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04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兩岸人士北京熱議機器人產業合作

在100微米直徑的血管內放入支架、獼猴大腦神經通過人工接口控製機械臂、模仿人類彈跳動作的仿生機器人……9日舉行的第20屆京台科技論壇智能機器人分論壇上,北京理工大學專家展示了最新研發的智能機器人產品影像。

“以前廠家要花很多時間搜集顧客的消費意向,再據此調整產品設計。工業4.0的出現顛覆了這一切。”台灣台達集團中達電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尹鏇博表示,在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等技術輔助下,用戶隨時在手機軟件上下單定製個性化產品,智慧化控製器可快速反應,隨時調配閑置機器和生產線,進行大規模定製化生產。

“電子產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換代快,對數據雲端存儲要求很高。”尹鏇博表示,台達集團已與清華大學成立合資公司進行工業大數據研究,希望聯合兩岸科研力量,打造融合虛擬網絡世界與現實物理世界的先進工廠。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重大技術裝備處處長汪宏表示,《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以推進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實施“智能製造工程”,並將其作為“創新驅動”的重大舉措。大陸有全球最大的智能製造需求,期待台灣各界積極參與,為兩岸經濟培育新動能。

論壇上,有關企業和科研機構簽署了《京台智能製造基地合作協議》《“特殊機器人”項目合作備忘錄》,京台兩地在智能製造和機器人領域的研發合作更進一步。

北京智能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副理事長高謙表示,台灣在工業機器人方麵具有優勢,北京在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方麵實力雄厚。雙方業界都認識到取長補短、互利共贏是發展方向。

台灣“中華海峽兩岸企業交流協會”副秘書長黃鳳仁表示,此次協會與中關村智造大街、金隅智造工場合作從台灣引進了電動車、無人載具、智能建築、VR博物館等多個項目。台灣智能製造產業富有創新活力,對商業潮流反應迅速,“小快靈”是其特點。大陸智能製造市場巨大,企業資金雄厚。兩岸企業要實現優勢互補。

最後更新:2017-09-09 21:17:27

  上一篇:go 專家:完善市場製度 使得長線資金願意參與駐紮在市場
  下一篇:go 並購對象利潤達標不確定 華西能源割舍石墨烯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