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77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安徽最大房企文一集團否認申請破產傳言 稱已報警

安徽最大房企文一集團官方微信號9月6日淩晨發布信息辟謠,稱近期市場傳聞的“文一集團遭遇資金危機,申請破產,合肥市不同意,安徽省政府已介入調查”等係謠言,公司嚴正聲明,“企業經營一切良好”。公司已第一時間向政府相關部門匯報情況並向公安機關報案,決定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文一集團旗下控製的上市公司中發科技(600520),紫光集團已3次舉牌並稱將繼續增持該公司。

以下為回應原文:

近日,個別微信公眾號不負責任、別有用心惡意中傷攻擊文一集團,更有人惡意造謠傳出“文一集團遭遇資金危機,申請破產,合肥市不同意,安徽省政府已介入調查”等謠言。

對此,文一集團嚴正聲明,企業經營一切良好。2016年度集團上交國家稅收近20億元成為安徽省納稅大戶;同時,在8月24日全國工商聯公布的2017“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文一集團以264.48億元營業收入排名第211位,居安徽民企榜首。在此,文一集團真誠地感謝社會各界一直以來給予的關心與支持。

這些謠言都是無中生有,希望大家不信謠、不傳謠。文一集團已第一時間向政府相關部門匯報情況並向公安機關報案。文一集團決定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追究相關責任主體法律責任。

特此聲明

文一投資控股集團

2017年9月6日

房企現狀>>>

8月30家A股房企熱點城市銷售麵積下滑三成

龍頭房企8月銷售均價穩中有降 “以價換量”趨勢隱現

負債率上升>>>

近六成上市房企負債率上升 資產、資金兩端紓解財務鏈

加大土地儲備>>>

房企土地儲備呈周期波動特征 “金九銀十”推盤節奏將加快

133家房企存貨逼近4萬億元 A股9大房企占比過半

上市房企中報業績披露已收官。《證券日報》記者根據統計數據發現,按照申銀萬國行業分類,剔除數據不全的上市房企,133家A股上市房企存貨總計逼近4萬億元,同比增長18%。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房企新增項目土地成本較高,貨值增加。同時,部分房企的商業類項目存貨量過高,消化速度較慢。此外,部分房企為追求規模發展,通過並購等拿地手段大批量增加土地儲備。

值得關注的是,以萬科為首的A股9大房企存貨占比超過53%。對此,嚴躍進認為,房企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規模擴張仍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今年多城調控加碼,下半年市場降溫效應會帶來存貨難以轉化為現金的問題,預計房企沉澱資金規模將進一步加大。

存貨繼續攀升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統計數據發現,截至2017年6月30日,133家上市房企存貨總計3.97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017億元,同比增長18%。

其中,存貨門檻在1000億元以上的有9家,分別為萬科、綠地、保利、華夏幸福、招商蛇口、首開股份、陽光城等;500億元-1000億元的有11家;300億元-500億元的有9家;100億元-300億元的有26家。

據記者統計,截至2017年6月30日,萬科存貨達到4963億元,同比上漲16%;綠地控股存貨為4682億元,同比上升15%;保利地產存貨為3712億元,同比上升22%;陽光城存貨達1132億元,同比上漲96%。

對此,嚴躍進表示,房企財務報表中的存貨指標包括了住房庫存、土地儲備、開工建設項目等指標,所以整個存貨規模會比實際上的待售住宅麵積或金額要高。不過,嚴躍進認為,從占比來看,住房庫存規模是其中較大的一項。

另有分析人士認為,房地產行業本身的樓盤開發具有周期較長等特點,庫存增加有其合理性,一般房企會儲備滿足企業未來3年發展需求的土地量。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房企銷售規模達到曆史最高水平,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龍頭房企基本按照20%左右的增速來增加土地儲備,但一些中型房企為了進入行業前列,加大了土地儲備規模,庫存增加明顯。此外,一些老牌房企因為銷售額不高,現金儲備量不足,拿地較為困難,庫存增速較慢。

商業庫存難消化

值得關注的是,據數據顯示,A股9大房企存貨總計達2.12萬億元,占比超過53%。可見龍頭房企規模化明顯,占據了這一行業的大量市場份額。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過去在三、四線城市布局的滯銷項目銷售提速,甚至銷售火爆,為部分房企減少庫存提供了助力。

