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釣魚_釣好魚
特斯拉機密二層,這裏誕生了世界上垂直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汽車
作者 | Greg Reichow
來源 | WIRED
編譯 | 何典 邱陸陸
在特斯拉工作期間,我總是熱衷於和參觀完工廠的人交談。他們會熱情洋溢地談起工廠裏驚人的自動化設備,巨大的衝壓設備和成百上千的機器人,然而他們隻看到了工廠裏實際製造過程的一半。大多數遊客不知道,這家工廠的「機密」二樓生產了許多特斯拉的電池,供能電子模塊和動力傳動係統。二樓是公司最先進的一些製造和自動化係統的源頭。一些機器人甚至因為需要超高速運轉而不得不使用碳纖維而不是鋼製的手臂。
雖然我們要自行生產電池、電機這樣的產品核心組件的理由顯而易見,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理解我們為什麼要生產高壓電纜、電子顯示屏、保險絲和這些小零件。難道是被矽穀的「萬事我最懂」的歪風邪氣傳染了嗎?創立一家全新的汽車公司還不夠瘋狂嗎,為什麼還要同時建立一家除了 1920 年全盛期的福特 River Rouge 工廠之外再無匹敵的垂直一體化工廠呢?
答案很簡單: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要打造最好的電動車。我們要打造世界上最好的豪華車,隻不過它碰巧是一兩電動車罷了。這樣的目標意味著在集成技術方麵我們並沒有前例可依,也意味著我們要突破尋常汽車設計與製造中視為「尋常」的邊界。
此外我們還要在大多數汽車製造商無法理解的短時間內完成這項工作。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自己生產組件。自行成產核心組件的益處有許多,大多數十分明顯,但也有一些你可能一時難以察覺。
速度是第一個優勢。推出一個新產品需要一個團隊做上千次小決策。如果選擇外包組件,你就需要派人常駐外包工廠,同時接受決策與品控過程變得更加困難的事實。第一,你需要適應他人的生產環境;第二,你所有的能在生產現場給出建議、作出決策的產品設計團隊規模將十分有限。
沒有其他工作方式比得上讓整個工程團隊每天走進製造區,和真正成產產品的人交談,並獲得如何改進的見解。來自工廠的信息半衰期很短。不管合約製造商的包票打得如何天花亂墜,外包製造的現實就是要坐飛機去解決原本步行穿過自家大樓就能完成的問題。
能夠更快地推動學習和改進周期則是第二個優勢。積攢一攬子改進意見,然後把它們融入三到四年後(汽車行業的典型開發周期)的下一代平台中這個方法完全不適用於特斯拉。積攢改進意見意味著一些重要部件的改進會因為要等待其他部件的改進而推遲,這最終會導致較低的累計改進率。
我們在特斯拉的做法是準備好後立即采取改進措施。這意味著我們每星期最多要進行 50 次變更。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那輛特斯拉的「首產年份」,看看自家車的生產編碼就行了。
誠然,我們可以對產品做實時改進,但這種方法也對我們的製造係統有一點點效率影響。然而,究竟是提高幾個百分點的生產效率更重要,還是生產永遠能快速改進且遠遠領先於其他競爭對手的產品更重要呢?總而言之,沒有什麼方式比擁有自己的生產線更能加強對速度與能力的控製力了。
最後,製造一件東西的過程會加深你對它的理解,進而讓你懂得如何改進它——生產過程中的陣痛最終會化為財富。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特斯拉通過這樣的革新方式使特斯拉創造出了「狂暴模式」。在早期 Model S 車型上,限製電池的輸出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集成到電池組中的保險絲和開關係統。保險絲?找到一條滿足電流要求的保險絲能有多難呢?
事實證明,生產這樣一根在正常運行期間允許大量電流流過,並且在電流出現異常峰值時能在毫秒之內保護汽車的保險絲是極其困難的。然而,自行生產保險絲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整合對產品的深入理解和對所需物理學知識的基本理解,我們做到大多數人眼裏不可能的事。現在,特斯拉的車主得以在乘客體驗到震撼人心的 2.7 秒內的百公裏加速時,露出會心一笑。
自己生產產品永遠是正確的選擇麼?顯然不是。如果你生產的是一款充分利用其他商品化部件的、一定時間內不會有重大革新的產品,那麼自行生產毫無意義。但是,如果你的產品裏有大量獨一無二的專利技術而且正在高速地革新,那麼自主生產是最好的選擇。
而分層產能構建通常是一個正確的策略。在早期,用自有的小規模生產車間製造產品,車間最好和工程師、設計師以及產品團隊的辦公地點在一起。利用試產來快速學習、迭代、獲得生產你的產品所需的必備知識。隨著你的需求超出最初的產能水平,逐漸引入合同合約製造商來進行產能爬坡。
這個策略有幾個優勢。第一,你對會產品有足夠的了解,讓合約製造商不敢對你撒謊。需要對產品做小的改進麼?隻需要在內部試產線上測試,再部署到製造商處即可。因為你已經有了一手的經驗,可以直接免去和製造商爭論需要多少額外勞動量的部分。第二,這一試產線可以成為你開發下一代產品和生產養車的平台。通過分層產能策略,你會享受到快速學習周期的優勢,同時也可以利用大型合約生產商更高效的供應鏈。
為什麼我對這一切如此興奮?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我為一家服務於美國製造業的海外外包公司工作。我們在數個技術領域建立了一些推動行業水平的工廠——但都在美國本土之外。這種趨勢讓美國的工業界失去了一些隻有通過生產自己的產品才能獲得的基礎知識。
長期以來,對建立新的硬件公司的恐懼困擾著企業和企業家們。為了解決許多重大的問題,你需要設身處地地去接觸你的產品。健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交通以及許多其他領域的複雜問題需要包括硬件生產在內的跨行業解決方案。我們需要富有勇氣的創業者來解決這些問題。時代在召喚我們重拾製造業——是時候為我們的企業和社區重獲知識和競爭力了!
最後更新:2017-10-22 10:58:55
上一篇:
外觀/電池升級 比亞迪秦EV申報圖曝光
下一篇:
哈弗H6憑什麼敢賣這麼貴?就不怕被本田XRV狠狠打臉嗎?
心靈大屠殺 思域和卡羅拉你到底選誰
2017款長城汽車-哈弗H8 車主們用車後都是怎樣評價它的
特斯拉Model S 和Model X 75D車型動力升級 百公裏加速度提速1秒
6萬不到就能買輛SUV,外觀新穎動力不俗,哈弗H6大唿招架不住!
特斯拉概念重型卡車,沒有輪胎依靠磁懸浮行駛
家族布局成效顯著 東風日產奪合資SUV銷量冠軍
江淮真瘋狂!山寨埃爾法賣30萬,GL8都說它作死
上市100天銷量突破4.7萬台,長安CS55熱銷的背後另有玄機
長安CS15EV對比江淮iEV7S 兩台最大續航350km的純電SUV
戰力指數簡直可怖!雅閣10月狂銷上萬輛,明年10AT來了真的要無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