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5
財經資訊
管道天然氣市場化交易“初試”火爆 高限價成交預示今冬供應偏緊
天然氣價格改革正加速推進。
繼8月31日,國家發改委降低了非居民用管道天然氣基準門站價格、並核定天然氣跨省管道運輸價格之後,中石油和中石化近期分別公布了細化後的天然氣管輸價格。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數據,13家天然氣跨省管道運輸企業管輸費平均降價15%。
緊接著,9月12日,中石油天然氣銷售分公司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舉行了首場管道天然氣競價交易。這次交易相當火爆,共成交146筆、共計900萬立方米的管道天然氣,成交均價為2.5元/立方米,全部以最高價成交。
最高限價成交,也被視作反映出天然氣供需預期——供應偏緊、需求旺盛。今年以來,隨著“煤改氣”力度加大、全國天然氣用氣量回升,有能源研究機構甚至預測,天然氣供應或在2017年冬季出現較大供應壓力。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接近中石油人士處獲悉,中石油天然氣銷售西部分公司計劃取消對LNG工廠等下遊工業用戶的“指標氣”供應,全部用氣量要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進行競價。
隨著市場化交易的展開,長期依賴於政府定價的管道天然氣開始走向市場化,“徹底放開非居民用氣價格”的目標也正逐步實現。
首次競價“火爆”
9月12日舉行的天然氣交易,是國內首次進行的管道天氣競價。
此次賣方為中石油天然氣分公司銷售東部區域公司,買方為該區域公司的管道天然氣合同用戶。交易標的為9月的天然氣合約,氣源為氣化天然氣,采取自主交收方式,通過管道優先安排競價成交氣量的交收。
交易的底價為各區域所在省的非居民用氣基準門站價格,最高成交價不超過底價的20%。
據了解,原計劃交易的隻有40單、400萬方氣。在當天早上9點開始後,不到一個半小時,有42家用戶以上浮20%的最高價全部購完。
隨後,中石油臨時決定在下午新增500萬方進行競價。在當天下午掛牌後,隻用了半個多小時,也以最高價全部成交,有42家用戶競得,成交56筆。
一位接近中石油的人士告訴記者,8月31日國家發改委降低天然氣價格、公布跨省管輸費,企業細化後公布的天然氣管輸費更為透明,為天然氣市場化競價提供了基礎。隨後中石油天然氣銷售分公司迅速決策,決定在計劃供應量之外拿出一小部分天然氣進行試點競價。
“沒有想到這次交易這麼火爆。”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天然氣事業部負責人陳新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交易標誌著管道天然氣價格走向市場化。此前國家發改委表示所有進入上海、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等平台公開交易的天然氣價格由市場形成,而此次仍然設置20%的漲幅限製,有利於天然氣下遊市場的價格平穩。
隨後,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發布通知稱,中石油天然氣東部公司將在9月14日至19日,開展共2筆累計1600萬方天然氣的自由合同競價。
不僅如此,中石油天然氣銷售的東部、北方、南方、西部和西南五大區域,將上海、北京、廣州、蘭州和成都五個城市作為基準點,後續還將啟動管道氣市場化競價。
記者從接近中石油人士處獲悉,中石油天然氣銷售西部分公司已經內部下發了文件,正計劃下一步取消對LNG(液化天然氣)工廠用戶的“指標氣”供應,全部用氣量要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進行競價。
據了解,上述計劃文件還在征求意見中,尚未正式實施。
此前也有西北LNG工廠已接到中石油天然氣銷售西部分公司的通知,要求下遊用氣工廠盡快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開戶。
陝西一家LNG企業的業務經理告訴記者,進入9月後,公司接到了長慶油田的限氣通知,月用氣量被減少了25%,限氣或持續一個月。而在此前到冬季供應緊張時,天然氣的供應量才會被減少。該人士表示,後期會考慮在天然氣交易平台進行采購,但是一下子取消原有合同量、在交易平台進行競價這種做法“步子太大”,不利於下遊企業的平穩運行。
今冬保供壓力大?
首次管道天然氣市場化交易以底價上浮20%的價格成交,這也意味著下遊工業用戶無疑將承擔更高的天然氣價格。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在9月12日競價結束後,有山東的燃氣企業立即向當地物價主管部門就非工業用氣價格上調事宜進行溝通。
9月1日,國家發改委才將非居民用氣價格下調0.1元/立方米,為何又將麵臨漲價局麵?
卓創資訊天然氣分析師劉廣彬認為,經過了幾年的低穀後,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在2017年出現強勁複蘇,前7個月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長16.2%,重回兩位數的增長速度。而在山東地區,天然氣消費增速已經達到20%。
陳新鬆表示,此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治理文件下發,相關地區啟動了大規模“煤改氣”“煤改電”,在10月底前,“2+26”城市要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所以環保整治預計使今冬天然氣需求量大增。
8月31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關於及早做好天然氣迎峰度冬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受儲氣調峰設施不足、管輸能力受瓶頸製約等問題,今年冬季供暖期天然氣供需形勢較為嚴峻,要求各地提前做好資源銜接平衡等工作。
實際上每年臨近冬季,國家發改委都會發布相關通知,但是今年的通知比往年提前了近兩個月。
9月8日,在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全國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家發改委主任連維良指出,要充分認識天然氣市場麵臨的“ 一增三不足”現象,有針對性地做好天然氣迎峰度冬工作。
“這一會議也比往年提前。”在安迅思天然氣分析師陳芸穎看來,從天然氣供需情況來看,預計2017年冬季天然氣供應壓力較大,非居民用氣漲價將是大概率事件。但是,這種漲價的方式是通過上下遊企業協商後提價,還是以交易中心競價的方式來實現,有待企業決策。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作為LNG,其價格近兩個月已經開始上漲了。根據某機構的監測數據,9月13日的LNG標杆價格為3625元/噸,兩個月前這一價格還為3402元/噸。
長期以來,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都承擔著天然氣保供責任。一到用氣高峰,企業麵臨著較大的保供壓力。
此前,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規劃總院副總經濟師趙連增曾撰文指出,天然氣價格市場化的前提是市場主體的自主和逐利,如果為了保供而不計代價,破壞了市場機製的有效發揮,導致價格在市場資源優化配置機製失靈。
趙連增認為,保證市場供應是政府的責任,需要通過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保供體製和機製來實現。
實際上,隨著LNG和管道氣相繼進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進行交易,此次競價上漲20%,也被市場看作中石油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提高企業加大供應積極性、緩解保供壓力。
(原標題:管道天然氣市場化交易“初試”火爆 高限價成交預示今冬供應偏緊)
最後更新:2017-09-16 22: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