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
釣魚_釣好魚
釣魚經常空軍?沒有漁獲?祖先們幫你解決!
釣魚經常空軍?沒有漁獲?
看完這三條釣諺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文 / 阿陽
編 / 九頭魚
釣諺,是祖先漁者通過不斷實踐歸納出來的經驗之談。
很多釣魚人忽視釣諺的重要性,我行我素,結果往往沒理解釣諺的真正內涵,導致很多時候空軍而反。
祖輩雖然沒有現在這樣科學的釣魚裝備,但對氣候、地域、水溫、魚的習性可謂研究的細致入微。掌握釣諺,可以快速走出麵對不同情況下尷尬的窘境。下麵讓我們一同深入剖析老一輩釣魚人留給我們的精髓。
01.
魚是近視眼,水中看不遠
魚類的視覺器官是眼睛,魚的眼睛長在頭部兩側,一邊一隻。魚通過視覺(遠距離主要依靠嗅覺)進行遊動、覓食、躲避敵害、接近同類和辨別物體。魚類學家研究發現魚的視力大與眼球大小成正比,眼球越大視力越強,眼球越小視力越差。由於魚眼的水晶體不能收縮,加之在水中光線透射受阻力及水的渾濁度影響,魚一般隻能看清兩米左右的物體,視力最強者也不過十幾米。也就是說魚類都是近視眼,而且終生不能改變。
魚的視力雖差,但它卻能清楚地分辨光線的明暗,並具有識別物體顏色的能力,尤以鯉魚的辨別能力最強。實驗表明,淡水魚對紅、黃、綠和水體本色較為敏感,並各有所偏愛。
魚的視距雖短,但在陽光照射下通過光的折射,卻能看到岸上我物體——當然是倒影,而且它所看到的水體以外物體的距離,要比實際距離近。例如釣後將抄網插在岸邊,魚在水中看到的則是一根大頭朝下的樹樁,而且就懸在它的頭頂上方。
魚類視覺的上述特點,垂釣者應本著興利除弊的原則,該利用的利用,該避免的避免,許多釣手在這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突出餌料的顏色。魚類有以色取食的特點,這就要投其所好,誘其上鉤。正如釣諺所說:“多用紅黃白,不怕魚不來”,餌料顏色鮮明,易被魚兒發現,發現了又有興趣,它才會吞食。還應注意不同的魚種,對顏色有不同的偏愛,例如鯽魚喜歡黃色,鯉魚偏愛紅色,而草魚則對綠色感興趣。當然,最明顯的例子:用紅蚯蚓做釣餌,除上鯉魚外,鯽魚、鯿魚、草魚、鯰魚乃至甲魚等不同品種的魚都可能光顧,這在平時垂釣中司空見慣。
二、根據情況盡量用活餌。例如蚯蚓、紅蟲、河蝦、螞蚱等等,很多魚都愛吃。這些活餌入水後能蠕動,容易被魚兒發現,招誘力強。使用素餌采取 “逗” 釣,也是這個道理。
三、針對某些魚的特性,可用擬餌誘釣。所謂擬餌,就是人工製作的假餌,外形酷似某些昆蟲。魚鉤隱藏期間,魚兒難辨真假,誤以為是可吃的美餐,一口吞進,正中釣手計謀。
四、“站立不如蹲坐”,釣位選得越底越好。體位越底,進入不了魚的視線,就可以少驚魚、不驚魚。
五、注意竿影、人影。一是勿背陽垂釣,避免人影竿影落入水中。二是不可在半空中隨意晃動魚竿。
六、不穿白色衣服。因為白色反光強烈,魚一發現白光反射,便會逃之夭夭。尤其在清水或淺水池垂釣更是如此。
02.
上中下層,習性本能;
酸臭香甜,祖宗遺傳
這兩句釣諺道出了魚類生活層次和嗜食特點的內在原因,但有加以補充的必要。
上中下層,習性本能,魚的生活層次,即魚在水中遊動、覓食和棲息的深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釣魚的人都有這樣的常識:春夏秋三季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釣鯽魚、鯉魚,用底釣法上魚的效果遠大於釣浮;而釣鏈、翹嘴鮊則正好相反(初春和深秋有例外);假如專釣魴、鯿,采用半水釣法通常是最佳的選擇。
不同品種的魚,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水層。例如鯉魚、鯽魚、鱖、鯰、鱉、黃鱔、羅非喜歡在水的下層生活;鰱、鱅、鱤、白條、翹嘴鮊偏愛在水體中上層活動;而青、鯇、鯿、魴則對水體中下層感興趣。這種上中下層的現象,僅用 “溫度、溶氧、食物 “是解釋不清楚的,隻能歸結為遺傳基因與習性本能。
酸臭香甜,祖宗遺傳,不同種類的魚有各自愛吃的食物,亦即各有自己的口味。有的喜歡香甜,有的喜歡酸臭,有的偏愛腥膻;的有吃葷,有的吃素,更多的則是勞素兼吃對其中某一兩種有偏愛;但無論是哪一類食性的魚,都拒絕苦、辣。魚類對食物的不同嗜好,既是它們長期適應外界生活環境的結果,又與遺傳基因密不可分,在千百萬年一代又一代的傳遞過程中,形成並保留著自身家族的本能特征與習性特征。
生活層次也好,口味也罷,雖然各有比較固定的範圍,但並非一成不變,總是隨著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著的。例如釣鯽魚,平時大家都是習慣地釣底,但當久晴無雨或者連續陰天,釣底就難有收獲,若忙改為釣浮情況就會明顯改變。鯽魚本是底層魚,為什麼釣底反倒不如釣浮效果好呢?原因就出在氣候的不正常上麵:這樣的,氣壓低,水中溶氧不足,越是底層含氧越差,所以這時鯽魚就會離底上浮,在中下層活動,在缺氧不嚴重的情況下,仍有一定的食欲。魚兒泳層改變了,你若仍按照常規去釣底,當然釣不到。隻有把餌鉤往上提,改釣底為釣浮,才會有希望。
用餌也是一樣,不可以墨守成規。比如草魚是典型的素食性魚類,春夏之交用嫩草尖釣它效果特別好。到了仲秋時節,用蟋蟀和螞蚱裝鉤遠比用草尖來得快,類此例子舉不勝舉。
事物都是相對的。說是底層魚,並不等於它們就不上浮覓食餌。當春暖花開日照充足之際,鯽、鯉等底層魚就時常到水體中上層曬暖和覓食;夏秋之季,如果水麵溫度過高,或者水深不足 2 米,鰱、鱅也會下移,直至水底,這種情況下你如再釣浮,就會徒勞無獲。魚類泳層隨著水溫的變化而變化,這是變溫動物的特征。
垂釣中要想取得好成績,就必須從魚類生存的客觀環境出發,靈活變通地運用規律,因時、因、因魚、因情製宜,切不可墨守成規,一層不變。
03.
