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
財經資訊
低價中標刺痛誰?煤電超低排放改造存隱患
2014年開始,2020年結束的“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業內俗稱“超低排放改造”),如今已是棋至中盤。
7月10日,北京清新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清新環境”)總裁張根華告訴《華夏時報》記者,2016年-2017年是煤電超低排放改造的高峰,市場非常火爆,大部分環保公司都比較忙。
2014年9月,發改委、環保部和能源局提出“煤電減排升級改造行動計劃”,2015年12月又明確了電價支持標準,從而引爆市場,改造項目大量釋放,機構預測市場規模達到400多億元。
不過,超低排放改造過程中,低價中標現象仍非常普遍,導致很多工程粗製濫造,留下缺陷和隱患。張根華估計,未來2-3年,可能會有20%-30%的項目不得不進行第二輪維護改造。
“項目量太大了”
煤電超低排放市場的爆發,源於2014年9月發改委、環保部、能源局下發的關於《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2015年12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決定2020年前對燃煤機組全麵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隨後,發改委、環保部、能源局下發《關於實行燃煤電廠超低排放電價支持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電價支持標準,對2016年1月1日以前已經並網運行的現役機組,對其統購上網電量加價每千瓦時1分錢(含稅);對2016年1月1日之後並網運行的新建機組,對其統購上網電量加價每千瓦時0.5分錢(含稅).
根據招商證券測算,按照除塵改造50萬/千瓦、脫硫改造120萬/千瓦、“低氮燃燒 SCR”脫硝改造100萬/千瓦的單位投資估算,要實現“到2020年完成1.5億千瓦機組改造”的目標,將帶來除塵75億元、脫硫180億元、脫硝150億元,累計405億元的改造市場。
4月27日,清新環境2016年度報告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清新環境實現營業收入67246.729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5.64%。
“煤電超低排放改造是2014年9月提出來的,到2016年、2017年是一個高峰,今年年底大部分機組都將實現超低排放,這期間大部分環保公司都比較忙。”張根華說,“我們的市場占有率在20%左右,目前同時有80個項目在建,既是市場的受益者,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確實量太大了。”
壓力主要體現在兩方麵,一是體量大,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裝機容量為15.7億千瓦,其中燃煤機組就占了約9億千瓦;二是業主對環保公司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性能、經濟性等方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性能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和力量去做升級改造,國家對改造效果的呈現肯定有要求,因此監管力度也會逐步加大;經濟性上,電力市場現在本身發展就不好,對其投入也會很斟酌,簡單地將設備套用、疊加是不行的,投資成本下不來,必須要有更好的技術方案做支撐。
“我們公司事先有很多儲備和準備,在技術上有一定優勢,都會感覺到壓力,相信整個行業也都是這樣。”張根華說。
低價中標痛點
雖然市場火爆,但企業也有他們的苦惱,那就是低價中標問題。
張根華表示,現在超低排放改造項目普遍存在低價中標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低價中標某些時候看似比較公平,能夠降低業主的成本。
但是,低價中標有兩個弊端,首先是讓一些技術、服務較差的企業中標,中標後提供的產品、技術、係統等都存在缺陷,可能造成隱患。
“像我們公司要提供精品工程,就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成本在那兒擺著呢。而有些低價中標的企業可能就用最爛的東西對付業主,因為現在工程驗收就是一年保質期,這一年沒事兒就能收到錢了。”張根華說,“但長遠來看,國外一個項目10年下來都不用動,還能保持性能不變。而國內的項目沒做兩三年就會出毛病,又得折騰重改,還得花錢,所以低價中標的結果其實未必低價。”
其次,低價中標讓一大批好的技術、好的方案在競爭中吃虧,不利於做精品工程和技術進步,因為精品工程和技術進步代價肯定更大。“好東西就是這個價錢,但市場有競爭,如果你價格高,對不起,就不要做項目了。”
總之,低價中標的結果就是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
在張根華看來,要改變這一局麵,業主方需要在招標過程中綜合考慮,係統地考慮技術、方案、裝備、服務等因素,而不是單純地追求低價。
例如,業主方可以在供應商的選擇上設定一個標準,符合要求的才能參與投標,“現在有些標,一大堆不具備能力的公司都來參與,無形中就會形成低價中標”;其次,業主對技術標準的製定也是越明晰越好,“好多東西說得很模煳,性能、材質到各方麵約束都很少,這裏的空間彈性就太大了”。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低價中標的根源是後期合同執行不嚴格,尤其是環保監管不到位。隻有不合格的產品和服務被曝光,低價中標才會減少。而單純地取消低價,項目被“運作”的概率會很高,依然達不到最好的效果。
兩成或需第二輪改造
現在,隨著煤電超低排放改造接近完成,很多環保企業已經把目光逐步瞄向了非電領域,如鋼鐵、建材、陶瓷等行業的改造市場。不過,在張根華看來,電力領域未來還是存在機會的。
“畢竟這次改造太集中了,大家一擁而上,裏麵難免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大,有些做得不太好的可能就要再來一遍。”他說,“估計再過2-3年,第一輪改造的問題可能就會顯現出來。你老不達標,老被通報,那就必然要做第二輪維護改造,這也是低價中標的惡果。”
據介紹,目前煤電排放的監管力度是所有行業裏最嚴的,大部分電廠都實現了在線實時監控,出現超標馬上報警,環保部門立即趕赴現場進行處罰。張根華說,“一接到罰單,首先對於領導的績效考核來說是一個汙點,其次也有實實在在的經濟損失和罰款。”
他預測,第二輪維護改造可能與第一輪不同,改造規模沒那麼大,改造進度也不會太集中,會逐步爆發、逐步改造。模式也會發生變化,可能是一個區域內做批量的、局部的改造,因為不是全部都有問題。
“我估計可能會有20%-30%的項目需要進行第二輪改造。”張根華說,“我們的技術還比較適合做這個,在原來裝備的基礎上,不用有大的變化,通過一些局部的替換就可以解決問題,投入也不大。”
他表示,類似的情況在非電領域其實已經發生過,第一輪改造時做得不好,結果又需要再投入、再改造。“一次性把事情做好了還是更經濟的方法,做兩次投入就不劃算了,而且停機改造也會影響正常的生產。”
(原標題:低價中標刺痛了誰? 煤電超低排放改造存隱患)
最後更新:2017-07-15 2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