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財經資訊
匯豐控股加碼回購 “大笨象”釋放什麼信號?

港股近日迎來藍籌業績發布高峰期,僅在本周就有港交所、中移動、港鐵公司等投資者耳熟能詳的大藍籌公司先後揭榜。隨著藍籌股業績的陸續發布,其符合甚至超出市場的表現為恒生指數連創新高注入了活力,也增加了投資者信心。值得一提的是,與其它大藍籌不同,此前不久公布中期業績的匯豐控股除了交出亮麗的成績單外,同時還宣布會“加碼”回購計劃,此舉提振公司股價在近期多次刷新逾兩年半的高位紀錄,匯豐控股因此成為港股升市的“火車頭”。
港股投資者一向對投資匯豐控股情有獨鍾,昵稱其為“大笨象”;“聖誕鍾,買匯豐”,更是早已在幾代港股股民中廣為流傳的股市諺語。匯豐控股作為港股市場的重要指標股,其一舉一動都對投資者乃至整個大市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匯豐控股連續回購背後傳遞出的重要信號更是值得投資者多加留意。
通常,上市公司進行股份回購大多是利用自有資金,在公開市場購入本公司的股份後再將這批股份注銷,減少股份數量。市場人士認為,如果上市公司自有資金可以隨時入市,足以對股價構成支持;再加上回購的股票會被注銷,也就是說,總股本會減少,因此在假定上市公司盈利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其每股盈利也可因此增加,同時市盈率下降,令估值變得更加吸引;更重要的是,每股分紅派息也可以因總股本的減少而增加。
以匯豐控股為例:如果投資者選擇以股代息,就相當於公司每年要增加股本規模,這必然會攤薄每股盈利和每股派息,在這種情況下,當公司處於高增長期,攤薄效應可能不明顯;但如果公司業績停滯甚至下滑,就會攤薄每股盈利和派息。所以,從長遠來看,匯豐控股回購股份還可抵消以股代息的攤薄效應。
匯豐控股在2016年宣布展開大規模回購,當時的市場背景是:2008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後,歐美及亞太主要股市均受到嚴重波及,金融銀行股淪為重災區,在倫敦和中國香港兩地上市的匯豐控股股價也節節敗退。為此,匯豐控股還在幾年前提出以每股33港元的“低價”供股,以求補充資本。據統計,自2015年5月之後匯豐控股的股價持續下滑,12個月的累計跌幅高達23%。為了挽回投資者的信心,匯豐控股在去年8月公布中期業績時,宣布董事會決定回購價值不超過25億美元(約合195億港元)的股份,此舉成為這家歐洲最大銀行自成立逾150年以來首次股票回購行動。
去年首次提出回購計劃時,匯豐控股當年的中期稅前利潤同比下跌28.7%至97.14億美元,單計第二季度的稅前利潤大跌近45%。回購計劃一旦推出,匯豐控股似乎就沒有停過手。在今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管理層再次宣布啟動規模為20億美元(約合156億港元)的第三輪股份回購計劃,並預期將於下半年內完成。匯豐控股行政總裁歐智華更直言回購已成為匯控的“恒常管理資本的工具”,有外資大行因此預期匯控在明年還將進一步加碼回購,規模可能高達30億美元。
很明顯,匯豐控股這一次顯得更“豪氣”也更自信,隨著全球經濟逐步複蘇,加之美聯儲展開加息周期且幅度相對溫和,匯豐控股等銀行金融業的息差擴大,業務及利潤由此走出低穀,業績出現持續改善,上市公司有能力增加分紅派息,再配合回購計劃,投資者的股息回報率可獲得提高,這也許是值得投資者留意的一個重要投資啟示。
(原標題:匯豐控股加碼回購 “大笨象”釋放什麼信號?)
最後更新:2017-08-12 10: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