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37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打通“最後一公裏”:可轉債有望擴容

可轉債擴容的“最後一公裏”被打通。

日前,證監會對可轉債、可交換債發行方式進行了調整,將現行的資金申購改為信用申購,並經公開征求意見相應修訂了《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部分條款。

由於以定增為主的再融資方式在今年來被念“緊箍咒”,可轉債、可交債、配股等其他融資形式已漸成氣候。如今在新的信用申購方式下,對資金麵的影響大為減小,監管層發行可轉債的節奏可能會加快。

“新規後,打新的中簽率會下降。”北京一位可轉債投研人士根據最近幾個可轉債申購的中簽率分析,新規後可轉債的打新收益率也會進一步下降。

中簽率下降

市場普遍認為,取消申購預繳款後,可轉債和可交換債的發行不會再凍結大額資金,可基本消除原資金申購方式對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衝擊。

根據新規,可轉債和可交換債發行方式調整後,參與網上申購的投資者申購時無需預繳申購資金,待確認獲得配售後,再按實際獲配金額繳款;參與網下申購的投資者申購時無需預繳申購資金,按主承銷商的要求單一賬戶繳納不超過50萬的保證金,待確認獲得配售後,再按實際獲配金額繳款。

“肯定的是,首先是會減少對資金麵的衝擊。”上述北京可轉債投研人士稱。

在此基礎上,其認為主要的影響將集中在可轉債的中簽率及打新收益率上。“50萬的保證金基本都可以滿足,投資者會去積極申購,近期幾個案例來看,中簽率都很低。”他說。

有分析人士也認為,信用發行模式下,可轉債及可交換債的中簽率將會持續低於0.1%,並且由於可轉債的吸引力強於可交債,因此可轉債的中簽率會係統性地低於可交換債。

“第二是轉債的定價會更加合理。因為轉債的定價跟市場存量有關,比如2015年下半年贖回後市場規模下降,當時轉債標的稀缺,轉債價格都很高。之後隨著上市可轉債的增多,價格會越來越合理。當然跟正股的基本麵以及條款中轉股價格設定高低和市場環境有關。” 上述北京可轉債投研人士也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整體上來說價格會偏低,打新收益也隨之會下降。

在今年4月份發行的永東轉債募資4億,網上申購上限是0.34億,每個賬戶隻允許申購一次,網上凍結資金56.26億,中簽率為1.3229%。

網下的中簽率則相對較低。此前17山高EB發行時,有機構按照有效申購資金約2500-4500億預計,對應的名義中簽率是0.389-0.7%。

此外新規後,一種觀點認為信用發行下的網下申購方式(繳款50萬元定金)的方式較為繁瑣,工作量大,因此未來轉債的發行方式可能更傾向於網上申購。

興業證券則認為,如果網上采取市值配售,對於投資者而言網下的方式就更合適,對個人投資者的吸引力也相對有限。而如果不采用市值掛鉤,又不需要繳款,那麼會有更多投資者參與到網上。由於網下需要凍結資金,因此吸引力會下降。

上交所稱,此次調整《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部分條款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可轉債和可交換債發行過程中產生的較大規模資金凍結問題,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麵:一是,將現行的資金申購改為信用申購。二是,建立網上信用申購違約懲戒機製。三是,減少網下發行的保證金繳納金額。四是,統一可轉債和可交換債發行規則。

“以前通過一級市場可以拿到一些(轉債)的量,但中簽率下降後,拿的量減少,以後大家拿的規模較小。又由於轉債規模較小,上市之後流動性較差。辦法一是在上市初期收集籌碼,另外是從二級市場拿到股票之後參與配售。”上述北京可轉債投研人士進一步向第一財經表示。

可轉債望擴容

年初市場就一直關注轉債擴容,信用申購被認為是掃清了轉債大規模發行的最後障礙。尤其此前係統改造等原因,新債遲遲未能發行。之前舊的發行方式對市場資金麵的影響較大,因此監管層對可轉債發行節奏控製較為嚴格。隨著新規正式落地,轉債或有望在9月開始迎來放量。

事實上,今年來在監管下定增收緊,可轉債、可交債以及配股等融資方式漸漸成了主要力量。

統計顯示,在過去的2016年度,上市公司隻發了72隻可轉債產品,融資規模也隻有805億元。而截至9月9日,今年來發布可轉債(包括可交換債)發行預案的上市公司有157家,合計規模達到3936億元;並且有64隻可轉債產品完成發行,合計融資997億元。

“去年全年定增規模是1.7萬億,今年大概有6000億的缺口,可能大部分是通過可轉債來發行,後麵可能還會有。現在政策環境比較支持可轉債,現在又改為信用申購,這一塊是為了減少資金麵的衝擊,有關部門挺鼓勵。轉債畢竟是公開上市的交易,比定增還是要規範一些。”某券商再融資分析人士也指出。

實際上,再融資新規的威力依舊在持續。證監會2月17日宣布,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的部分條文進行了修改,以遏製定增套利;同時發布的《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則明確,將限製定增的規模、周期和資金用途。

5月份的減持新規更是進一步對定增形成打壓:減持新規要求減持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的,在解禁12個月內不得超過其持股量的50%。

可以看到,不少上市公司終止定增,改道其他方式來融資。譬如億緯鋰能(300014.SZ)在8月23日晚間公告,決定終止2016年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擬通過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的方式籌集“高性能鋰離子動力電池二期項目”和“償還銀行貸款”所需資金。同時,億緯鋰能披露了8億元規模的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預案。

除了可轉債,通過配股融資的案例也比去年大幅增加。統計顯示,截至9月11日,今年來通過配股方式募集資金的上市公司有27家,而整個2016年全年則隻有7家。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減持新規也限製要求轉讓價格不得低於大宗交易的底價(一般大宗交易折價率不超過30%),即換股價低於正股股價的70%就無法換股,這將大大影響可交換債的股性,也就是說減持新規對可交換債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換股所得股份的減持環節。

“監管層對可轉債這塊延續了前期的支持政策,也能夠看到不少企業紛紛加入可轉債融資隊伍裏麵,當期看來可轉債市場會在未來得到較快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會為風險偏好相對較低的投資人提供獲取超額收益的來源。”此前,博時轉債增強債券基金經理鄧欣雨也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也表示。

最後更新:2017-09-11 21:56:44

  上一篇:go 最新“老賴”黑名單曝光 還沒回來的賈躍亭坐飛機高鐵都麻煩了
  下一篇:go 安陽鋼鐵:安鋼集團7月、8月利潤為3.7億、3.9億元 公司資產占集團的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