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73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對外投資監管有的放矢 外匯局支持科技和製造企業出海

據媒體報道,盡管相關部門加強了對外投資真實性的審核力度,但是對科技、製造等領域對外投資的支持態度仍然明確。

【延伸閱讀】

房地產文體娛樂對外投資下降約八成 擠水分明顯

多個數據表示,我國對外投資並購出現放緩,與此同時,一些非理性投資的水分已經被逐步擠掉。普華永道24日發布的《普華永道2017年上半年中國企業並購年中回顧與前瞻》報告顯示,伴隨著巨型交易數量的減少,2017年上半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交易的總金額下降了13%。與此同時,商務部最新數據也顯示,2017年1至7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48個國家和地區的4411家境外企業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572億美元,同比下降44.3%。

對外投資並購在交易量上放緩的同時,非理性對外投資則得到進一步遏製。商務部合作司負責人日前介紹2017年1至7月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情況時表示,2017年1至7月,房地產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同比分別下降81.2%和79.1%,僅占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2%和1%,對外投資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比分別為28.7%、18.4%、12.9%和11.2%。

對外投資並購規模和結構的變化,與監管趨嚴不無關係。聯合國貿發會議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從去年底以來的政策實踐看,監管收緊在行業上主要針對的是房地產、酒店、娛樂、體育俱樂部等領域,項目(特別是海外收購項目)層麵主要針對大額非主業投資、有限合夥企業對外投資、“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類型。他還表示,2017年全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量將出現大幅下降。那些被重點關注的企業、行業、項目類型即使到了明年也難以“鬆綁”。另外,政策上已經發生了從放鬆管製到從嚴監管的顯著變化,一時不會明顯反轉。

梁國勇強調,總體上看,今年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下降是理性的回歸,符合遏製非理性投資的政策意圖。中國製造業海外投資增長、企業加快全球布局是大勢所趨。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政策支持的製造業企業對外投資的步伐並未停止。紅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民營500強和國家重點支持十二家全國性大型水泥企業之一,主要有水泥、投資兩大版塊。浙江紅獅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紅獅集團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立足水泥主業、傳統產業互聯網化、國際化”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計劃在老撾、尼泊爾、印尼、緬甸4國建設5個大型水泥項目,用環保、低碳、安全的方式製造水泥,提升當地水泥工業整體水平。

梁國勇也表示,在擠掉“水分”之後,中國對外投資將恢複增長。“一帶一路”的推進將持續對中國海外投資的規模和結構產生積極的影響。

對外投資領域權威專家、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邢厚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企業要繼續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為“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等國家戰略繼續貢獻力量,“事實上,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的帶動下,依然會有大把機會可以去投資,畢竟有那麼多大項目,而且都要依靠企業來落地實施。”她說。

政策紅線>>>

企業海外投資有紅線 大型房企“出海”步伐將受阻

使用外資增速或由負轉正 對外投資降幅有望收窄

我國實際使用外資正經曆新舊動能轉換,部分行業對外資的吸引力下降,而新興產業增長動能加強,使用外資質量不斷提高,吸引外資整體規模相對穩定,我國依然是外資流入熱土。與此同時,我國對外投資主體逐漸回歸理性,對外投資的產業結構逐漸優化,“一帶一路”已成為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向。下半年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的情況下,我國利用外資增速或由負轉正,而在對外投資調控措施顯效及高基數的條件下,我國對外投資仍將保持負增長,但降幅有望收窄。

一、實際使用外資新舊動能轉換對外投資市場主體回歸理性

(一)我國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穩定,仍是外資流入熱土

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發布的《2017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流量在經曆了2015年的強勁增長後,2016年增長動能不足,全年下降2%,而投向發展中經濟體,特別是投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同比更是下降15%。但我國憑借著巨大的消費市場、完備的產業鏈和價值鏈以及良好的投資環境等優勢,依然保持著對外資的吸引力,從而使外資流入規模相對穩定,2016年資金流入量達1340億美元,同比僅小幅下降1%,流入規模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英國。進入2017年,在世界經濟複蘇基礎不牢、地緣政治風險上升、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等情況下,我國利用外資規模保持穩定態勢,上半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415.4億元,同比僅下降0.1%,利用外資規模依然很大,而且外商來華開辦企業數繼續保持增長,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5053家,同比增長12.3%,仍是外資流入熱土。

