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
釣魚_釣好魚
給你講講,台釣調漂的浮釣的奧妙
不斷有人提出浮漂方麵的問題,也不斷有大師煞有其事地解答,其實聽人講述始終是雲裏霧裏的,反而可能煳塗混淆,背記下來也不容易,不如自己從原理上搞明白它,這並不是個難題。所需的隻是很基礎的幾何學、物理學知識,我製作了兩張圖,希望對新手學習有用。
示意圖一
一、浮漂漂型特征
理解示意圖一隻需要簡單的幾何學知識:對於相同的體積,各種形狀中圓球具有最小的表麵積,所以越接近圓球的形狀表麵積越小。短棗核、中棗核、長棗核、中長身、細長身等各種漂型可以看作是漂身由圓球體向兩端拉伸逐漸演變而成(兩端拉伸多少並不一定等同,一般上少下多,由此也形成端肩、滑肩之異),設立前提為漂身體積、漂腳、漂尾粗細、漂尾長度和浮漂總長不變,隻是漂身在拉長、漂腳在縮短,則漂肩(指漂身最大直徑部位)在依次縮小,表麵積卻在依次增加。
漂肩縮小則向下運動時水的阻力小;表麵積增大則表現為與水在水平方向接觸麵擴大,使得水的水平阻尼作用大,且受力點分布也更為均勻。由此可以很容易看出:
1、適應的魚情:越是肩寬身短的浮漂下行得越慢,行程時間越長,方便魚發現和接住餌團,所以釣浮、釣接口自然以短棗核為最好,中棗核次之,細長身最不利,越長則留空時間越短,釣浮釣接口方麵就不具有優勢,釣底則應選用細長身、中長身。打浮與底釣的性能是一對矛盾,不能兼顧,長棗核綜合性強些,也隻是兩方均有所犧牲換來的。
2、穩定性:這個穩定性是指受到風浪擾動、小魚啃食時浮漂左右上下搖晃不定的情形,無位移情況,漂身越長,表麵積越大,水的阻尼作用更大、分布更均勻些,當然更穩定。
3、抗走水能力:這其實是另一種穩定性,水在總體上呈一個方向持續性的流動趨勢,浮漂有位移,表麵積小的短棗核、中棗核就表現出更少的受力,更好的抗走水能力,要注意這與前一點的不同之處。
4、堅固耐用性:這就不用解釋了,漂腳接口越是粗壯的越不容易爆裂。當然長身漂漂腳接合強度也是滿足要求的,關鍵在於個人揚竿力度控製。
5、翻身速度:翻身時是浮漂表麵積的受力,所以短棗核、中棗核相比於長棗核、中長身、細長身漂自然更快捷些。另外,如果浮漂總體長度加多,翻身也是越慢的。
6、靈敏度:浮漂的靈敏度正好是與它的下行特性相一致的,下行越快的漂型當然靈敏度越高,因為懸墜釣主抓的就是下頓口,長身當然比短身更為靈敏。
這裏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浮漂越大,配鉛越重,線組慣性、水阻相應增大,靈敏度越差,這比漂型上的影響大,所以選用合適大小的浮漂比選用什麼漂型的浮漂意義大得多;二是,長棗核漂已經具有相當的靈敏度,長身漂做到多長也是受一定限製的,一個是強度問題,二個是再長也不一定能提高靈敏度,因為漂肩的縮小作用已經不明顯,而表麵的水摩擦力也是一種阻力,拉伸長了也就突出出來,越長的浮漂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漆水加以保護,這會增加浮漂自重而反降低浮漂靈敏度,所以這裏就可能存在一個靈敏度轉折的臨界狀態,那麼我們底釣選擇一個適度身長的浮漂就行,並不需要想著越長越好。
7、抗小魚幹擾能力:靈敏度低些的浮漂本身就具有些過濾小雜魚信號的能力,另外,漂肩越靠上,形成端肩,以此增加浮漂上升阻力,也有一定的抗幹擾作用,應付滑口魚與此是一個道理。
