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財經資訊
全球最重要的趨勢 以及一些有趣的事實
摘要
以略微不同的方式看待該數據,則是全球GDP增長的66%完全由新興市場貢獻。
雖然人們都在談論“協調的全球經濟複蘇”,但有一點可能令人感到意外,即少數大宗商品出口國(食品/金屬/燃料出口大於總出口額40%的國家)貢獻了今年全球GDP增長的57%,而這些國家的GDP加在一起僅占全球GDP的17%。
如果以略微不同的方式看待該數據,則是全球GDP增長的66%完全由新興市場貢獻。

圖1:全球經濟增長率從16年的3.2%增長至17年的3.7%,新興市場貢獻了三分之二

圖2: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約為75%和25%

圖3:僅有發達市場的PMI表現強勁——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的PMI差距達曆史最大
藍線:發達市場的PMI
紅線:新興市場的PMI

圖4:發達國家第一季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比調查數據高70個基點
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應該加快,但仍然比調查數據高出50個基點
藍線:實際經濟增長率
虛線:根據軟數據得出的增長率
紅線:根據軟數據和硬數據得出的增長率
全球經濟增長對新興市場的巨大依賴也從另一側麵體現出來:2017年,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約為75%和25%。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的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差距!
上述數據來自瑞銀發布的一份時長為2分鍾的全球宏觀經濟報告。該報告包含其他很多有關目前經濟狀況的觀察結論,非常值得我們注意且基本上不為人知。
在部分其他重要的觀察結論中,我們強調以下幾點:
多項調查(軟數據)高估發達國家一季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達70個基點,我們預計高估(發達國家)第二季度的實際增長率達50個基點。
更糟糕的是,調查顯示新興市場的經濟沒有快速增長。同時如上所述,新興市場與發達市場的製造業PMI差距達到曆史最高水平。
與2003-2007年經濟繁榮時期相比,目前全球的經濟增長率要低100個基點,但比1997-2007年僅低30個基點。
全球經濟增長率達到了50年來的平均水平。如果不考慮央行給予的大量援助,僅考慮生產效率疲軟,這還不算太糟。
30個基點和100個基點的區別是什麼?
大宗商品出口國僅在2003-2007年期間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45個基點,但在此之前或之後就沒有做出這樣的貢獻了。
更多的會計花招:今年全球整體經濟增長率比2008年高出將近60個基點,這完全是由於GDP權重的變化(盡管中國的經濟增長出現了趨勢性放緩,但由於該國增長速度仍然超過其他國家,其權重還在增加).
商品周期能夠解釋最近全球貿易的波動。
自2015年初以來,全球名義出口增長率上升了21個百分點(增長率從大約-14%上升到+7%),但其中17.5個百分點的增長(即總增量的83%)是由於價格提高而不是規模增加。
換句話說,2015年一季度以來,全球名義出口增長率提高的21個百分點中隻有3.5個百分點是由需求量增加導致。
70%以上的全球出口規模複蘇似乎是由新興市場推動,但80%以上的全球進口產品(IP)複蘇由發達市場推動。
自今年2月以來,全球通貨膨脹率已下降58個基點,其中42個基點由大宗商品價格疲軟導致(而且已經超過了基數效應的峰值)
全球核心通貨膨脹率(自2月份以來的16個基點)的下降幾乎全是由4個國家導致,包括美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它們占全球貿易的權重僅為35%。
換句話說,雖然核心通脹率波動較小(但在美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的核心通脹率較低),但非核心通脹率卻受到大宗商品貿易(及相關外匯)波動的影響。
在發達市場,非核心通脹率在2015年至2016年的跌幅平均達90個基點,2017年迄今為止漲幅達40個基點,即波動幅度達130個基點。
在新興市場,由於貨幣疲軟在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時導致淨通脹,在價格恢複時抑製通脹,因此情況與發達市場相反(在2015年至2016年,非核心通脹率上漲17個基點,2017年迄今為止,下降23個基點).
全球信貸增長的兩極分化:發達市場的信貸增長率從2010年-2015年的平均1.5%增長到現在的4%,而新興市場的信貸增長(不包括中國)從2010年-2015年的近15%下降到現在的5%。這意味著發達市場對全球信貸增長的貢獻增加了13個百分點,除中國外的新興市場對全球信貸增長的貢獻減少了8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今年第一季是發達市場私營部門集體再杠杆化的開始,銀行資產負債表重整結束,這推動了信貸增長複蘇。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8-06 11: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