(二)實際使用外資新舊動能轉換,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

我國利用外資正麵臨新舊動能轉換期,原有增長動能在減弱,而新興增長動能不斷加強,利用外資的產業結構呈現分化態勢。受生產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環境製約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傳統製造業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逐漸消逝,對外資的吸引力度減弱,但高新技術產業的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加。上半年,我國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86億元,同比增長3%,增速較去年同期回升5.8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利用外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實際使用外資349.7億元,同比增長11.1%;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和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分別增長178.9%和149.4%。服務業利用外資的規模占比保持穩定,占總吸引外資規模的70.2%,是外資流入主要領域。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647.2億元,同比增長20.4%,占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比重升至20.8%,比去年同期上升3.5個百分點。我國利用外資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外資流向高附加值行業的規模不斷增大。

(三)對外投資大幅放緩,市場主體回歸理性

2016年,我國對外投資呈爆發式增長,實現投資1701.1億美元,增速高達44.1%,遠遠超過此前五年15.2%的平均增速。在企業大規模走出去的同時,也出現母小子大、快設快出、跨業經營等盲目非理性甚至是不合法的行為。針對對外投資的亂象問題,發改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和外管局四部門加強了企業對外投資的真實性、合規性監管,抑製了企業的非理性投資行為,涉及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的對外投資大幅下降。2017年上半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對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達481.9億美元,同比下降45.8%。其中,流向製造業的對外投資額為88.2億美元,同比下降49.8%;而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額達66.1億美元,同比僅下降3.6%。對外投資增速大幅放緩減少了市場主體海外投資的盲目衝動性,使市場主體投資逐漸回歸理性。

(四)對外投資的產業結構日趨優化,“一帶一路”已成為重要投資方向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自然資源導向型的對外投資逐步減小,取而代之的是市場尋求型和技術尋求型的對外投資不斷增加,對外投資的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上半年,製造業、商務服務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對外投資占比分別為18.3%、28.3%和11.4%,這與去年同期對外投資流向文化體育、娛樂業等非實體行業形成鮮明的對比。與此同時,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已得到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和響應,其中有50多個國家與我國簽署了合作協議。由於沿線國家存在資源稟賦的差異,而這種差異與我國經濟的互補性較強,特別是我國具有龐大製造業產能和基建等方麵經驗,而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彼此之間存在較大的合作空間,產能合作的不斷加深也為我國對沿線國家的投資提供了新機遇。上半年,我國延續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的向好態勢,實現投資66.1億美元,占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提升至13.7%,與去年同期相比提升了6個百分點,“一帶一路”已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向。

二、使用外資增速或轉正對外投資降幅有望收窄

利用外資方麵,我國生產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外商超國民待遇的取消,導致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外商吸引力度減弱,特別是傳統製造業對外資的吸引不斷下降。但同時,國內經濟正處於產業優化升級階段,對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行業等高附加值行業的需求強勁,而且麵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完備的產業鏈,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深化,投資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對外資的吸引依然保持較強的競爭力。綜合判斷,下半年我國吸引外資增速將有望由負轉正。

對外投資方麵,我國對外投資規模的存量較小,正處於增長周期,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我國國際產能合作日益深化,國內部分產業轉移至國外的內在需求依然較強,而且部分行業的核心技術被國外壟斷,企業管理水平較國外存在一定差距,發達國家的高技術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我國企業“走出去”保持著較強的內生動力。此外,隨著“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的召開,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取得新的進展,也有利於擴大相關國家的投資規模。綜合判斷,在加強對外投資監管以及高基數等情況下,我國對外投資仍將保持負增長態勢,但降幅有望收窄。

