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財經資訊
上證報頭版:理性看待市場漲跌 堅持市場化改革不動搖
要對政策的市場解讀、傳導機製、股價效應進行預判,保持政策的前瞻性和相機調節性,同時避免事關市場發展的根本性製度在方向上“左右搖擺”,使市場能形成穩定的政策預期
自2015年7月初股市異常波動至今已倏忽兩年,在這兩年時間裏,社會各方對股票市場的發展進行了諸多反思。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看,股票市場運行是參與各方博弈均衡的結果,投資者、社會及監管機構應歸位盡責,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建設性地討論問題,共同推動股市的改革、創新和發展。
股票投資是一項有千萬民眾參與的複雜經濟活動,分享的是少數公司的高成長機會,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即使在發達的美國股市,過往30年的所有收益也僅由25%的公司產生。近來美股的持續上漲也主要是由臉書、亞馬遜、蘋果、微軟和穀歌組成的五大科技股(媒體稱之為FAAMG)所推動。投資者應對參與股市投資有清醒的認識,不能不切實際地指望所有股票都能上漲獲利。市場運行的最後結果必然是有人盈利有人虧損,有股票上漲也有股票下跌,這種分化正體現了市場的定價效率,而普遍性的漲和普遍性的跌反而是市場不成熟的表現。
當下,麵對股票市場上瞬息萬變的價格、紛繁複雜的信息以及強烈追求收益的欲望,整個社會的心態浮躁。股市一漲,社會及媒體一片歡唿,仿佛所有的問題都得到解決,恨不得隻爭朝夕立馬漲到萬點。股市一跌,就仿佛世界末日來臨,大罵企業IPO圈錢,管理層無能。所謂“一根陽(陰)線改變情緒,兩根陽(陰)線改變觀念,三根陽(陰)線改變信仰”,調侃的就是這種現象。
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曾說過:“市場短期是一台投票機,但長期是一台稱重機。”股價的短期漲跌更易受市場參與者情緒、心理預期、風險偏好、交易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具有不可預測性和複雜多變性。麵對市場短期的漲漲跌跌,社會和媒體應“不畏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股市漲跌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中國經濟的全部,過往10年裏A股曾漲到6124點,也曾跌到1600多點,但都沒能影響中國在2010年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股市的“指數拜物教”可以休矣。
股價的漲跌起伏本是市場常態,監管機構應頂住壓力,保持定力,堅持市場化改革不動搖,深入推進依法從嚴監管。
一是要厘清職責邊界。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是監管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這並非意味著監管部門能決定指數漲跌。事實上,股市漲跌受到國際經濟金融環境、國家貨幣金融政策以及市場交易行為等多種因素影響,將股價漲跌、投資盈虧全部係於監管部門是不公平的,也是其無法承受之重。監管部門的真正職責是維護市場“三公”原則,確保中小投資者不因其弱勢地位而被欺詐和掠奪。
二是要嚴控杠杆風險。全球股市動蕩的曆史教訓告訴我們,高杠杆交易是股市暴漲暴跌的重要“催化劑”,也是釀成係統性金融風險的主要推手。要嚴防杠杆資金、場外配資等死灰複燃,確保市場不因高杠杆交易行為而發生非理性的暴漲暴跌,影響金融係統的穩定性。
三是要做好政策預判。監管部門還擔負著完善基礎性製度建設,推動市場發展的重要職責。要對政策的市場解讀、傳導機製、股價效應進行預判,做好沙盤推演,保持政策的前瞻性和相機調節性,同時避免事關市場發展的根本性製度在方向上“左右搖擺”,使市場能形成穩定的政策預期。
四是要堅持改革不動搖。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曾言:“天下之事,因循則無一事可為,奮然為之,亦未必難。”監管部門應堅持改革不動搖,堅定推動股市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的進程,引領資本市場行穩致遠。
(原標題:理性看待市場漲跌 堅持市場化改革不動搖)
最後更新:2017-07-05 09: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