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財經資訊
前三季度A股、H股IPO市場大盤點 記住這7大特點!
點擊查看>>>最新鮮的新股資訊 新股申購表 新股上會情況一覽表
2017年過完了三個季度,又到了可以總結與展望的時點。前三季度,中國內地與香港這兩大資本市場各自的表現怎麼樣?
簡單講,兩大市場今年的共同點是發行數量增多,但融資規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幅。
同時,兩大市場亦有著自己新的“改變”,具體是什麼呢,還是繼續往下看吧。
香港:創業板新股數量創新高
2017年前三季度,香港共有106隻新股上市發行,融資850億港元。其中,香港創業板新股數量是自1999年創立以來同期最高,共有55隻新股發行。
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領導合夥人歐振興表示,香港新股市場的角色已經從藍籌、大型內地企業或國企的上市首選地演變成為吸引香港及國際潛在高增長中小企業的集資池。香港和國際中小企業對利用牛市作進一步成長和發展的熱情,促使創業板新股數量大幅增加。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市場轉板及自行撤回數量在激增。2017年前八個月,從創業板轉板到主板的申請由去年同期的11例增加至19例,同時,申請人自行撤回申請的案例亦激增1.5倍,由4例增長至10例。
金融業依舊吸金,但融資規模腰斬
從這兩年數據來看,香港市場的IPO大戶均出現在金融行業,金融業不愧是“最賺錢”的行業,融資金額一枝獨秀。
不難發現,相較於去年同期,前五大IPO所處的行業並未發生改變,但總融資規模卻大幅回落48%,僅達519億港元。
具體來看,香港主板市場平均融資規模達7.1億港元,下降20%,而創業板平均融資規模則為7857萬港元,較去年同期僅上升2%。
大陸、海外企業依舊紛至遝來
據記者了解,2017年前三季度,有34家大陸企業赴港IPO,高於去年同期的29隻,但是大陸企業數量占比卻從41%下降至32%,降幅9個百分點。
從融資規模來講,大陸企業融資規模占新股市場總融資額的比例,比去年同期低7個百分點,為82%,募集資金為700億港元。
此外,海外企業赴港上市數量跳漲,去年同期僅有55家海外公司赴港上市,今年前三季度已達到了18家,分別來自新加坡、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以色列和台灣,融資規模為63億港元,同比下跌32%。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有更多新股得以較高的發行市盈率上市,其中,72%的IPO市盈率在10倍以上,同比增長8個百分點。而市盈率達20倍以上的IPO占比47%,同比大幅增加22個百分點。
中國內地:A股排隊名單依舊漫長
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大陸共發行了349隻新股,每月平均新股數量維持在30隻或以上,新股數量同比激增超2倍,共募資1759億元。
截至9月15日,374隻新股上會,其中312隻已審核通過,8隻取消審核,52隻上會未通過,2隻暫緩表決。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A股上市申請名單仍然漫長,申請上市的公司共達583家,其中,39家中止審查。
前五大IPO融資規模均低於50億元
2017年前三季度,前五大IPO共計融資142億元,僅為香港同期前五大IPO募資規模的1/3,與2016年同期相比下降37%。
此外,前五大IPO中無一家融資規模超過50億元。
截至三季度,主板的平均融資規模為6.1億元,去年同期為9.1億;中小板和創業板分別為4.6億和3.7億,去年同期為5億和3.4億。
九成項目市盈率40倍以內
具體而言,92%的IPO項目市盈率在20-40倍之間,同比增加了14個百分點。此外,有兩例IPO項目市盈率在40倍以上,而2016年並未出現超過40倍市盈率的IPO.
通過率低於去年
截至2017年9月15日,在發審會上被否的企業已達到52家,否決率為13.83%,加上待表決、暫緩表決、取消審核等情況,發審會通過率約為8成。而2016年全年的否決率為6.62%,通過率超過九成。
而今年以來通過率明顯低於去年的主要原因則是申報期內業績下降、獨立性缺失、募集項目堪憂、過度依賴關聯交易等。
相關報道>>>
四季度港股IPO望加速 香港證監會加強“針對性”執法
前三季度332家企業領到IPO批文 籌資總額不超1688億
證監會李超:支持貧困地區企業IPO融資
50多家券商排隊上市:中泰證券頻遭處罰使IPO進程受阻
最後更新:2017-10-04 08: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