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49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報告顯示民營企業成為吸納海歸就業的最大載體

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今天聯合發布《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近九成海歸可在半年內找到工作,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超越金融業成為就職人數最多的行業,私營/民營企業就職的比例明顯增加,成為吸納海歸就業的最大載體。與2015年相比,海歸選擇私營/民營企業就職的比例有明顯增加,增長11.3個百分點;相應地,海歸選擇外商/港澳台獨資企業比例下降10個百分點,顯示出國內民營企業的人才競爭力逐漸增強。

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以下簡稱“海歸”)總數達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生畢業回國,新增海歸人數已經超過高校畢業生預計增量。可以看到,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下“人才磁鐵”效應正在發揮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海歸群體的快速增長使其就業壓力更甚從前,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共同關注。

全球化智庫(CCG)多年來持續跟蹤研究中國海歸。2015年,CCG與智聯聯合發布了《2015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引起了輿論和國內外媒體的極大反響與關注,近百家國內外主流媒體對報告所揭示的新生代海歸所呈現出的特征、就業創業的趨勢進行了廣泛報道。為持續跟蹤海歸回國就業與創業的現狀和問題,預測未來海歸就業創業的發展趨勢,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再度攜手,開展了深入的調查研究,於2017年8月12日聯合發布《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以下為《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部分要點:

一、北京送出的留學生最多,碩士學曆超60%,商科增長至近半數

根據《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從海歸出生地來看,北京穩居首位,且比例遠遠超過其它地方。上海、鄭州、廣州、西安、成都居前六位。從海歸出國前的所在地來看,北、上、廣位列前三,成都、天津、西安、武漢、南京、青島、杭州、鄭州等東部較大城市和中西部省會城市緊隨其後。

在國外獲得的最高學曆中,碩士研究生占比最高(61.5%),其次是本科(31.0%),博士研究生(3.5%)。在國外獲得最高學位的主修科目中,商科居首位,占比近半數(47.3%),應用科學居第二位(16.2%),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占比非常接近(10%左右),自然科學占比最低(7.4%)。與CCG和智聯卓聘聯合發布的《2015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以下簡稱“2015年報告”)相比,商科為主修科目的海歸比例增長了12.1個百分點。

二、近半數海歸認為自身競爭力高於國內同類學生,六成海歸有海外全職工作經驗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海歸認為,海外留學對生活適應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專業知識和技能都有很大提升,近半數認為創新能力、擴大人脈網絡也得到了發展。

在就業方麵,海歸的最大優勢體現在國際視野、語言優勢以及跨文化溝通能力,有全職工作經驗且時長在1年及以下的占比28.1%,1年-3年的占比18.1%,3年-6年的占比6.4%,6年及以上的占比3.5%。但調查中,海歸也認為自己在就業中存在劣勢,主要表現在不了解國內就業形勢和企業需求;回國錯過校招季;不適應國內人情社會,難以獲得發展機會;海投效率低下;不熟悉國內市場環境等。

調查顯示,與沒有留學經曆的人相比,48.4%海歸認為其自身優於國內同類學生,22.8%的海歸認為兩者之間沒有差別,10.8%的海歸認為不如國內同類學生。

三、近半數海歸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但多數海歸對國內就業形勢和政策尚缺乏了解

調查顯示,46.3%的海歸有非常明確的職業目標,45.9%的海歸尚無清晰規劃。海歸最希望政府在以下四方麵進一步完善吸引留學生的激勵保障政策。1、提高人才薪酬福利待遇(74.2%).2、搭建青年海歸交流平台(59%).3、建立人才補貼製度(50.6%).4、解決戶籍住房位居前四位(47.8%).

