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
財經資訊
海達股份並購科諾鋁業 標的公司采購數據有“窟窿”

近日,海達股份發布了《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預案》(以下簡稱“預案”)。公司在預案中表示:海達股份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邱建平等33名自然人以及寶盈基金-長城證券-寶盈新三板盈豐5號特定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4家機構合計持有的科諾鋁業95.3235%的股權,同時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本次交易標的公司科諾鋁業股東全部權益的預估值為34582.26萬元。經交易各方協商一致,本次交易標的資產科諾鋁業95.3235%的股權的交易價格初定為32934.82萬元。
根據預案中披露的數據,截至2017年3月31日,歸屬於科諾鋁業母公司股東權益合計7731.41萬元,相比其34582.26萬元的預估值增值了26850.85萬元。由此計算,標的資產增值率為347.30%。
海達股份主要從事橡膠密封、減振類部件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本次收購標的科諾鋁業則主要從事工業鋁擠壓材的研發、製造和銷售。從經營範圍來看,並購雙方雖然都有部分產品服務於汽車行業,但就本次收購能否達到期望的效果仍尚不可知。對於此次收購,《紅周刊》記者在翻閱收購草案和被收購標的過往財報時發現,科諾鋁業采購方麵數據存在著很多讓人難以理解之處。
疑似被“掉包”的供應商
本次被並購標的科諾鋁業是一家新三板公司,其於2015年4月20日在新三板掛牌,掛牌期間,該公司報告期內均披露了相應年份的年報。如果說科諾鋁業在掛牌期間所披露的年報信息是真實準確的話,那麼也就意味著本次收購預案中所披露的數據應該與其財報中數據一致才對,可讓《紅周刊》記者感到驚奇的是,科諾鋁業2016年年報所披露的數據竟然有多處與收購預案披露的數據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出入。
以2016年前五大供應商數據來說,在科諾鋁業所披露的2016年年報中,當年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合計為19983.36萬元,占年度采購總額的66.37%,也就是說在這份年報中,科諾鋁業2016年的年度采購總額應為30109.03萬元。然而到了收購預案中,公司的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卻變成了20168.56萬元,占比變成了88.52%,如照此數據進行計算,則當年的采購總額隻有22784.18萬元,相比2016年年報披露的采購總數據,在邏輯上就少了7300多萬元。
此外,科諾鋁業的第五大供應商也疑似被“掉包”。在年報中,第五大供應商為“寧波市鎮海亨達鋁業經營部(普通合夥)”,可到了收購報告中則變成了“上饒市佳豐物流有限公司”,采購金額由146.36萬元增加到451.83萬元。
本該一致的供應商為何會發生變化?而本應相同的采購總額又為什麼到了預案中會出現大幅減少?這些異常又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呢<><><><><>< p="">< p="">
堵不上的采購“窟窿”
從前文來看,雖然科諾鋁業在部分供應商上玩了“掉包計”,但《紅周刊》記者依然發現,即使是其已經“掉包”了采購數據,但分析其采購數據與現金流之間的財務勾稽關係,依然有不匹配的現象存在。
在分析之前需要說明的是,海達股份披露的收購預案本身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以其披露的2016年科諾鋁業的現金流量表來說,雖然公司隻披露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以及綜合以上三項而得出的結果——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淨增加額,其它諸多重要詳細科目都沒有披露,但如拿這些數據與2016年年報披露的結果進行對比,收購預案中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等三項數據與科諾鋁業年報中披露的三項數據是並不相同的,讓人大感奇怪的是,其最終得到的計算結果即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淨增加額卻是相同的。
收購報告書中,上述四項金額在2016年時分別為293.02萬元、-98.29萬元、-275.79萬元和-81.06萬元,而在科諾鋁業披露的2016年年報中,以上的四項數據卻分別為263.36萬元、-143.12萬元、-201.3萬元和-81.06萬元。很顯然,二者是根本不能對應的。
當然這些數據的不同,還不是我們分析的重點,重點在於,通過分析科諾鋁業2016年年報中的現金流量表數據,我們可以去驗證一下被“掉包”後的采購數據與用於采購的現金支出,以及相應的負債與采購數據之間的財務勾稽關係是否變得合理?