示意圖二
二、調釣原理
理解示意圖二需要的隻是物體學中基本的二力平衡原理。圖中所畫的是以調3目釣3目為例、正常懸墜底釣雙鉤觸底狀態時鉛墜受力和上鉤餌觸底點地麵受力二個受力圖。
1、受力圖一,鉛墜的受力圖。向上的力隻有一個,來自主線,因為浮漂浸入水中的體積維持不變,所以主線給的向上拉力也不變。向下的力則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鉛墜在水中的重量,顯然也是不變的;二是子線的拉力,情況便有所不同,合力大小沒變,為2個鉤重,但調目狀態是長、短子線各給予一個鉤重的拉力,而釣目狀態長子線已經鬆馳,短子線就得給予2個鉤重的拉力才能達到平衡,除了自身1個鉤重,另外1個鉤重的拉力則是來自於餌重(N)。
短子線在調3釣3、調4釣4、調5釣5等俗稱的不靈不鈍狀態拉力始終是2個鉤重大小,與餌重無關,餌重影響的隻是對地麵的壓力大小,這才是理解調釣靈敏度的關鍵知識點。這個基準點太重要了,其它的調釣方法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推演才好理解。
當然,若上鉤餌重小於一個鉤重,那調幾釣幾的不靈不鈍狀態就實現不了,釣目必然大於調目才能讓上鉤也到底,這就是用紅蟲、蚯蚓以及輕質小餌團為什麼要調2釣3、釣4的原因。
2、受力圖二,上鉤餌觸底點地麵的受力圖。向下的力隻有一個:餌重+1個鉤重(稱為鉤餌重)。向上的力是兩個:一是子線拉力,調幾釣幾時是“2個鉤重”;二是地麵承載力,由前兩個力相減而得,所以在調幾釣幾時是“餌重-1個鉤重”。
地麵承載力=鉤餌重(餌重+1個鉤重)-子線拉力,這個公式是揭示調釣靈鈍原理的要害。我們調整的目的可以說是調整短子線的拉力大小,也可以說是調整地麵承載力的大小,都可以,兩者是一加則一減的。
先搞清調幾釣幾不靈不鈍的受力情況,就好分析其它的調釣方法,一切都遵循兩個受力平衡——鉛墜與上鉤觸地點,改變的量則是調釣差(調目與釣目之間產生的浮力)。下麵還是以調3釣3為例進行一個說明:
(1)調目3目不變(即不剪鉛皮),浮漂依次一目一目地下拉,即在改為釣2、釣1、釣平水,則主線拉力依次增加1目、2目、3目,短子線拉力就得相應增加1目、2目、3目(從受力圖一上看),導致地麵承載力相應減小1目、2目、3目(從受力圖二上看);
如果浮漂是依次一目一目地上推,即在改為釣4、釣5、釣6,那就是主線拉力依次減小1目、2目、3目,短子線拉力就得相應減小1目、2目、3目,導致地麵承載力相應增加1目、2目、3目,與上麵是相反的變化;
這裏要特別注意鉤輕或餌團輕時不能這樣順序變化的問題,出現上鉤懸起、短子線彎曲的情況,這時推動的浮漂不能準確在釣目時體現出來,不說太複雜,可自行研究。
(2)看懂了調3目時的靈鈍變化,研究其它的調目就很簡單了。比如調7釣3,可以在調7釣7的短子線拉力“2個鉤重”的基礎上疊加4目調釣差而得。
精確的調釣在釣鯽魚時是必要的,作釣鯉魚、草魚等個頭比較大的魚則隻要按照餌團大小大致設定個調目、釣目,關鍵是通過作釣中浮漂信號和上魚情況做進一步的小幅調整。
可見,先弄明白調幾釣幾不靈不鈍狀態的受力情況,再理解調釣演變過程是很簡單的。
最後更新:2017-08-20 08: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