四、海歸中獨生子女已占七成,回國的主要原因是與家人團聚,海歸融入國內生活工作狀態明顯好轉

調查顯示,海歸回國發展的原因主要為方便與家人團聚以及受情感與文化因素的影響,分別占比70.6%和63%。這與調查樣本中70%以上的海歸是獨生子女不無關係。回國之後,50.5%的海歸能順利融入國內生活與工作,認為雖有困難,但能逐漸克服占比44.7%。此外,4.8%的海歸表示回國後始終無法完全融入。與課題組2015年的調查結果(“一直很難融入的占12.9%”)相比,海歸融入國內生活工作狀態明顯好轉。

五、三分之一以上海歸認為留學收益大於成本,半數以上海歸認為5年內可收回留學經濟成本,半數海歸認為留學經曆有利於個人職務晉升

調查發現,海歸群體對留學效益價值持肯定態度。認為收益大於成本的海歸占36.3%,認為收益與成本相當的海歸占18.1%。

從留學經曆對個人國內職務變化的作用來看,50.1%海歸認為留學經曆有利於個人職務提升,44.8%的認為基本沒有影響,剩餘5.1%的海歸人員認為留學背景不利於個人職務晉升。其中52.7%的海歸回國後沒有跳槽,有1次跳槽經曆的占比20.6%,2次的占比15%,3次及以上的跳槽經曆占比最低,為11.7%。

六、近九成海歸可在半年內找到工作,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超越金融業成為就職人數最多的行業,私營/民營企業就職的比例明顯增加,成為吸納海歸就業的最大載體

海歸獲得國內第一份工作耗時方麵,32.1%的海歸能在1個月以內找到工作,38.6%的海歸花費1-3個月,18.5%的海歸用了3-6個月。

在就職行業方麵,位居前五名的依次為IT/通信/電子/互聯網、金融業、文體教育/工藝美術、貿易/批發/零售/租賃業/快速消費品/耐用消費品、汽車/生產/加工/製造。與2015年相比,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就業人數超過金融業,從第四位升至第一位,增長10個百分點,反映出近幾年我國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

在對目前單位所在行業未來十年發展前景的看法上,海歸群體整體持樂觀態度,27.1%認為非常有前景,32.4%發展平穩,19.1%認為將會轉型升級或洗牌,11.3%認為會進一步萎縮。與2015年相比,海歸選擇私營/民營企業就職的比例有明顯增加,增長11.3個百分點;相應地,海歸選擇外商/港澳台獨資企業比例下降10個百分點,顯示出國內民營企業的人才競爭力逐漸增強。

七、銷售和技術崗位類型雄踞海歸就業榜首,工作崗位與海外所學專業匹配度較低,近七成海歸月工資遠低於自身期望

海歸就業的工作崗位類型分布中,排名前五分別是銷售、技術、市場/公關/廣告、運營、行政/後勤,占比依次為13.5%、12.3%、10.3%、9.4%、8.4%。其次是財務、人力資源,研發,設計和產品等崗位。海歸群體對當前工作崗位與其海外所學專業的匹配度偏低,認為非常匹配的僅為16.9%,認為匹配程度一般的為54.5%,認為完全不匹配的占28.6%。

在職級分布中,59.7%海歸就業於普通崗位,占比最高。而就職於基層管理者的占比21.4%,中層管理者占比12.5%,高層管理者占比4.6%。

相較於實際工作收入與個人期望收入,近七成海歸認為遠低於期望工資。調查顯示,海歸的工資分布中,44.8%的海歸稅後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22.7%的海歸稅後月收入為6001-8000元,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海歸分別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5.8%。

八、海歸回國創業更關注與家人團聚和國內發展潛力,創業偏好創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

創業方麵,方便與家人團聚(63.2%)和看好國內發展潛力(56.6%)是海歸回國創業的兩大主因。此外,容易獲得親戚、朋友等社會網絡的支持、國內創業環境好、持有專利技術及相關領域國內市場前景好依次占比33.8%、29.4%、18.4%。

從初始創業時間上來分析,76.4%的海歸從2015年至今開始創業。課題組認為,如此高的比例與國家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並出台創新創業的支持政策密切相關。

