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
財經資訊
微信朋友圈為什麼三天可見?讀了這本書你就明白了
微信推出“查看最近三天朋友圈”這個功能時,我百思不得其解。
這實在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設置。
對於用戶來說,陌生人可以查看十條朋友圈信息,而加為好友卻隻能查看最近三天,邏輯何在?
對於微信來說,本身朋友圈的打開率就下降得厲害了,還隻能查看最近三天的,又是出於什麼考慮?
帶著這些問題,我在讀者群裏做了一個小範圍的調查。沒想到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還真不少,理由也是千奇百怪:
@育新隻讀聖賢書2.0
好玩跟風有逼格
@小新
閱後即焚的感覺很酷
@簡單生活
如果不隨時關注我的話,會看不到精彩部分
@Hello
之前太年輕,長大後不想讓人看到那些東西
我都全裸了,你卻還穿著內褲,那我也隻有默默地穿上
@膠皮糖2030
因為工作調動換了新的朋友圈
@張龍飛
陌生的“朋友”太多,不想讓他們知道那麼多
這些理由看上去竟然還有幾分道理,讓我無言以對。
微信群的采集樣本有限,但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當然,微信這麼大體量的應用,一個新的功能推出自然有不少人用,像魏武揮老師這樣喜歡刪朋友圈的人對這個功能估計不會再不以為然了。
但三天可見對我就沒什麼吸引力,有時反而會帶來一些困擾,比如幾天前在某人的朋友圈看到一條信息,過兩天想起了但記不清具體,想再去查看時已不可見。
如果說用戶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的動機還可以揣測個大概的話,那麼微信為什麼要提供這個功能則讓人琢磨不透了。
畢竟,一個產品對自己動刀,降低自己的信息強度和活躍度,還是比較少見的。
這份疑惑,一直持續到我看到《社交的尺度》這本書為止。
準確的說,《社交的尺度》是騰訊研究院的一份實驗報告。在這個實驗中,85位誌願者參與到一項為期15天的“社交齋戒”活動,在“齋戒”期間,誌願者每天使用微信時長不能超過30分鍾。
騰訊研究院來做戒掉自家產品微信的實驗,這很有趣。
實驗的結論也很有趣,尤其是兩條關於朋友圈的結論。
在社交齋戒對情緒的正麵影響中,第一條就是發生了“社交卸妝”。
朋友圈的狀態更新屬性使我們更加看重印象管理和他人的評價,這容易帶來負擔,同時通過朋友圈了解他人的生活,常會產生潛在的社會比較。
這種社會比較往往會高估他人而低估自我,使心情受到損害。
而社交齋戒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問題。
社交齋戒對情緒負擔的緩解作用,還出現在朋友圈的“人情讚”和“麵子讚”情形下。這種中國式社交發生得過於頻繁,將加重人們的情緒負擔。
麵對這些問題,有人選擇了停用朋友圈、自發齋戒、注銷賬號等比較極端的社交網絡退出行為。還記得那些不絕於耳的逃離微信的聲音嗎?估計微信也在想,與其讓用戶逃離,不如我主動出擊——從產品側改進。
這種猜測並非憑空臆想。在《社交的尺度》中,騰訊研究院明確表示要通過產品改善來逐步消解一些社交網絡的負麵問題清單。
或許,這就是微信推出朋友圈三天可見的原因,至少是一個重要因素。
社會交往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社交網絡隻不過是將這一需求放在了網絡上,它在降低溝通成本、拓展人際關係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新的困擾和問題,加重了現代人的焦慮和負擔。
諸多社交產品和用戶都在探索更好的解決之道,微信這個社交網絡巨輪,自然更是不會例外,“朋友圈三天可見”隻是其中之一,而這種探索,從不會停止。
最後更新:2017-09-10 19: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