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7
財經資訊
去年10月英鎊閃崩元凶究竟是誰?調查出爐
摘要
幾乎沒有數據證明去年10月“英鎊閃崩”可能是交易員故意為之。
國際清算銀行(BIS)上周五(1月13日)發布報告稱,幾乎沒有數據證明去年10月“英鎊閃崩”可能是交易員故意為之。該行報告還指出一些結構性因素。
去年10月7日,在亞洲市場開盤前後的數分鍾內,英鎊一度暴跌9%,隨後迅速反彈。
BIS市場委員會(Markets Committee)的報告並未討論這一“爆炸性”行情中具體銀行或交易員的行為。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月報導稱,監管人士一直在關注花旗(Citi)一名駐日本交易員在英鎊上述走勢期間的活動。
花旗則聲稱,在市場清淡且流動性極低的情況下,該行的交易業務經營情況合適。
BIS市場委員會在報告中指出,根據可獲得的證據,英鎊閃崩事件似乎是由一些因素共同所致,該委員會並強調其尚未考慮到此事當中有關市場行為的具體問題。
報告主要指出,英鎊閃崩時市場總體流動性較低、以及英鎊大跌觸發止損單和期權對衝指令。
報告顯示:“鑒於數據並不完整,其它因素,諸如‘烏龍指’錯誤和潛在市場濫用行為並不能夠被排除,但幾乎沒有數據來支持這些觀點。”
BIS市場委員會主席、澳洲聯儲(RBA)副主席德貝爾(Guy Debelle)指出,該報告的結論被用於全球外匯市場準則製定的工作進程之中。
英鎊閃崩是過去三年中金融市場上一係列重大意外事件中的最新案例。熟悉BIS會議討論的消息人士上月告訴路透,監管者對於采取行動以解決這種崩盤事件的擔憂日益加重,但央行不太願意直接采取幹預行動。
報告並發現,重要金融機構並沒有遭受重大虧損,而向其它市場的溢出效應也非常有限,表明銀行以及其他玩家在應對這種崩盤局麵時做的更好。
英國央行(BOE)行長卡尼(Mark Carney)說道:“我們從這一閃崩事件以及金融市場其他類似事件中吸取教訓,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有序的市場運行能夠支撐市場信心。”
【相關推薦】
特朗普:我愛英國 脫歐將成為一件很棒的事情
硬脫歐?就等英國首相一句話:英鎊開盤閃崩
英鎊開盤“閃崩” 這是一則報導引發的“慘案”
“脫歐大戲”懸而未決 英鎊開年來領跌G10貨幣
(原標題:去年10月英鎊閃崩元凶究竟是誰?BIS調查報告出爐)
(責任編輯:DF307)
最後更新:2017-06-18 0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