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34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央行圖解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 五項重點發展構築頂層結構

6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布了 《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此次央行公示的《規劃》是以圖示形式呈現,提出“十三五”金融業信息技術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並明確指出了“十三五”《規劃》的五項重點發展任務,包括完善金融信息基礎設施;健全網絡安全防護體係;應用新技術促進金融創新發展;深化金融業標準化戰略;優化金融信息技術治理體係。

監管視角規劃

根據《規劃》確定的“十三五”金融業信息技術發展目標,要求“十三五”末期要全麵建成安全穩定、技術先進、集約高效的金融信息技術體係,具體包括金融信息基礎設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信息技術持續推動金融創新、金融標準化戰略全麵實施、金融網絡安全保障體係更加完善、金融信息技術治理能力顯著提升,這些不僅是對金融機構提出的要求,也對監管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信息技術等科技領域,早就是業界推行的熱點趨勢之一。而此次《規劃》的製定,對中國進一步加強金融科技建設與創新,對金融科技企業發展從監管視角做出了規劃。

在召開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上,銀監會信托監管部主任鄧智毅也表示,隨著金融科技型態的轉型與提升,對金融行業尤其是資管行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潛在的風險在增多,對監管來說挑戰也越大。

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19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7)》顯示,如今中國金融科技已逐步進入2.0階段,並呈現跨界化、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和自伺服功能等特征,並對監管帶來厘清金融科技含義;金融科技多變性、多樣性與專業性加大監管難度;金融科技的跨時空、跨領域性使風險的內在關聯性增加三方麵挑戰。

奠定金融科技“基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多位市場金融科技類的負責人表示,目前製約金融科技、大數據征信、互聯網金融安全等發展的主要問題是信息披露不對稱,實質是金融信息基礎設施不健全。

“以目前應用較多的金融科技產品智能投顧為例,為規避金融風險,智能投顧類的金融產品與消費者必須適配。但怎麼評價是否適配?就需要通過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將客戶的行為刻畫出來。”一家已推出智能投顧服務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要刻畫市場上大多數用戶的行為,必須要多個監管部門的聯動支持,任何一個商業機構都難以做到。”

對此,張家林建議,針對智能投顧可能產生的風險,監管必須實施穿透原則。“不僅要穿透到提供智能投顧的金融機構,還要穿透到提供這項技術的科技公司,技術建議也應該滿足監管的要求。”此外,也可以通過如采集智能投顧的行為報告給監管部門,機構主動購買保險應對如病毒等突發情況來規避風險。張家林說。

此外,近期國內的傳統銀行也在紛紛與互聯網巨頭聯姻,中國銀行牽手騰訊、農業銀行牽手百度、工商銀行牽手京東、建設銀行牽手阿裏。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上述合作的核心幾乎都是關於金融科技、信用建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麵,也標誌著金融科技創新的全麵升級。

一位銀行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數據是金融科技的核心,從銀行獲客、信貸投放到智能投顧、普惠金融,數據的應用與深度學習都將使模型更精確。“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在於技術和數據,銀行的優勢則是應用場景與客戶,兩者合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

(原標題:央行圖解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 五項重點發展構築頂層結構)

最後更新:2017-06-28 09:02:45

  上一篇:go 山西省屬國企混改全麵推開 三四級公司或率先破冰
  下一篇:go 紙箱廠現6月“第一張”降價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