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88 返回首頁    go 釣魚_釣好魚


由匯率引發的通脹 這次會令英鎊陷入危機嗎?

  英國央行近日釋出迄今為止最強烈的信號--該國正接近10年來的首次升息。這是否意味著英國將迎來25年來的首個英鎊危機?

  乍看上去,現在的狀況與1992年時似乎沒有多少相似之處。當時索羅斯“擊敗英國央行”一戰成名,英鎊則創下當時的浮動匯率時代最大單日跌幅。

  這個紀錄在2016年6月24日英國退歐公投後被打破,但之後並沒有出現“英鎊危機”的說法,英鎊疲軟被普遍視為是一道有利的安全閥:使英國資產市場保持對外資的吸引力,而且在提振出口和企業獲利的同時又不會抬高利率

  那麼構成英鎊危機的條件是什麼?英國央行立場突然轉向強硬以抵消英鎊貶值帶來的通脹效應,是否讓英國距離英鎊危機更近一步?

  關於英鎊“危機”沒有一致認可的定義,但一個共同要素是英鎊遭遇持續拋售或貶值迫使利率上升,打擊資產市場並加速經濟衰退。實際上,當局是被迫上調利率以守衛英鎊或控製輸入型通脹,而無暇顧及經濟能否承受住貨幣緊縮的衝擊。

  或許有人辯稱,這已經發生了,隻是滯後了15個月,不過英國央行官員絕不會承認匯率決定了政策,盡管匯率的確是讓央行未能完成其唯一使命--控製通脹--的主要原因。

  過去50年間至少出現了四次英鎊危機--1967、1976、1980年代中期和1992。在危機期間,為了保衛英鎊匯率,利率被大幅上調,但這種努力最終以失敗告終。

  即便將利率從當前的紀錄低點0.25%提高一倍至0.5%,也僅僅相當於逆轉去年英國公投決定退歐後不久實施的緊急降息。即便再升息25個基點,與過去幾次危機時的大幅升息相比,其幅度仍然小的可憐。

  但即便這樣的升息幅度,也相當於官方借貸成本將提高一倍或者兩倍,這樣的升幅要大於過去四次危機。

  *索羅斯,1992年和其他幾次危機*

  英國在1967年11月將利率從5.5%一舉調高至當時的紀錄高位8%,才不過幾個月後,政府當局就屈服於英鎊壓力不斷升溫,而讓英鎊自2.80貶至2.40美元。

  英國政府在1976年10月將利率提高至15%-這在當時也是紀錄高位,以緩解英鎊所麵臨的壓力。這一做法最終失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英國施以援手,向該國發放了IMF當時對單一國家最大的一筆貸款。英鎊在當年4-10月期間大貶約四分之一,從逾2.00美元暴跌至1.56美元。

  在1985年1月,隨著英鎊兌美元跌向平價水準,當時的財政大臣Nigel Lawson將利率從9.5%拉高至13.875%。美元在全球上漲,反觀英國國內則在談論英鎊危機。

  1992年9月16日上午,財政部把利率從10%上調至12%,並在下午承諾將調高至15%。但這注定無法抵擋億萬富翁金融家索羅斯和其他投機客的行動。

  索羅斯押注英國央行不能讓英國留在歐洲匯率機製(ERM)之內,ERM是歐元的前身。他是對的:英國從ERM淘汰出局,英國央行數以十億英鎊計的外儲化為泡影,英鎊暴跌,而索羅斯則大發橫財。

  貫穿這些事件的共同主線不止是匯率,2007-09年英鎊匯率暴跌30%卻沒被貼上“危機”標簽。更重要的主線是當局被迫調高利率,來防止英鎊持續疲弱所導致的通脹高於目標。

  如今利率的絕對水平和起點較低,也不那麼誇張,但從本質上來講英國央行都是在控製由匯率引發的通脹,並擔心國內因素引發的通脹將隨之而至。

  再則,高通脹本身並不是英鎊危機的決定因素。但如果高通脹導致利率上調,進而可能傾覆英國金融和房地產市場,磨滅海外對英國資產的需求或者將在英國的外國投資者往外推,那麼危機就真的來了。

  目前為止,唯一出現抵不住壓力的跡象是在倫敦房地產。上周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倫敦中心區8月房價跌幅創2008年以來最大。這個地段的房價主要由海外富裕買主推動。

  這或許可以用估值過熱後的回落來帶過,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英鎊貶值,讓外國買主的購買成本便宜了15%,房價還是下跌了。

  英國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外資對英國公債的需求已走軟。1-7月外資買進17億英鎊的英國公債,去年同期為62.4億英鎊。

  英國的經常帳赤字在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這讓英國必須依賴外資協助融通,英國央行行長卡尼稱之為“陌生人的好心”。

  去年英國經常帳赤字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4%,也就是說英國需要約1,000億美元的外國資金。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9-22 15:03:47

  上一篇:go 歐洲周末將有大事!若以史為鑒 歐元、歐股都將“遭殃”?
  下一篇:go 美國若製裁中國 受傷的隻能是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