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
財經資訊
國土部將嚴查開發商囤地 能否及時轉化成房源成關鍵
推動房地產開發商按合同約定開工、竣工,盡快形成住房有效供應,緩解市場供需矛盾,成為此次政府監管的重點。
隨著中央部委啟動的一項大檢查,過往開發商常用的囤地策略又將受到一番衝擊。
國土資源部官員表示,近期將在房地產市場熱點城市開展住宅用地出讓合同執行情況大檢查,以期推動房地產開發商按合同約定開工、竣工,盡快形成住房有效供應,緩解市場供需矛盾。
全國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會於8月30日至31日召開,國土部有關負責人在會上透露了上述消息。
防止開發商囤地
上述負責人介紹,下半年,國土部將繼續堅持分類調控、精準施策,對重點城市“一城一策、靶向治理”,特別是對於熱點城市的住宅用地出讓合同執行情況開展大檢查。
該官員的表態中並未透露哪些城市會被列入這次“大檢查”之中。不過,一般而言,房地產熱點城市主要包括京滬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以及多數的二線城市。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8月14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經過這一輪房地產調控,房地產市場過熱的局麵已有所降溫,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局麵得到了控製,房地產市場下一步平穩健康運行的態勢會得到加強。
而這並非是國土部第一次進行類似大檢查。早在2009年,針對當年土地市場上頻頻出現的高價地塊,國土部就曾啟動對這些高價地塊的開發進行全程監管。當時,一位國土部司局級官員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要從頭查到尾,監管到底”。
時隔數年,國土部門此番對住宅用地出讓合同執行情況開展大檢查,能否順利推動開發商加快開發節奏?
其實,國土部用於檢查的“利器”就是新版土地出讓合同。國土部、國家工商總局2008年聯合下發通知,頒布《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要求自當年7月1日起土地出讓必須簽訂規範的合同。
對開發商衝擊更大的變化是,以前的土地出讓合同中隻規定了開工期限,新版合同還有竣工期的約定。“要是到期仍然未完工,國土部門可以對其進行經濟處罰,延期多少天就要罰多少錢。”上述國土部司局級官員稱。
按照相關政策規定,原則上一個商品住宅項目的開發時間最長不得超過三年。
不過,過往我國房地產市場時常會出現波動,樓市低迷時,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會選擇延遲開工竣工的方式,來降低低價入市的風險。而樓市火爆時,也會有房地產開發企業預期未來樓市走高,將項目延後入市,謀求後期以更高的售價來獲取更高的利潤。
這些延遲開工竣工的地塊,一旦閑置數年,外界往往就將之視為開發商“囤地”,“囤地”的項目多了,按時入市的商品住宅項目就會相對減少,這在熱點城市就會加劇市場中的供需矛盾,推高房價上漲預期。
能否及時轉化成房源成關鍵
作為房地產市場最重要的原材料,土地供應的多寡是影響未來房價預期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鬆成近期曾撰文表示,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增加城市住宅用地的供給,不僅可以從供給端緩解我國熱點城市房價過高、增速過快,且有助於穩定公眾的預期。
在中央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後,地方政府紛紛推出加大供應住宅用地的計劃。
住建部和國土部在4月6日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6~12個月的,要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不僅要顯著增加供地,還要加快供地節奏。
此後,一些房地產市場熱點城市陸續出台2017~2019年三年住宅用地供應計劃,加大供地量成為主要做法,以求穩定市場預期。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23日,一線城市年內住宅土地供應明顯加速。“一線城市年內供應住宅用地150宗,合計規劃建築麵積達到了1714萬平方米,均接近2016年全年水平。同比2016年同期的774萬平方米上漲達到了121%。”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稱。
他認為,整體來看,一線城市住宅土地市場的供應還將繼續增加,全年土地供應將明顯超過往年,極大緩解未來房地產市場的供需緊張。隨著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持續增加,部分區域市場的價格鬆動下行可能性明顯增加。
不過,由於中國樓市始終存在“囤地”這個頑疾,即便大量土地供應出去了,能否及時形成有效的房源供應,成為本輪樓市調控又一關鍵問題。
因此,推動房地產開發商按合同約定開工、竣工,盡快形成住房有效供應,緩解市場供需矛盾,才成為此次政府監管的重點。
國土部副部長王廣華在上述全國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會上也表示,要因城施策持續加強房地產用地市場管控,強化建設用地開發利用情況全程監管。
(原標題:防止開發商囤地 國土部從頭查到尾)
最後更新:2017-09-04 07: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