在行業分布上,海歸們偏好創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領域。其中,創業者創立的企業主要集中在IT/通信/電子/互聯網,占比近五分之一。緊隨其後的是服務和和文體教育/工藝美術,選擇金融業的僅占10.3%。

九、 北京仍是海歸創業首選城市,二線特色城市成為海歸創業新的發力點,城市發展軟實力更受海歸創業者關注

海歸創業選擇的城市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別是北京(24.3%)、上海(8.1%)、成都(6.6%)、廣州(5.9%)、武漢(4.4%),這五所城市幾乎吸引了半數創業海歸。創業所在地域呈現“一線城市為主導,二線特色城市快速崛起”基本特征。其中,北京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尤其是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創新創業集聚,對海歸的吸引力較大。

調查顯示,海歸選擇創業城市的理由呈多樣化特征。首先,經濟發展、人脈關係、環境舒適、文化多元包容性強、資源集中五類原因認同度超過三分之一。其次為產業基礎、配套設置和人才政策。可以看到,城市發展的軟實力更受海歸創業者關注。

十、 個人存款、親朋借款和銀行貸款為海歸創業主要資金來源,銀行貸款比例上升明顯

海歸的創業資金來源具有多元化特征,其中個人存款、親朋借款、銀行貸款位居前三名,分別占66.9%、38.2%、17.6%。與2015年課題組的調查相比,銀行貸款占比明顯上升(2015年銀行貸款的比例為8.33%).

同時,調查發現,國外企業入股、國內風險投資、國內企業入股,所占比例都在7%-10%之間,國外風險投資和政府入股的比例分別占5.1%、4.4%。

十一、客戶和信息是海歸回國創業獲得的最主要資源,近六成企業尚未開始盈利

海歸回國創業獲得的資源支持體現在多個方麵,客戶資源(55.9%)、信息資源(51.5%)和資金資源(39.47%)排前三位,其次是人才資源(28.7%)、技術資源(22.1%)和政府資源(22.1%).

調查顯示,受企業所在行業、企業規模、經營管理水平等多重因素影響,海歸創業企業的盈利周期差異較大。目前尚未開始盈利的企業占比59.6%。1-3年內盈利的占比27.9%,3-5年盈利的占比5.2%,5-10年盈利的占比4.4%,10年以上盈利的占比2.9%。根據盈利周期比例來看,於2015年開始創業的企業基本尚未發展到盈利的階段。

十二、過半數創業者曾創業失敗,項目運營成本高成最大阻礙,最需市場開拓、金融服務和創業輔導,創業平台作用有待提高

調查顯示,52.9%的海歸創業者有創業失敗的經曆。分別有40.4%和29.4%海歸表示經驗匱乏和資金不足是主要原因,27.2%的海歸認為市場定位偏差,分別有16.2%、8.8%海歸認為是合夥人之間出現矛盾、技術不夠先進。結合創業失敗案例,課題組對當前海歸創業項目的挑戰進行了調查,排名前四位的困難是經營運行成本高(56.6%)、融資困難(44.1%)、對國內市場缺乏了解(42.6%)和相關創業服務不到位(39.7%).

在創業所需支持方麵,三成以上海歸認為,在創業中最需獲得市場開拓、金融服務、創業輔導、財政經費支持、人才引進、管理谘詢服務、公平市場環境政策、稅收優惠、創新場所等方麵的幫助。與2015年相比,海歸創業者對於創業輔導的需求提升14.7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受調查海歸認為創業園區、孵化器等創業基地和平台對於其創業發展的幫助尚不明顯。11.8%的海歸認為幫助非常大,15.4%的海歸認為幫助較大,合計不足三分之一,支持創業的平台與創業海歸的對接服務有待加強。

最後更新:2017-08-12 22:51:45

  上一篇:go 8月12日周六《新聞聯播》要聞7條
  下一篇:go 外儲六連升 人民幣匯率短期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