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48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現金流下滑86% 新希望短融30億欲“止渴”

近日來,關於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000876.SZ)在6月10日發布的一則公司獲準發行不超過人民幣30億元的超短期融資券的公告,引發業界熱議。早在2016年4月13日,新希望就已召開2016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關於發行超短期融資券的議案》,同意公司向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申請注冊發行不超過人民幣30億元的超短期融資券。

新希望為何要進行短期融資?這或與新希望出現流動資金大幅下滑有關。新希望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新希望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不到1億元,同比跌幅在86%以上。而對於這筆短融資金,新希望已等待一年之久,這對新希望似乎應算是遲來的好消息。

與此同時,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新希望營業收入分別約為700億、615億和609億元;換言之,3年時間,新希望營業收入“蒸發”91億元左右。營收頹勢,資金吃緊,董事長劉暢及新希望將如何應對?

老主業或拖累新希望

人們不禁會問,為何作為農業龍頭企業之一的新希望現金流及業績會出現如此大幅波動。新希望2016年財報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新希望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約為7.2億元,同比增幅接近100%;而2015年第一季度,新希望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接近3.65億元,同比增長在195%左右。

新希望方麵在公告中承認,2017年第一季度,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與2016年同期比較減少6.2億元左右,下降幅度86%,主要係當期公司的應收賬款增加、應付賬款下降所致 。對此,《華夏時報》記者連線劉暢助理希望劉暢對此給予解讀,但其助理表示,劉總近期一直在外出差,不便接受采訪。

此外,據新希望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新希望應付賬款由2017年年初28.7億元,降至2017年第一季度末25.1億元左右,下降約為3.6億元。但令投資者感到不解的是,新希望方麵卻沒有在公告中解釋2017年第一季度應付賬款下降的原因。對此,6月13日,《華夏時報》記者給新希望相關部門負責人發去采訪函,希望得到合理解釋,但截至記者發稿,並未收到任何回複。

“新希望應付賬款主要都是供應商貨款,應付賬款下降應是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給供應商的貨款較多所致。”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新希望既要給經銷商一定賒銷額度,還要及時付給供應商貨款,這將直接導致新希望的資金鏈壓力吃緊。而實際上,上市公司經營現金流量是否充沛,不僅關係到其支付股利、償還債務的能力,也關係到公司未來的生存和發展。

一位專注於農業領域的投資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賒銷模式是飼料行業中非常普遍的合作模式,多數養殖戶基本都為個體模式,其資金鏈相對比較緊張。其三方關聯模式為:飼料企業將產品賒銷給經銷商,再由經銷商賒銷給養殖戶。

對於飼料行業的賒銷模式是否能有其他替代方式的疑問,該投資人表示,這個領域沒什麼好辦法。負債主體都是經銷商,基本都是經銷商給養殖戶墊款,企業對經銷商的賬期在2-3個月左右,但養殖戶對經銷商的賬期在半年左右。

“飼料行業的同質化競爭日趨嚴重,同時飼料行業直接受生豬價格影響,波動較大,近期飼料經銷商叫苦不迭。”一位大型養殖企業的老板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因飼料行業的同質化競爭,如果飼料企業不采用給養殖戶賒銷模式,客戶便會瞬間流失。

而為解決上市公司的資金壓力,新希望或許隻能寄托於銀行借款。在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沒有下降的情況下,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末,新希望短期借款金額達32.45億元,相較於2017年年初不到21億元,飆升11億元左右。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末,新希望的貨幣資金約為32.2億元。合理的理解應為,新希望的貨幣資金還沒有短期借款多,這並未算上長期借款、應付債券以及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

2016年5月27日,新希望聯席董事長及CEO陳春花宣布離任,劉暢開始獨自掌管新希望。彼時,劉暢對新希望展開一係列轉型動作。新希望置換、出售持有的“成都新希望實業”、“四川新希望實業”、“新希望乳業”的全部股權,置換、發行股份購買了農牧類資產。該重大資產重組完成後,新希望方麵曾表示,公司的生產規模、盈利能力、行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成為目前國內產業鏈最完整、產品覆蓋麵最廣的農牧類上市公司,其行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得到較大提升。但問題在於,新希望還是出現了現金流量吃緊的狀態,同時上市公司營業收入也出現較大頹勢。

轉型亟待受益

新希望2016年年報顯示,相比2014年營收突破700億元的輝煌成績,2016年新希望的營收在經曆2015年的大幅下降後繼續下滑,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08.79億元,較上年的615.20億元下降1.04%;2016年實現淨利潤24.69億元,同比增長11.67%。

然而將新希望業績與其競爭對手溫氏股份相比,卻出現了驚人的差距。據溫氏股份2016年財報顯示,有著“養豬大王”之稱的溫氏股份實現營業收入593.55億元,同比增長2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17.9億元,同比增幅在90%左右。對此,《華夏時報》記者致電劉永好希望了解其對此的想法,但截至記者發稿,未得到相應回複。

2016年,是劉暢宣布接班後的第三年,新希望公告稱將以6.16億元收購本香農業70%股權,並擬投資88億元,用3到5年時間,以“公司+家庭農場”等方式發展1000萬頭生豬養殖。這一動作預示著這家以飼料起家的公司已經開啟戰略轉型。劉暢曾表示,新希望要從一個以生產為主的大商家變成一個養殖戶的服務者,飼料將從以前的盈利要素變為生產要素。

近年來,新希望從聚焦飼料業務轉為打造“兩端”,即養殖端和消費端,致力構建農牧食品產業鏈一體化,並依托“基地+終端”的基本模式,在農牧端通過大力發展養殖基地來促進傳統飼料業務轉型,以促進產業鏈上下遊的緊密協作。

而在飼料生產領域,新希望在淘汰部分落後產能的情況下,扭轉過去幾年銷量同比下降的局麵,並通過技術、數據、金融綜合養殖服務及養殖服務公司的設立,為後續飼料業務的全麵恢複奠定基礎。此前,據某券商研報顯示,新希望作為國內家禽養殖產業鏈的巨頭,足夠的規模優勢使得其飼料生產製造遙遙領先,但其養殖能力與消費服務能力卻存在較為明顯的短板。一旦麵臨行業景氣度下行及下遊市場波動,公司或會受到一定影響。劉永好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飼料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在38%左右,而新希望能實現的最好水平約50%,這是新希望必須轉型的背景。

“公司早已不是隻做飼料,整個產業轉型帶來的壓力巨大。”這是劉暢對於轉型壓力曾有的表述。新希望作為曾經最傳統的企業,如何升級、如何實現互聯網化,是劉暢和公司管理層目前要思索的問題,其既要麵對行業內外的變化,又要實現公司業務的轉型,又在內部治理上實現革新。

養殖行業必然麵臨周期波動及業內競爭對手的競爭,新希望將如何應對?對此,劉暢曾表示新希望的策略是將小農化的養殖變為產業化、規模化,選址、環境、成本及技術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本質上是工業化的事情。

(原標題:現金流下滑86% 新希望短融30億欲“止渴”)

最後更新:2017-06-18 00:56:50

  上一篇:go 環京樓市將進入長期平穩狀態 調控大招阻擊投資客
  下一篇:go 摩拜6億美元融資再刷行業記錄 共享單車海外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