相反,一、二線城市的高端項目銷售則較為緩慢。因為不少房企的高端項目因限價政策,難以以理想價格拿到預售許可證,降低預期價格取得預售許可證則會犧牲利潤,這是開發商不想看到的。僵局之下,項目銷售周期拉長,推高資金成本,減緩資產周轉速度。

此外,“京滬”兩城加緊了對商業項目的限購,在不少房企的存貨構成中,這類項目占比過高,商業項目市場陷入冰點後,這類項目基本處於停售狀態,存貨難以消化。

鑒於此,某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庫存管理是房企地產企業管理鏈條上非常重要的一環,若該能力較弱,存貨周轉速度慢,流動性差,影響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尤其現在融資渠道持續收緊,調控力度加大,預計下半年房企銷售回款速度將放緩,上市房企銷售壓力增加,不排除在個別城市進行促銷的可能性。

不過,對於布局合理的房企來說,應對調控周期能力較強,因此反而提升了銷售目標,市場兩極分化現象愈加明顯。有統計顯示,行業前百家房企市占率提升7個百分點,已接近50%。鑒於此,重點布局一、二線城市的大型房企將在行業整合中持續領先,中小開發商競爭能力減弱,或將轉讓部分項目,行業並購案數量將進一步增加。(來源:證券日報)

房企上半年增收又增利 專家稱“雙增”未必能持續

盡管上半年房地產市場調控不斷,上市房企中期業績仍然亮眼。證券時報記者通過對大型房企中期業績進行梳理發現,多數房企今年上半年實現了營收和淨利“雙增”。這是否意味著近年來行業“增收不增利”的現象改變了呢?

對此,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由於房企的利潤都是結轉利潤,而結轉是滯後的,上半年房企營收和淨利的雙增長主要是因為房價高速上漲產生的利潤空間表現在今年的財務報表上,是短期表現,後期能否持續還要看房價和地價的變化情況。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在上半年銷售規模TOP10房企中,有9家房企的淨利潤(A股是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港股是股東應占溢利)增長率高於營業收入增長率,並且萬科和金地在營業收入同比下降的情況下,其淨利潤增長率仍在30%以上。

同時,根據數據統計,滬深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總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09%,總淨利潤同比增長22.37%。行業淨利潤增幅遠高於營業收入增幅。

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的最新數據也顯示,今年上半年,房企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多數房企淨利潤增長率高於營業收入增長率,不少房企更是營收和淨利雙增長。

而此前,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去年,百強房企淨利潤增長率低於營業收入增長率10.6個百分點,土地成本高企致淨利潤率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盡管去年房地產銷售規模創新高,但行業“增收不增利”現象依然凸顯。

對於今年上半年上市房企“增收又增利”的現象,中國指數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蔣雲峰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這一現象是短期表現,主要是因為房價高速上漲產生的利潤空間表現在今年的財務報表上。近幾年地價比較高,導致利潤空間在被壓縮,預計未來利潤空間還會恢複到縮小的,“增收又增利”的現象不可持續。

“恐怕不能說行業‘增收不增利’現象改變了。”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認為,隻能說去年有些房企拿的地價比較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整個銷售業績不錯,房價增長也相對比較快,導致了利潤率水平比較高一些。

歐陽捷指出,今年下半年結算的項目主要還是去年拿的地,去年有一部分土地地價相對比較低,而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房價相對比去年拿地時評估的水平要高出不少,因此今年下半年淨利潤高增長的狀態還是會保持著,但是去年也有一部分高價地,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交付,這些項目在限價令的前提下,可能會導致利潤的折損,甚至可能利潤比較低。因此,這種淨利潤高增長的狀態在今年下半年可能還會出現,明年就比較難了。

不過,易居(中國)企業集團CEO丁祖昱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則認為,營收和利潤的雙增長持續到明年沒問題,因為利潤都是結轉的,而結轉是滯後的。明年的利潤是今年和去年賣的房子的結轉利潤,去年房價大漲延續到今年,開發商手上利潤就多了,而現在賣掉的房子要到明年結算利潤,所以今年和明年房企的利潤應該是比較豐厚的。再往後還要看房價、地價的變化,現在說不好。

丁祖昱同時指出,說去年行業“增收不增利”,主要也是因為去年雖然銷售量大漲,但是房企結算的利潤實際是前年賣的房子,而前年房價還沒起來,賣了之後沒有什麼收益。(來源:證券時報)

最後更新:2017-09-06 12:47:59

  上一篇:go 中信證券:供給驟縮需求旺 純堿連漲預期強
  下一篇:go 青龍管業:不具備雄安新區適用建材產品目錄申報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