(一)促進利用外資增長的有利因素

1、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預期回暖

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的《2017年世界投資報告》認為,由於地區經濟增長預期向好、貿易增長複蘇以及企業利潤回升,全球投資呈溫和複蘇態勢,預計2017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將升至1.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5%,到2018年投資規模會進一步升至1.85萬億美元。對全球跨國企業的調查顯示,在未來三年內,我國仍將是外商直接投資青睞的目的地,跨國企業對我國的投資信心依然較強。因此,外部投資環境的改善將為我國吸引外資提供有利空間。

2、我國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新發布的《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在衡量競爭力因素的指標當中,我國在“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和“營商效率”方麵有著明顯提升,從而令我國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63個經濟體中排名升至第18位,較去年上升7個位次,我國競爭力的提升對吸引外資形成有利支撐。此外,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進、人力資本紅利的釋放以及研發支出的增加,我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127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創新能力排名第22位,較去年提升3個位次,也是唯一進入前25名的中等收入國家,創新能力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逐步縮小,新的比較優勢正在形成,特別是部分知識密集型行業的競爭優勢已經顯現,將成為我國吸引外資的新動能。

3、政策紅利持續加碼

今年年初,國務院出台了20條措施,從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為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等方麵加強對外資的吸引力度,包括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放寬服務業、製造業、采礦業等領域的外資準入限製,鼓勵外商企業與“中國製造2025”戰略對接,引導資金投向高端製造、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加強外商知識產權的保護,支持外商投資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等。而作為對外開放新高地的自貿試驗區也不斷深化改革和創新,《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麵清單)(2017年版)》將負麵清單內容進一步縮減,管理措施由122項減少至95項,涉及條目由50個減少至40個,在簡化行政審批手續並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的同時,也令外商投資的開放度、透明度提升。隨著改革新政的陸續落地,我國將會吸引更多的國外投資者來華投資。

(二)抑製利用外資增長的因素

1、國際資本競爭日益加劇

近年來,國際資本更加偏向發達經濟體,而對發展中經濟體的投資有所下降。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數據顯示,受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因素的影響,2016年流向發展中經濟體的外商直接投資大幅下降14%,而受跨境並購交易的推動,流向發達經濟體的對外直接投資保持上升態勢,同比增長5%,發達國家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已由2015年的55%升至2016年的59%。而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暖,投資者信心得到增強,為充分利用外部環境改善所帶來的機遇,各國勢必會進一步增加對外資的吸引。如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後外資流入規模明顯上升,2016年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高達3910億美元,同比增長12%,是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其中超過半數的資金均投向製造業,部分製造商已紛紛將生產基地遷回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上台後也通過減少政府管製、改革稅製等政策繼續吸引外資流向美國。與此同時,在生產成本低廉的基礎上,發展中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水平,放寬了外國投資者的準入條件以及投資領域,並加大了對特定行業和地區的稅收優惠力度,部分國家甚至還通過推進經濟改革、金融自由化、土地所有權自由化等方式加強對外資的吸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給我國吸引外資帶來的雙重壓力依然不減。

2、國內生產成本高企

在經曆了工業化進程快速發展階段後,我國生產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我國已步入劉易斯拐點,勞動力已由無限供給向供給不足轉變,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用工荒的現象,從而導致企業用工成本不斷攀升。同時,我國融資成本較高,資金在金融體係內部空轉情況突出,中小企業麵臨的“麥克米倫缺口”問題依然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此外,我國企業稅負較重,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6-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顯示,我國稅率在138個調查國家當中僅排名第131位,遠高於絕大部分國家。而且土地成本上升過快、部分優惠政策不再以及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等問題,進一步抬升了國內生產成本。我國傳統行業的競爭優勢已逐漸減弱,對外資的吸引力也大幅降低,部分外資企業已將生產基地遷出我國。

