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財經資訊
異常的職工薪酬或成金鴻順粉飾業績的“狐狸尾巴”
前不久,金鴻順在證監會網站發布了新版招股說明書,這是繼2016年4月發布招股說明書以來的又一次更新。在此次招股說明書中,蘇州金鴻順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鴻順”)披露,公司擬募集資金6.58億元用於長沙金鴻順汽車部件有限公司50萬套汽車車身件及10萬套汽車底盤件項目、汽車零部件(沈陽)生產基地項目、重慶偉漢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項目、金鴻順汽車零部件自動化生產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五個項目,從募投項目及規模看,金鴻順積極擴張的野心並不小。
報告期內(2014年、2015年和2016年),金鴻順分別實現營業收入9.47億元、8.54億元和9.01億元,實現淨利潤1.15億元、0.81億元和1.06億元。僅從這些數據表現看,金鴻順的經營業績在近幾年中是並不穩定的,其中2015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甚至出現了“比翼雙降”,降幅分別為9.76%和28.96%。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就在金鴻順的經營業績不穩定,收入和利潤坐起“過山車”的情況下,公司在報告期內的毛利率表現卻獨樹一幟,始終保持著持續增長態勢,綜合毛利率分別達到25.54%、26.38%和27.44%。即便是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雙雙下滑的2015年,也都未能擋住其毛利率增長的勢頭。《紅周刊》記者在仔細分析後發現,金鴻順所披露的好於同行業平均水準的毛利率似有造假的嫌疑。
職工薪酬來“說話”
在招股說明書中,金鴻順介紹其員工構成情況時,按照崗位不同,將員工劃分為四類,即分別是研發人員、管理人員、銷售人員和生產人員,報告期內,該公司四類員工的薪酬總額分別為10696.15萬元、10886.91萬元和13392.48萬元。令人不解的是,這個結果與《紅周刊》記者核算出的職工薪酬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金鴻順在招股書中介紹期間費用時,提供了詳細的銷售費用情況。據其介紹,銷售費用中的職工薪酬的核算內容包括了公司業務部銷售人員、貨車司機和中間倉倉管人員的工資、五險一金和福利費等。報告期內,職工薪酬發生額分別為351.32萬元、481.82萬元和645.84萬元。
在介紹管理費用時,金鴻順表示,管理費用中的職工薪酬的核算內容包括公司管理層及財務部、人事部等管理部門人員的工資、五險一金和福利費等。報告期內,職工薪酬發生額分別為992.53萬元、1018.23萬元和1087.36萬元。
另外,在管理費用的明細中包含的研發費用一項,該公司還詳細的介紹了研發費用的構成情況。金鴻順表示,公司研發費用包含職工薪酬、材料及動力、折舊與攤銷、設計費、調試試驗費和其他費用。其中職工薪酬係從事研發活動的相關人員的薪酬,包含工資、獎金、津貼、社保、福利費、加班費等。即研發費用中的職工薪酬發生額分別為1132.93萬元、1125.61萬元、1352.74萬元。
此外,我們還知道生產人員的薪酬需體現在主營業務成本的直接人工之中,直接人工為直接從事產品生產的工人的工資、津貼、補貼和福利費以及社保等。根據招股說明書在介紹主營業務成本時提供的數據,報告期內,金鴻順的直接人工發生額分別為4704.76萬元、4892.36萬元和5515.22萬元。
由上述內容我們可以推算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該公司以上四類員工的薪酬總額分別達到7610.97萬元、8195.47萬元和9006.90萬元。很顯然,記者核算出的結果是要遠遠低於招股書給出的10696.15萬元、10886.91萬元和13392.48萬元的薪資總額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為了弄清其中原因,我們根據公司提供的員工人數和平均薪酬進一步核算金鴻順不同崗位中員工的具體薪酬情況。
金鴻順在介紹員工情況時表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司及下屬子公司正式員工總數為1484人。其中,生產人員最多,達1184人,占到正式員工數量的79.78%,而研發人員、管理人員和銷售人員則分別為130人、107人和63人。
此外,該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還提供了其各崗位員工的平均薪酬情況,以2016年為例,生產人員薪酬最低,為9.02萬元,而研發人員、銷售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薪酬則分別達到10.25萬元、11.96萬元和11.12萬元。
