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財經資訊
種玉米仍有利可圖 農資市場“供給側改革”正悄然進行
“種玉米的收入占我家庭每年總收入最多30%。”河南省長葛市農民袁金峰自豪地說。農忙務農,農閑外出打工。如今,兼業已成為傳統農業種植者的理性選擇。盡管務農的收入占他們年總收入的比重並不高,但他們還是不忍心將土地撂荒。
進入8月,南方春玉米自南向北開始步入上市時間窗口期。相較於過去,如今國內玉米價格跌幅明顯,但作為傳統三大主糧之一的玉米仍然是農民的耕種首選,而非盲目調整種植結構。因為對種糧主體而言,玉米仍然是當前最為“經濟”的選項。而讓農民的理性和成熟表現更為明顯的是,他們會根據市場需求,越來越重視玉米種子的品質。考慮種植產量穩定、早熟、脫水快的玉米品種,對農民來說,除了會帶來穩定收益外,還會節約人工成本和降低種植風險。
在收儲製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既保證政策順利推行,又保證農民收入不會過分波動,成為決策層謹慎拿捏的重要考量因素。“種玉米仍然有利可圖”為改革增添了有力的現實注腳。此前,中農辦主任韓俊評價稱,“實踐來看改革總體進展非常順利,成效好於預期,成為自十八大以來,農村改革的一個突出亮點。”
“堅守”玉米種植
憑著多年的種植經驗,老袁就聯合村裏麵有意向的農民合作成立了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大家的農地集中到一塊種植管理,由他來擔任理事長。目前,他所在的合作社管理土地的規模達到500多畝,其中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用來種玉米。
他對第一財經表示,盡管現在玉米行情低迷,收益相較於以前會下降一些,但玉米還是最佳的作物選擇。因為在當地,夏季麥收之後至秋季,也就三個月時間,適宜種植的作物隻有大豆、玉米。而種玉米要比種大豆畝均純收益高100多元。
收益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他繼續補充道,跟經濟作物比,種植玉米又具有穩定性。因為經濟作物,比如瓜果蔬菜,市場價格是波動的,要是聯係不好銷售市場,就很容易賣不出去。而且不論是大棚,還是灌溉設施,都需要很大一筆投入,當然種植技術也要跟得上。玉米就不一樣了,不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入,也不需要多少的人工,“農忙以後,該幹啥幹啥。”
尤為吸引農民的是,玉米脫粒之後,農民就可以就近銷售。他提到,有兩個去向,一是將其賣到附近的飼料廠,由於黴變少,嘔吐毒素低,飼料廠也很願意收購。將玉米加工成動物飼料,這是玉米的重要用途之一;二是運到火車站,有糧販專門在那裏收購,比當地的價格一斤要高5分錢。當然,他們收的也是高品質的玉米。
考慮到市場需求,老袁早就進行了“供給側改革”。國家一級玉米標準有很多,他就認準了含水量。因為含水量低,在很容易脫粒的同時,還不容易黴變,非常適合飼料加工廠的需求。於是,有著多年種植經驗的他傾向於嚐試穩產、早熟、含水量低、脫水快的玉米品種,考慮到長葛當地的農業種植環境,耐旱、耐高溫、抗倒伏和產量等性狀表現讓他格外關注。
種有20多畝農地的楊德鋒,是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的種糧大戶。規模雖然說起來並不大,但是考慮到河南人多地少的情況,人均耕地僅有1.23畝,占全國人均水平的81%,當地人習慣性得稱老楊為“大戶”。並沒有加入合作社的他,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規模,在於他接手了自家幾個兄弟因外出打工而無法料理的農地。
老楊對第一財經表示,當地夏季適合種玉米。比較經濟效益高是重要原因。他笑著說,要是種大麵積經濟作物的話,還不夠請人工的費用。一方麵經濟作物的生長周期比玉米長,另一方麵種植經濟作物投入的人工量大,而且人工成本高,“原來人工一天幾十塊錢,現在得一百五十塊錢。去掉人工,就賺不了多少錢。”
讓他一直堅持種玉米的原因,就在於種玉米省心,不需要太多勞動力。農閑時還可以外出忙些其它的事情。他說,優質的玉米還好賣。“糧販一看,即使(優質玉米)每斤高出市場價1~2分錢,他們都願意要。”相較於過去,價格是跌了一些,但是當地“冬小麥+夏玉米”的種植結構,並沒有讓農民以及流轉土地的大戶虧本,隻是利潤有所減少,最終還是有利可圖的。
農民的理性和成熟
當前,受春玉米上市、國儲玉米投放的影響,國內玉米市場供應寬鬆,價格處於下行,但是受拍賣底價成本的支撐,下行速度緩慢。而在東北三省一區自2015年進行了玉米臨儲收購製度改革以來,國內玉米價格跌幅明顯,國內外玉米價差有所收窄。
韓俊認為,相較於2014年玉米臨儲收購價每斤1.12元來說,如今農民的收入是受到了影響,但要知道這個價格是不可持續的。他表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政策可以做到農民每年務農的收入都是增加,絕對不會減少。在市場經濟下,價格就一定會有波動。
當期,國儲玉米投放量大、成交率高,玉米去庫存壓力有所緩解。而旺盛的市場需求,比如南方地區由於飼料行業利潤可觀,對飼用玉米的需求仍然強勁。此外,酒精企業開機率較高,行業利潤較好,對玉米的需求也仍是有增無減。這些都是農民種植玉米的動力所在。
而讓農民的理性和成熟表現更為明顯的是,在市場低迷階段,農民選種更加理性和謹慎,他們會根據市場需求,從過去追求價格低廉轉而關注品種的表現和糧食的品質。哪怕因此種子價格貴了一些,也無所謂。這就是農資市場上正在悄然進行的“供給側改革”。
當然,為更好的獲得高品質的糧食,對那些選用良種的農戶,采購商或加工企業願意在種植季開始之前便與農戶簽訂購糧協議,簽約平均價格也往往高於市場價格。對農民來說,這不僅大大減少了售糧的不確定性,收益自然也會更加明顯。
麵對農資市場上悄然進行的變化,嗅覺靈敏的企業自然不會坐失良機。“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原本每年8月下旬,種子生產企業才會正式啟動市場,而今年比往年早了將近1個月。對於農民來說,越是玉米市場價格低迷,要想獲得穩定收益的農民,就越需要得到及時的品種和種植信息。
盡管高品質的玉米本身也具備機械化收割的特質,但老楊還是會選擇親力親為,“請不起人工,太貴了,最多就是農忙時節請自家親戚或熟人來幫幾天忙。”同時,他還想著擴大種地規模,“將來要是種地的規模能夠達到100畝的話,就必須依靠大機械來進行作業了,然後再請服務組織或合作社進行田間管理,那樣種地就省事多了。”
老楊告訴記者,現在流轉農地的地租價格不便宜,一畝地一年要800~1200元不等,小麥、玉米兩季下來,不算人工,僅地租就占了將近成本的一半,純收益跟地租差不多,甚至還趕不上。要是能夠有辦法降低地租,農民種地的收益還是有保障的。
(原標題:種玉米仍有利可圖,農資市場“供給側改革”正悄然進行)
最後更新:2017-08-07 08: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