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財經資訊
投連險“專家”瑞泰人壽償付能力接近紅線
在堅持“保險姓保”、回歸保險本源的行業大背景下,“轉型”成為2017年保險業當之無愧的第一熱詞。
在監管部門對中短存續期產品持續收緊的趨勢中,險企業務調整的壓力顯得尤為急迫。
在轉型的眾生相中,瑞泰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泰人壽”)顯得尤為突出。這家在中國發展了12年的合資險企,因為以往“投連+萬能”的標誌模式,正顯現出“水土不服”的征兆。
受新業務虧損的影響,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波動的影響,瑞泰人壽2016年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評估分數(SARMRA 評分)低於 80 分,償付能力已接近監管紅線。
投資型產品占比居高不下
瑞泰人壽成立於2004年1月,是第一家總部設在北京的合資壽險公司。目前的投資方分別為中國國電集團國電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和英國耆衛集團耆衛人壽保險(南非)有限公司。
回顧瑞泰人壽12年的發展曆程,“投連險”成為其業務發展的重要標誌。
事實上,這樣的策略並非瑞泰人壽獨創,而是受其前任股東——瑞典斯堪的亞公共保險公司的影響,後者在國外一直以“專注於投連險”著稱。
公開資料顯示,瑞泰人壽初始投資方在2010年和2013年相繼退出。2010年,中方股東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將其持有的本公司50%股權轉讓給國電資本控股有限公司。2013年,外方股東瑞典斯堪的亞公共保險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本公司50%的股權轉讓給耆衛人壽保險(南非)有限公司。
自2004年成立至2007年,瑞泰人壽是當時國內保險業唯一一家專攻投連險的保險公司。
在這期間,瑞泰人壽通過國內銀行、基金公司、財務顧問公司等 “高端”渠道銷售投連險。定位的明確、渠道的搭建,加上資本市場的借力,瑞泰人壽很快取得收獲。2006年,瑞泰人壽年保費收入超過5億元。2007年,瑞泰人壽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18.60億元,是2006年全年銷售業績5.38億元的3倍多,成立4年來增長達15倍,在全國合外資壽險公司中排名前八。
根據保監會2017年一季度數據顯示,雖然規模不大,但瑞泰人壽萬能險、投連險產品的表現仍十分突出。瑞泰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0.9億元,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9.7億元,萬能險占比高達92%。
從保費結構上看,瑞泰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占總保費的比重僅為8%,與同業均高於監管要求的30%的比例差距明顯。
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1~4月,瑞泰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1.2億元。相比之下,其4月份原保險保費的收入約為0.3億元。
瑞泰人壽表示,根據公司業務計劃,萬能產品瑞利一號和智盛人生兩全僅在開門紅期間限量10個億銷售,且已於4月1日起停止銷售。
瑞泰人壽同時指出,目前公司處於業務結構轉型期,將逐步降低萬能險業務占比,推進保障型業務發展。相對於投資型業務,保障型業務的發展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體現在保費結構的數字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然而,與以往所不同的是,監管層對於險企的轉型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和指標要求。根據2016年9月保監會針對人身保險精算和管理的兩份通知,對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在公司業務結構中的占比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自2019年開始中短存續期業務占比不得超過50%,2020年和2021年進一步降至40%和30%。
單一產品結構下長期虧損
記者梳理瑞泰人壽以往發展軌跡發現,其曾多次試圖突破單一的產品線現狀,但一直未越過“專營投資產品”的界限。
2008年7月瑞泰人壽正式推出針對銀行渠道和經代渠道的兩款五年期萬能險產品,這是瑞泰人壽首次推出非投連險產品,也是在成立4年多後首次拓寬產品線。
據悉,瑞泰人壽彼時推出的萬能險新產品與市場上其他的萬能險產品有顯著的不同,這兩款五年期的萬能險產品在第二個保單年度都可以轉換到對應的投連險產品,轉換投連險產品不僅不再需要初始費用,而且會有進入投連賬戶資金的1%的額外獎勵。也就是說,這兩款是萬能險產品和投連險產品的組合。
