細。

首先看一下線過粗的影響,我們從子線和主線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子線過粗時,一方麵隱蔽性差,造成魚警覺性增加,當魚吞餌時,粗硬的子線 又影響了餌向魚嘴裏的移動,使魚吞餌較淺,這時揚竿中魚後,脫鉤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而當主線過粗時,魚漂的信號就會減弱,如果這時選的魚漂號數小,浮力 不大,還會造成水線不能繃直,使信號的傳導減弱滯後,造成揚竿的時機不正確,從而導致不中魚或中魚後脫鉤,線過細時 的影響主要是強度降低,提高了斷線跑魚的機會。子線過細時還增加了雙子線纏繞的機會,而纏繞的子線如果我們沒及時將其分開,魚吃上鉤時也會造成另一根線擋 嘴而使餌進不了嘴或進嘴淺,中魚後也會有一部分魚脫鉤。那麼到底多粗的線合適?一般情況下應以魚的體重相當於子線的拉力值的2/3為標準選擇子線號數比較合理,而主線一般要大於子線兩個號較安全。在此基礎 上,釣快魚可以適當加大線號,釣糗魚則減小線號。

5、竿太硬。

雖然硬竿有起魚快 的優點,但硬竿更容易拉豁魚嘴而跑魚也是事實。如果魚體偏大,使用的又是小鉤細線,斷線或脫鉤跑魚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如果魚的密度不大,盡量避免 使用極硬竿,中硬調竿是不錯的選擇。

二、餌料方麵的原因

餌料對於垂釣的重要性我們毋需多講,那麼餌料同魚是否脫鉤有哪些直接的聯係呢?我們知道,評價一份餌料的好壞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即餌料的成分同餌 料的狀態。首先我們分析一下餌料成分的影響: 魚在各個不同季節生理對營養的需求是不同的,再加上生活環境的差異造成的食性不同,因此一個垂釣高手必須象一個高明的廚師一樣,合理搭配餌料中各種成分 的比例,調配出對魚有吸引力的味道。如果我們做出的餌成分、味道不是魚所喜歡的,魚可能拒食,即使勉強吃餌,也會反複試探品嚐,吞吞吐吐,這時魚漂就會出 現一些小信號,如果此時揚竿,即使感覺中魚了,由於魚吃餌不深,也會出現經常跑魚的問題。再看一下餌料狀態不好造成脫鉤的原因:餌料的狀態是指餌的軟硬、粘散、輕重、大小等物理指標。上述因素中,餌太硬、太大、太粘一方麵會導致魚吞餌產生 異物感而吃得較淺,另一方麵還會造成鉤子被緊緊的包在餌裏麵而不易刺穿餌團,因此,一般情況下,餌料應該提倡軟如嘴唇、霧化適度,並根據釣底釣浮以及魚的 大小、口的輕重等情況確定比重、餌團大小,這也是能否減少脫鉤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釣手技術方麵的原因

釣手的釣技好壞也是造成脫鉤多少的 重要環節。釣技中以下幾個方麵同脫鉤率有直接的關係:

1.垂釣時將釣組調整得太靈。

將釣組調整得過於靈敏,雖然魚漂的動作較大,但有時候魚漂體現出來的動作並非是魚吞餌進嘴的動作,在窩裏的魚較多時,它們在 水裏的的遊動產生的水流或魚撞線都會使魚漂產生明顯的動作,這時抬竿多數情況下不能中魚,即使中魚也是多為鉤掛魚體,這種狀態跑魚的概率就大增。在猾魚較 多的水域垂釣時,由於猾魚吃餌謹慎,習慣於吞吞吐吐反複試探,在調整的較靈敏的釣組上,魚漂的信號就會出現很多小動作,這種漂相會使釣手不知所以,如果盲 目揚竿就會空竿連連,即使中魚,多數情況下也因鉤得不牢而增加脫鉤跑魚的機會。

2.揚竿動作不規範,揚竿時用力太勐。

習慣於傳統釣或練習懸墜釣時間不長的釣友,由於基本功不夠紮 實,揚竿時多利用整個臂部的力量曲臂後拉,而采用這種動作去適應釣組的小鉤細線和鯽魚的小嘴薄唇,其結果多數情況下會撕破魚嘴或斷線跑魚。正確的做法是: 魚漂反應魚訊後,迅速用大臂帶動小臂小幅度上抬,腕部短促發力,使魚鉤掛住魚嘴,然後根據手感估計出所中魚的大小。對2兩以下的鯽魚,手臂上揚將魚柔和的 提到水麵,然後直接飛魚入護;對3兩以上的大鯽魚,中鉤後感覺魚向外衝得比較有力,可以采取身體前傾,臂部向前下伸直的動作卸一下魚的衝力,同時手腕繼續 發力使竿子同水麵的角度繼續增大,使竿子的彈性得到更好的發揮,一旦感覺魚被迫轉過頭來,立即挺直身體,直臂上抬,將魚提到水麵並使魚滑到近處,然後根據 情況飛魚或抄魚。上述動作看似簡單,但要掌握好卻需要下一定的工夫勤加練習,其要領的關鍵是:刺魚要短促有力,一般如果不中魚時鉤子向上移動的距離應在 30厘米以內;中魚後控魚出水要柔和穩健,不慌不忙,就如王永貴大師形容的“魚急人不急”;魚外逃時卸力要及時果斷,切 不可認為鯽魚的掙紮力小而生拉硬拽

鯽魚中途脫鉤表麵看似問題簡單,其實包含了線組的搭配、餌料的製作和調整、釣手的基本功等多方麵的原因,脫鉤率的多少也是評價一個釣手垂釣水平的重要 參數,必須引起重視。當在垂釣過程中經常發生脫鉤現象時,要善於分析造成脫鉤的主要原因,及時加以解決。本文的主要目的正是要引起大家對這一問題的探討, 但由於水平有限,某些觀點可能有局限性,望釣友們提出批評指正。

最後更新:2017-09-02 23:29:12

  上一篇:go 釣魚不隻是男人的專屬
  下一篇:go 釣魚10大忌,你犯了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