(三)促進對外投資增長的有利因素

1、我國對外投資尚處於增長周期

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對外投資流量雖排名全球第二,但存量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占GDP的比重為10.4%,而美國、日本、德國分別為34.1%、33.5%和39.3%。同時,投資發展階段理論表明,當人均GDP超過2500美元時對外直接投資會進入快速增長階段,而2016年我國人均GDP達8113美元,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我國已實現了大量的資本積累,不僅具備專利技術、規模優勢、資金優勢等,而且由於貿易壁壘以及交易渠道不暢等市場不完全性的存在,國內企業還具備一定的內部化優勢,此外發展中國家為吸引外資所提供的政策性優惠也具有一定吸引力,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具備快速增長的條件。

2、我國對外投資的內生動力較強

由於我國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攀升以及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導致部分行業的國際比較優勢逐漸減弱,已成為我國具有劣勢地位的邊際產業,但對於其他國家而言,這部分產業正處於比較優勢地位或潛在優勢地位,因此將我國的這些邊際產業向產業層次更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有助於國內產業的轉型升級。而且我國經過多年的學習、模仿和創新,部分行業的技術水平已達到國際領先地位,國內企業在造價和技術等方麵形成了特定的競爭優勢,在相關技術和標準走出去的同時也提升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此外,我國部分行業的核心技術依然被國外壟斷,且管理水平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對我國的吸引力較大。因此,我國企業“走出去”依然保持較強的內生動力。

(四)抑製對外投資增長的因素

1、地緣政治風險依然較高

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居高不下增加了國內企業的海外經營風險,同時也降低了對相關國家和地區投資的積極性。

2、國外對我國企業並購的安全審查趨嚴

為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我國加大了對發達國家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投資力度,對相關領域的並購不斷增多,而出於國家安全、本國技術外流、全球競爭力下降,甚至是民族情感與政治目的的需要,國外加強了對我國企業並購的安全審查力度,同時還進一步擴大了安全審查範圍。如《2017在美中企業年度商業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企業認為美國政府會繼續收緊對外資企業的監管,而且會遭受更加嚴厲和頻繁的審查。對我國企業並購的安全審查趨嚴將減緩我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步伐。

三、加大吸引外資力度深化對外投資體製改革

(一)進一步加大吸引外資力度

繼續深化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在負麵清單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相關領域的開放範圍。積極引導外資流向高附加值行業,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加強製造業對外資的吸引力度,避免製造業出現空心化問題。鼓勵外資流向我國中西部地區,實現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同時,要健全外資法律體係,保證外資政策的穩定、透明、可預期,全麵深化外資領域的“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精簡審批過程,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管製,提升外商投資便利化水平,從而為外商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

(二)提升利用外資監管水平

在我國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的同時,要提升利用外資的監管水平,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完善外商投資監管的法律體係,建立健全外資並購的安全審查機製,提高反壟斷審查力度,防止外資企業形成市場壟斷。要完善監管的頂層設計,明確各監管部門的分工體係,避免各監管部門職權的交叉重疊,建立外資企業信用平台,實現各監管部門的信息共享,使外商投資監管更加規範透明。

(三)深化對外投資管理體製改革

完善境外投資的法律建設,加快出台境外投資條例,明確對外投資的內涵和外延;著力推進對外投資便利化,加強不同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提高境外投資項目審批效率;進一步完善國際投資體係,加強雙邊和多邊投資協定簽訂,保護境內投資者在境外合法利益;健全境外投資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加強企業境外投資風險意識,引導和推動海外投資長期健康發展。

(四)完善對外投資監管體係

規範企業對外投資行為,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測,確保對外投資的真實合規性;對外投資監管要區別對待、分類管理,避免“一刀切”式監管,對虛假的對外投資行為要嚴厲打擊,對合規的對外投資行為要確保企業的正常投資經營活動,避免因監管導致我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布局時機的延誤;加強各國間對外投資監管交流與合作,建立境外投資聯合監管製度。(來源:中國證券報)