由於該公司僅提供了2016年末員工的詳細構成情況,因此我們暫時隻分析2016年末員工薪酬情況。通過金鴻順提供的員工人數和平均薪酬核算,2016年公司的生產人員、研發人員、銷售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薪酬金額應該分別為10679.68萬元、1332.50萬元、753.48萬元和1189.84萬元,薪酬總額合計應為13955.50萬元。
當然,年末的員工人數,並不意味著全年的平均員工數量,不過對於一家經營穩健的公司來說,各類員工數量不應該出現大幅波動才對,因此通過年末員工數量和平均薪酬核算出的薪酬應該與其實際的職工薪酬相差不大才對。可從表5給出的對比結果看,研發人員的薪酬的確差距不大,管理人員和銷售人員的薪酬差距也在百萬左右,按照金鴻順2016年約9.41萬元的平均薪酬計算,兩者之間隻相差十數名員工的薪酬合計金額,似乎也在正常範圍之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生產人員的薪酬金額卻與直接人工金額大不相同,兩者金額相差已經超過了4700多萬元,很明顯,這並不合常理。
如果說金鴻順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2016年末的生產人員數量與平均職工薪酬是真實的話,那麼其主營業務成本中的直接人工就存在少計的嫌疑,而直接人工的少計會導致主營業務成本虛減,使得毛利率虛高,最終會起到虛增利潤的情況。如照此來看,金鴻順有著持續增長而且高於同行業平均水平的毛利率,也就不難理解了。
材料成本涉嫌“瘦身”
實際上,《紅周刊》記者在核算過程中還發現,金鴻順除了直接人工存在虛減的嫌疑外,其直接材料也涉嫌“瘦身”。
以2016年來說,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金鴻順當年向采購金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原材料供應商采購金額合計為40178.22萬元,占原材料采購總額的75.24%,由此推算出當年公司原材料采購總額為53400.08萬元。
因金鴻順當年已售產品的材料消耗情況就是其主營業務成本中的直接材料金額。因此,根據招股書披露的2016年主營業務成本中直接材料金額43667.66萬元核算,該公司當年原材料理論剩餘金額為9732.42萬元,如果這些原材料被轉化為在產品或者產成品的話,其實際金額還要更高,這就意味著,金鴻順2016年存貨金額至少應當新增9732.42萬元以上,可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
根據招股說明書介紹存貨時披露的數據,金鴻順2016年期末存貨的賬麵餘額(包含跌價準備)為26739.57萬元,而期初金額則為20000.36萬元,也就是說公司當年存貨的實際增加金額隻有6739.21萬元,相比上文我們推斷的9732.42萬元以上的新增金額,存在3000萬元的差距。
除了2016年,金鴻順2015年的存貨數據也存在類似的疑點。其中2015年金鴻順向采購金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原材料供應商采購金額合計為32639.37萬元,占當年原材料采購金額的73.88%,由此可算出當年原材料采購總額為44178.90萬元,而當年反映已售產品原材料消耗情況的直接材料金額為42612.21萬元,因此,理論上當年原材料剩餘金額為1566.69萬元,這意味著當年存貨新增金額應該超過原材料剩餘金額才對,可實際上,根據其介紹存貨時披露的數據,2015年存貨賬麵餘額期末數為20000.36萬元,期初數為24039.66萬元,當年存貨不但沒有增加,還減少了4039.30萬元。很顯然,這個數值與我們前文推算的結果相左,前後相差超過了5600萬元。
如果說金鴻順披露的供應商采購數據是真實的話,那麼之所以出現這種存貨數據的偏差應與其披露的直接材料金額有關了。在主營業務成本中,如果直接材料是被人為縮減,則會導致當年理論剩餘材料金額的偏高,進而出現上述計算不一致的結果。要知道,縮減直接材料不僅能夠讓公司成本實現“瘦身”,且也能讓毛利率得以虛增,進而起到虛增利潤的目的。
綜上分析,金鴻順在收入和利潤出現大幅波動的情況下,毛利率不僅能夠保持穩定增長,且還優於同行業平均水平的現象,背後很可能存在著企業虛減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主營業務成本的情況,這種做法的最終目的是導致公司淨利潤的虛增,從而達到粉飾業績的效果。
(原標題:異常的職工薪酬或成金鴻順粉飾業績的“狐狸尾巴”)
最後更新:2017-07-09 15: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