在前文中,我們核算出預案中科諾鋁業2016年的采購總額為22784.18萬元,考慮17%的增值稅進項稅因素的影響,其含稅采購總額約為26657.49萬元,而科諾鋁業年報提供的反映采購現金支出的科目“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項為22677.53萬元,這其中包括了當年預付款項新增的74.94萬元,從對比結果看,2016年還有超過4000萬元的采購沒有以現金方式支付。理論上,這部分沒有獲得現金支付的采購必然體現為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的新增。
從預案來看,科諾鋁業2016年沒有應付票據,應付賬款期末金額為2866.83萬元,期初金額為1137.37萬元,因此可以推算出該公司當年應付賬款新增了1729.46萬元,這相比前文所述4000多萬元的數值,尚有超過2300萬元的差額既沒有現金支出、也沒有形成應付賬款,造就了一個奇怪的“窟窿”。
很顯然,就分析結果來看,即使是科諾鋁業在預案中減少了采購數據,也依然得不到現金流的支撐,進而也使人對該公司所披露的數據真實性感到懷疑。
采購對不上存貨
收購預案披露,2015年科諾鋁業向前五名供應商合計采購金額為12134.48萬元,占當年采購總額的比例為86.63%,由此可推算出當年采購總額為14007.25萬元,對比前文核算出的2016年采購總額22784.18萬元,科諾鋁業2016年采購總金額要相比2015年增加了8700多萬,即同比增幅高達62.66%。
我們知道,在正常企業經營過程中,采購出現大幅度增加,也往往意味著企業的訂單也會有相應的增加,進而使得企業的營業收入會出現相應大幅增長才對,可實際情況如何呢?
收購預案顯示,科諾鋁業2015年營業收入為20664.05萬元,2016年為28205.72萬元,營業收入新增7500多萬元。相較科諾鋁業當年的采購新增金額,營業收入的新增要低於采購新增達1200萬元左右。當然,如果要按照科諾鋁業披露的2016年年報核算,則當年采購總額增加值超過營業收入增加值會進一步提升至8500多萬元。采購總額新增大於營收總額新增,這意味著該公司在當年要麼是成本出現了大幅增加、毛利率大幅下滑,要麼就是存貨出現激增。
依據公司年報披露,2016年毛利率為22.23%,2015年為20.27%,僅從數據對比看,毛利率不但沒有下滑還有所增加,這就意味著公司的存貨至少要新增數千萬甚至上億元才合理。可實際上,科諾鋁業存貨隻是從2015年期末的1807.61萬元增加到了2016年期末的3482.23萬元,增加值僅僅隻有1674.62萬元。而如照此分析結果看,科諾鋁業2016年年報所披露的數據是存在著巨額漏洞的,而這也或許正是其為什麼要在收購報告中“掉包”供應商、大幅調減采購總額的重要原因吧!
不過,問題在於即使我們是按照預案中的數據來做推算,其調整後的采購數據依舊存在著很大漏洞的。在科諾鋁業鋁擠壓生產業務中,其使用到的原材料主要為鋁錠和鋁棒,正如上文所述,該公司預案中2016年的采購總額為22784.18萬元,而當年其主營業務成本中的直接材料金額為18978.80萬元。這裏提到的直接材料就是科諾鋁業當年已售產品所消耗的材料金額,也就是說,如果扣除已售產品的材料消耗,該公司當年采購材料剩餘金額應該超過3800萬元以上,如果這些原材料再被加工成產品或者在產品,則實際價值會更大。進一步說,則該公司2016年的存貨新增金額至少應該要超過3800萬元才合理,然而實際上,從前文分析來看,當年科諾鋁業的存貨僅僅新增了1674.62萬元,還不到理論值的一半,這種現象是非常令人奇怪的。
除了2016年外,科諾鋁業2017年1~3月的數據也顯得很不正常。
根據預案,2017年1~3月,科諾鋁業向前五大供應商合計采購5817.84萬元材料,占當年采購總額的93.88%,由此推算,當年采購總額應該為6197.1萬元。同期,主營業務成本中直接材料金額為4749.27萬元,這意味著截至2017年3月末,應該至少還剩餘了1447.83萬元采購材料,這些轉結為存貨後,當年存貨新增應該要超過這一金額才合理。然而,從數據來看,2017年3月末該公司存貨金額為2404.42萬元,相比年報中2016年期末的3482.23萬元不但沒有新增,相反還減少了1000多萬元,很顯然這與上述存貨至少要新增1447.83萬元的推斷是相矛盾的。一來一去,前後相差已高達2000多萬元。對這,公司又該如何解釋呢?
由此來看,科諾鋁業的采購數據從年報到預案,雖然已經進行了調整,但其中仍然很不合理,而在此不合理基礎上計算出的其他財務數據,真實性也就很值得懷疑了!進而預案中關於該公司業績預估部分的參考性恐怕就要大打折扣,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業績承諾恐怕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此外,科諾鋁業采購供應商過於集中也成為該公司麵臨的一大風險。根據重組報告數據,其中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3月,科諾鋁業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占比分別占采購總額的86.63%、88.52%和93.88%,尤其是對其第一大供應商山東創新工貿有限公司的采購在以上時間內分別占采購總額的38.39%、54.42%和58.89%,采購不但過於集中,而且這種集中程度還越來越高。因此其麵臨的供應商過於集中的風險也不容小覷。
<><>
(原標題:海達股份並購科諾鋁業,標的公司采購數據有“窟窿”)
最後更新:2017-06-25 17: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