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
財經資訊
銀行業傾力加快零售金融轉型
截至8月29日,已有17家上市銀行發布今年半年度報告。筆者發現,已披露半年報數據的上市銀行淨利潤基本實現了正增長,而為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長貢獻度最大的業務要數零售金融業務。由此,我們看到了嚴監管環境下銀行業務展現出來的新氣象,即高度重視並加快零售金融轉型。
從戰略視角分析,“得零售者得天下”,這是所有商業銀行都明晰的道理。因為,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盡管各個產業都在加快進行結構調整,經濟增速放緩,但是我國個人的生活需求並未減少,反而隨著前期財富快速增長的累積,富裕群體逐漸形成,並呈現穩步上升的勢頭。而中產階級的興起、個人對生活品味和質量的要求,使得個人客戶對零售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在不斷增加。而零售銀行業務客戶群體不斷廣大,也就使得銀行此方麵的利潤空間充足,而且發展潛力巨大。
對此,有專家就專門對某行進行過測算。即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中的風險資產權重對某行零售業務占用的風險加權資產進行估計,然後用披露的權重法下的風險加權資產總額減去零售業務風險加權資產,得到批發及其他業務的風險加權資產。利用披露的分部業務稅前利潤數據估算出分部淨利潤數據後,再利用該行權重法下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得出分部業務實際占用的淨資產,最後將分部業務的淨利潤除以分部業務占用的淨資產,即得出了分部業務的淨資產收益率(ROE)。那麼,根據該行2017年半年報估計的零售業務的年化ROE超過30%,批發及其他業務的年化ROE約為12%,而該行上半年整體的年化ROE約為20%。毫無疑問,大力發展零售業務的好處顯而易見。
同時,從現實情況看,如今很多銀行都開始注重零售業務的發展,控製批發業務的規模,其背後的邏輯仍然是對公司貸款質量和部分行業經濟的擔憂。但更重要的是當前的形勢使然。今年以來,“強監管、去杠杆、抑泡沫、防風險”的大環境和管理層金融去杠杆“三三四”(即3月起,銀監會部署開展的“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治理工作)的自查自糾,使得銀行同業、理財、表外等影子銀行業務受到極大的壓縮。資金空轉、以錢炒錢不可持續,回歸實體、著眼零售才是正道。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銀行業同業資產、同業負債規模雙雙收縮。二季度末,商業銀行同業資產餘額和同業負債餘額比年初均減少了1.8萬億元。同業業務增速由整治市場亂象之前的正增長轉為目前的負增長;同業理財較年初減少了兩萬億元;銀行理財中的委外投資較綜合治理前減少5300多億元。再根據上市銀行今年上半年業績披露的情況,從資產負債結構看,上市銀行受“強監管”政策影響,同業資產與同業負債整體壓縮,“表外轉表內”特點明顯,貸款增速明顯高於資產增速,其中以個人消費貸款、信用卡透支和按揭貸款為代表的零售貸款增速較快;負債端則將存款吸收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同時保持適當的同業存單發行,以抵消同業負債規模下降的影響。在存款結構上,上市銀行呈現和去年存款活期化不一樣的特點,即呈現出零售存款占比上升、定期存款占比上升的特點。
還有,隨著中國銀行業的全麵開放,外資銀行加速在中國擴張,不斷拓寬零售銀行服務渠道和業務品種,使國內商業銀行麵臨著新的挑戰。商業銀行要想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加大對零售業務的重視,積極推進自身零售業務的轉型,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實際上,零售金融業務並不是商業銀行的什麼新興業務,但是,長期以來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沒有多大起色,這主要與商業銀行重公司而輕零售、重存款輕客戶、客戶管理體係不夠完善以及專業隊伍培養機製不健全等因素有關。而如今,回歸零售,再按照過往那些舊的理念和傳統的套路發展零售業務已經不合時宜,所以,必須升級與創新。
首先,思想理念必須轉型。麵對新形勢的轉變,各家商業銀行必須要樹立隨市場變化進行戰略轉移的理念。麵對居民個人日益升級的金融服務需求,應樹立起重點發展零售業務的理念,從而促進零售業務的發展。
其次,加強零售金融業務分層經營和管理。對於高淨值客戶,大力發發展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業務。對於中等收入群體,大力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金融意識的提高,“借錢消費”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對於消費持開放的態度,這也促進了零售業務消費金融的發展。這就要求商業銀行更加注重產品創新和場景延伸,在傳統信用卡、消費貸等產品基礎上,創新信貸產品、延伸消費場景、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等,積極開支致力於消費金融領域的零售金融業務。對於草根階層,則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
再次,讓金融科技引領零售金融智能化發展。當前,在廣大客戶金融行為向線上遷移的大背景下,銀行要以金融科技為核心,探索“網點+銀行APP+場景”獲客新模式,通過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的方式,破解零售獲客和經營的難題。
筆者堅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銀行投身到零售業務中,而中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逐步成功轉型,會為實體經濟和廣大零售客戶群體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
(原標題:銀行業傾力加快零售金融轉型)
最後更新:2017-08-31 1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