海航萬達貸款遭香港金管局調查?海航稱在港經營正常

海航、萬達貸款遭香港金管局調查?背後原因是……

繼中國銀監會之後,傳聞海航、萬達貸款再遭香港金管局風險排查調查。

屢遭排查

近年來,內地企業加快海外擴張步伐,部分企業如海航、複星、萬達等,更是短時間內進行大量並購,引起有關部門對資本外流及這些企業的融資風險的擔憂。

早在今年6月中旬,據相關媒體報道,銀監會要求各家銀行排查包括萬達、海航集團、複星、浙江羅森內裏在內數家企業的授信及風險分析,排查對象多是近年來海外投資比較凶勐、在銀行業敞口較大的民營企業集團。

該消息一出,給這類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萬達、複興一度股債“雙殺”,海航集團相關子公司的股價、債券也出現巨幅震蕩。

8月份,多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引導和規範境外投資方向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限製中國公司在海外投資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和體育俱樂部,同時也限製中國企業“在境外設立無具體實業項目的股權投資基金或投資平台”。

而9月4日,據香港媒體消息,金管局也於近日向活躍於內地民企借貸的香港中資行及大型銀行發放問卷,點名查詢海航、萬達兩家企業的信貸情況,查詢內容包括授信總額度、未償還貸款餘額等信息,具體調查原因未明。

對此,香港監管局發言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金管局在日常監管工作中不時與銀行就不同議題溝通,但該局不評論溝通的內容。

針對上述金管局的調查,海航集團有關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無論此次媒體報道的排查是否屬實,我方在港的一切經營活動正常。”該負責人表示,海航集團在港的經營活動一直嚴格遵守當地監管機構的相關監管規定,目前集團經營狀況良好,資產負債健康。

“停貸”迷霧

與遭遇監管排查一樣,坊間也有不少萬達與海航遭部分銀行停貸的信息流傳。

據外電引述知情人士透露,7月下旬,數家曾為海航全球收購提供資金支持的中資銀行熱情正在減退,已有3家決定暫停對海航發放新貸款。此外,第四家銀行過去幾個月減少了對海航的風險敞口,並降低了一項授信額度。

報道沒指出四家銀行的名字,僅指根據公開披露的數據,截至2015年對海航授信額度最大的8家銀行中,上述4家銀行均名列其中。截至2015年底,對海航授信額度最大的8家銀行包括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中行、建行、農行、工商銀行、民生銀行、交通銀行.

“這些銀行和海航集團一直處於友好合作狀態,是海航多年來的戰略合作夥伴,對其運營情況和戰略思路非常熟悉。目前海航集團與這些銀行的日常業務溝通、運作順暢。”當記者向海航方麵核實此消息時,海航集團有關負責人這樣回應《國際金融報》記者。

對於資產負債率方麵,該相關負責人對記者稱,海航集團的收購融資得益於該集團發展航空旅遊、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服務三大遍布全球的核心業務所產生的健康現金流。“事實上,盡管我們近年來我們開展了一些並購活動,但海航集團目前的資產負債率為曆史最低水平——2016年底為59.5%,連續第七年下降”。

至於萬達方麵,《華爾街日報》此前援引匿名消息源報道稱,中國有關部門6月20日通知幾大國有銀行,萬達集團的六項境外投資項目屬於近期中國對外投資嚴格管控的領域,要求國有銀行暫停向萬達的這些境外項目發放貸款。

今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多次撥打萬達集團總部電話,但始終無人接聽。而根據7月下旬萬達方麵就此對相關媒體的回應,“萬達集團的境外項目都在正常運行。”(來源:國際金融報)

最後更新:2017-09-06 12:48:01

  上一篇:go 孫宏斌欲融資增持樂視股權 近日親赴多家銀行洽談融資
  下一篇:go 新股提示:華通熱力、梅輪電梯、原尚股份今日申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