一方魚吃一方餌,一方餌釣一方魚
這條釣諺是說魚類攝食有明顯的地域性。即什麼地方的魚,愛吃什麼地方的餌,這跟人愛說 “家鄉飯” 一個道理。垂釣者必須因地施餌,切莫心存 “一餌釣遍天下” 的幻想,否則一定會碰壁。
實踐證明,魚的攝食天南地北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魚愛吃 “土生土長” 的餌食。這是因為地域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這個環境對魚類的生息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如同關東漢子愛吃高粱米,口外人喜歡吃蓧麵,膠東老鄉愛吃紅薯一個道理 ---- 土生土長的東西吃著香,長得壯,魚類也是如此。東北那圪達愛用豆餅和鮮玉米釣魚;中原一帶喜歡用糟食和薯粒為餌;而江南各地則愛用菜籽餅、米飯裝鉤。不為別的,就因為這些鄉土餌料魚兒特別喜歡吃,而且就地取材,又經濟又實惠。當然也不排除各地通用的餌料,比如蚯蚓、紅蟲、麵團以及使用方便有效的某些商品餌。但 “地方特色” 占據主導地位,這幾乎形成普遍性規律。倘若你把豆餅和玉米撒到太湖或滇池中去,恐怕魚兒就未必理睬,同樣,若把昆明米線拿到烏蘇裏江,那裏的魚兒也不太可能問津。
當你對魚類攝食的地域性深入了解之後,你就會更加自覺地去因地施餌,從而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區域有大小之分,實際垂釣中碰到的大都是後者 ----- 小區域。這個小區域至關重要,某個水域堤岸上常年長滿豬眼菜和輪葉草,該水域中的一些魚也愛吃這種豬眼菜和輪葉菜;如果岸邊有一片桑樹,你用成熟的桑果裝鉤,魚兒就會瘋搶;倘若氫上述餌食拿到別的塘口去用,很可能就不管用。再比如常年喂酒糟麥麩的池塘,你用別餌食去釣,肯定釣不幾條魚;靠禽畜糞便喂魚的塘子,你就是用遍香甜酸臭各種餌料,也難有好收獲。它們吃習慣了糞便發酵後繁殖的水下浮遊生物,已養成了口癖,對其它餌料概無興趣。筆者前幾年曾用紅蚯蚓、顆粒和麵食到郊區一處個體養殖塘釣魚,天氣、釣點都不錯,可就很少有魚咬鉤,別的釣友也都所獲無幾,弄不清這家塘主到底使了什麼招術,一堵氣不再去了。後來經人指點改到某公司沉澱池裏去釣,還是那幾種餌料,結果乎意料,第一天就獲鯽魚、鯉魚 2000 餘克,第二天因風大,隻釣了半天,仍有 1000 多克的收獲。原來這裏從不喂食,魚兒逮住什麼吃什麼。再後來聽說那個養魚池喂的是自製的混合,裏麵摻了胡麻粕,有股特殊的香味,外人不知道,自然就釣不到幾條魚,可把買用票的釣友坑了一把。所以釣養殖魚最關鍵的點是要設法摸清楚塘主的喂魚秘方,否則很難有收獲。如是釣野魚,則應葷素餌多帶幾種,臨場試驗,擇優選用方為上策。
下期細說:祖先留下來的實用釣諺二:
魚找食,眼睛直
人喜光明,魚喜陰暗
七上八下九紮堆
遊釣天下 APP 是什麼?
目的就是解決中國人釣魚遇到的各種問題,好不好我知道,反正我知道,下載了的全家都越來越漂亮,日子也越來越好。
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是穩定的呢?
王家衛說:沙丁魚會過期,鳳梨罐頭會過期,連愛情也會過期… 我不知道,這個世 界還有什麼不會過期??
也許隻有遊釣天下 APP 不會過期
情人總說:愛你一萬年。
我們先看看一萬年能發生什麼?
一萬年珠峰長高約 40 米,
一萬年前還沒有文字記載,
一萬年哈雷彗星可以繞日約 130 圈,
一萬年自然風化形成約 1 米厚的土壤,
一萬年正常家族可以傳承 500 代人,而現在孔子家族才七十幾代。
沒有人可以做到愛你一萬年
但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愛你一萬年!
我們是遊釣天下!
我們的福鯨福氣陪你一萬年!
我們的量魚標尺量出一萬年!
我們的約釣友誼可以一萬年!
我們的權益分紅可以一萬年!
我們的活動分享感動一萬年!
長按二維碼下載 遊釣天下 APP
點擊關注 遊釣天下訂閱號
最後更新:2017-10-08 07: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