2009年3月,瑞泰人壽推出6款保障型附加險,基本上覆蓋保障型險種的各類領域。2010年底,瑞泰人壽宣布改變過去專注於銀行、經紀代理渠道的投資型保險業務,開始在產品策略、渠道策略等環節上調整戰略進行轉型,並在原有優勢產品投連險和萬能險等優勢產品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分紅險、意外險和健康險等產品,這一年其新開發的產品達26款。
2014年,瑞泰人壽開始倡導多元化價值導向,提出發展持續盈利型公司方向,逐漸縮減萬能險規模。然而,從前述最新數據表現來看,其經營模式的調整尚未顯效。
實際上,瑞泰人壽自2004年成立至今12年來,僅在2015年受資本市場行情較好影響小幅盈利1500萬元。
瑞泰人壽披露的業績報告顯示,2016年其淨利潤虧損0.73億元,同比下降586.67%;保險業務收入為4.71億元,同比下降18.09%。最近的8年裏,瑞泰人壽累計虧損5.78億元。
對此,瑞泰人壽回應稱,公司自成立以來,主要銷售投連、萬能兩類投資型保險產品,盈利來源主要依托投資,尚未形成承保和投資雙向的盈利來源,因此整體損益情況受資本市場影響較大。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係教授庹國柱認為,“根據我這麼多年的觀察,大部分外資險企沒有顯示出多大的競爭優勢,少數外資獨資險企倒是以其產品質量和良好的信譽贏得了中國的消費者,成為了為數不多的成功外企。如果外企要和內企在極速擴張市場方麵進行競爭,不發揮外企在內在價值上穩健經營的優點的話,發展前景就不會有什麼突破。”
資本金壓力或致發展降速
瑞泰人壽在2016年一季度至三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分別為140%、132%、141%,到了四季度償付能力已接近監管紅線,其綜合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降至107.41%。
瑞泰人壽2016年度信息披露報告上相關說明稱,受新業務虧損的影響,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波動的影響,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評估分數(SARMRA 評分)低於 80 分。
此前,媒體曾報道瑞泰人壽為了解決資金流壓力,采取資本贖回和回購措施。
對此,瑞泰人壽回複稱,根據公司2017年業務計劃,預計2017年全年萬能退保約20億元,投連退保約4億元;其中預期一季度萬能退保3億元,投連退保1億元。對於萬能賬戶,雖然預期全年退保20億元,但考慮到2017年萬能賬戶14億元資產到期,及10億元萬能新業務計劃,符合公司預期,流動性風險可控。
公開資料顯示,自成立至2014年,瑞泰人壽經曆了9次增資,最近一次增資是2014年5月,注冊資本增加至16.9億元。在近年未成立省級分公司的情況下,在同等水平公司中資本消耗較快,主要原因就是萬能險衝規模對資本金的消耗。
2015年,曾有媒體報道一位消息人士稱,外方股東對瑞泰人壽的幹預逐漸增加,且經營理念、業務規劃由外方股東主導,外方股東不希望公司規模衝得太快造成高資本消耗,不想再增資,寄望於公司慢慢發展。
對於未來的發展,瑞泰人壽方麵表示,公司將結合曆史經驗、監管要求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未來將“承保、投資”兩手抓。首先,進一步推動產品結構調整,大力推動價值型、保障型產品銷售,回歸“保險姓保”的要求,積極提升公司承保利潤水平。其次,會繼續加強投資管理,加大投研力度,同時重點加強投資風險管理,在平衡風險與收益的基礎上,力爭提升投資收益水平。通過“承保、投資”雙管齊下,使公司早日實現扭虧為盈,步入健康良性發展的軌道。
“公司後續即將大力推進傳統保障型業務,進一步推動各分公司進行業務結構轉型,大力推進價值型、保障型產品銷售,致力於為高淨值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瑞泰人壽方麵稱。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認為,追求高淨值客戶是所有金融機構的首選,保險也不例外。由於高淨值客戶選擇保險產品的渠道較多,且注意保護隱私,大量的低端營銷員很難接觸高淨值客戶,並且保險產品不能滿足高淨值客戶需求。同時,支撐行業發展的永遠是廣大的普通客戶,而不是小眾的高淨值客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兼博士生導師朱俊生也指出,一般認為資產淨值在600萬元以上的人稱作高淨值人群,高淨值人群保費承擔能力更強,金融資產投資比例高,他們在配置資產過程中會分一杯羹給保險,並且通常會購買保額較高的保險業務。但是根據這部分人群的需求特點,相應地調整產品結構就要有針對性,銷售隊伍還必須有品質的提升。
(原標題:投連險“專家”瑞泰人壽償付能力接近紅線)
最後更新:2017-06-25 17: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