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68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7月產業資本重現淨減持 中小創依然是“重災區”

“兜底增持”在6月喧囂一時,受產業資本力量支撐,當月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在二級市場累計淨增持39.12億元。進入7月,A股中樞整體上移趨勢不變,但越來越多的“兜底夢碎”案例令產業資本也不禁打起退堂鼓。數據顯示,7月以來產業資本重現淨減持,截至7月21日,淨減持金額為2.36億元,其中中小創品種依然是減持的“重災區”。

淨減持重現

數據顯示,7月以來共計有360隻股票遭到產業資本的增/減持,其中增持涉及209隻股票,減持涉及135隻股票,持平的股票則有16隻。相比6月全月416隻水平,無論在規模和速度上7月環比均相差無幾,不過方向上卻大相徑庭,從淨增持演化為淨減持,由此,7月成為產業資本增持熱情的轉折點。

具體來看,7月遭到產業資本增持的滬市主板股票有42隻,深市主板股票37隻,創業板股票54隻,中小板股票76隻,數量上獲得增持的中小創品種占據絕對優勢,但從金額上看,79隻主板股票累計獲得57.98億元淨增持,130隻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累計獲得49.50億元淨增持,大小票之間大致可以用“平分秋色”來形容。

不過減持方麵,7月遭到產業資本減持的滬深主板股票各有33隻和12隻,但同期遭到堅持的創業板股票和中小板股票各有37隻和53隻,後者數量之和恰好是前者的兩倍。金額上,主板股票金額累計為40.80億元,但中小創股票減持金額累計為69.04億元,後者為前者的1.69倍。

從行業板塊來看,同樣能發現產業資本對中小票“不感冒”的態度。根據數據統計,7月遭到增減持股票數量最多的板塊分別是申萬計算機、化工、醫藥生物、電器設備、機械設備、傳媒等板塊,數量最少的板塊則是銀行、鋼鐵、休閑服務、采掘等板塊。其中計算機、醫藥生物、傳媒等均是中小創品種的“密集區”,7月遭到增/減的股票數量累計為81隻,占全部減持股數量的60.74%。

個股方麵,*ST銳電和邦生物減持排第二、第三,金額分別為6.53億元和6.07億元;增持方麵,遼寧成大中泰化學東方園林龍淨環保金額最高,分別為13.85億元、13.77億元、5.96億元和4.52億元。

“去杠杆”加速

一方麵,6月下旬以來監管層頻頻釋放加強金融“去杠杆”聲音,要求金融工作要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同時提出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四大原則。應該說,在我國宏觀經濟仍處於“L”型底部的時期,加速金融“去杠杆”有助於化解和降低係統性風險,利好A股市場的長遠發展,但短期而言,特別是對仍處於估值泡沫中的部分中小創品種,其市場調整的壓力無疑更大。

並且,中報窗口期,不少創業板股票還麵臨“地雷”數即將引爆的尷尬。據顯示,截至2017年Q2,創業板業績增速連續五個季度下滑,特別是今年二季度以來,創業板中大市值公司業績增速下滑更明顯,其中計算機、傳媒行業更“受災嚴重”,剔除重組公司後,計算機行業淨利潤增速為-4.1%,與全部A股計算機行業18.9的增速不可同日而語;此外,創業板上市傳媒行業公司數量占該行業全部上市公司的27.5%,剔除重組公司後,傳媒行業淨利潤增速為-20.9%,相比一季報11.8%進一步下滑,相比全部A股傳媒行業14.9%的增速同樣大幅下滑。

另一方麵,6月“兜底增持”受到產業資本青睞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就是,上市公司高管寄望通過“兜底”彰顯自身對於公司發展前景的信心,吸引投資者跟風介入。但從實際效果看,此舉並未獲得普通投資者的歡迎,“兜底夢碎”頻頻發生。如奮達科技樂金健康等股票均在短暫的股價飆升後出現投資者“一哄而散”。

此外,外延式並購退潮,商譽減值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今年以來並購重組審核速度緩慢,要求愈加嚴格,高估值並購帶來的“惡果”是,一旦業績達不到承諾水平,商譽減值則會反過來對公司股價形成雙重拖累。

產業資本主動減持“中小票”,客觀上起到了為自身“降杠杆”的作用,從創業板走勢看,7月以來板塊去杠杆明顯加速,截至7月21日,創業板指7月跌幅達到7.04%,且成分股中績優股和績差股分化趨勢進一步明顯。

(原標題:7月產業資本重現淨減持 中小創依然是“重災區”)

最後更新:2017-07-24 09:05:03

  上一篇:go 上半年267家中企上市 VC/PE滲透率達55.1%
  下一篇:go 賈躍亭“七個葫蘆娃”難保全 孫宏斌就任董事長後立馬動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