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35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養老金入市遇冷並不一定是壞事

近日,養老金入市的事又熱鬧起來。原來各地對於委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運營養老金結餘資金的事,熱情不高。目前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委托投資合同,加入養老金市場化運營的省份總共是8個,僅有1721.5億元資金到賬。目前各省養老金累計結餘達4萬億元,如果按照30%的比例投入運營,當有1.2萬億元入市。媒體說,養老金歸集的速度和金額都與業內預期相去甚遠。

媒體還報道說,累計結餘越多,地方利益就越大,資金拿到中央投資運營的阻力也就越大。那些有巨額結餘的省份,居然舍不得拿出資金讓中央投資營運,倒是一些結餘不多的省份,很積極地拿出了真金白銀。

筆者看到的媒體, 都是這類充滿惋惜的報道,代表的是人社部的情緒和立場。養老金入市這事,現在是地方不急中央急。 省級政府對養老金入市的態度,從邏輯上不難推斷。資金結餘不多的省份,麵臨看得見的巨大支付壓力,於是懷著賭徒一樣的心理,巴不得傾其所有投入股市撈一筆,以解決燃眉之急。而結餘較多的省份,沒有這樣的壓力,它把結餘資金存在當地銀行,雖然銀行儲蓄的回報率很低,但是這些巨額資金留在當地銀行,供當地使用,也是當地的一筆財富。

理論上講,養老金結餘越多,麵臨的保值增值壓力越大,越應該尋求投資營運機會以爭取更高的回報率。但是,這種壓力在積累製下比較大,而在現收現付製度下則減輕許多。我國社會養老保險製度名義上實行統賬分離,個人賬戶實行積累製,統籌賬戶實行現收現付製。在積累製下,個人賬戶的養老金應該力求增值保值,這樣才能使個人賬戶資金達到一定的積累額,至少能夠抵消通貨膨脹的侵蝕,而投資運營至少是保值增值的一種選項。由於巨額空賬的出現,個人賬戶的積累製已經名存實亡,被名義製取代。名義製下的個人賬戶資金也是現收現付,資金增值與否和投資營運無關,它取決於每年由法定部門決定的記賬利率。對於養老金的管理者來說,隻要現收現付有餘,夠支付當前需要即可;而對於參保人來說,不管你用什麼方式管理個人賬戶資金,隻要保證將來按記賬利率支付收益就萬事大吉。所以,無論有巨額結餘的省級部門,還是各省的養老保險參保人,都沒有什麼迫切願望將養老金結餘送出去進行高風險投資。

雖然媒體都在以一種惋惜的態度,報道養老金有大量結餘的省份在養老金結餘投資運營中的消極不為、一毛不拔,並且認為這些省份不顧及參保人的利益。實際上這樣的報道和指責並不十分中肯。由於我國資本市場的不規範不成熟,將養老金投資於股市是存在巨大風險的,未拿出更多結餘資金投資並不見得就一定會危害參保人利益。無論從理論上說還是從實踐上看,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進行投資並非包賺不賠。在發生金融危機的2008年,它的年均收益率為-6.89%,是嚴重虧損的;2016年全國社保基金權益投資收益也僅為1.73%,低於銀行存款利率。由此可知,各地對於委托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養老金熱情不高、興趣不大,未嚐就是一件壞事。在投資風險較大的情況下,多觀望或許還是好事,雖然各省的觀望未必真的是為參保人的利益著想。

不僅如此,目前一些省份委托運營的比例還存在貓膩、隱藏風險。入市有風險,所以養老金結餘投資股市有限製,並非入市越多越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規定,“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合計不得高於養老基金資產淨值的30%。”現在的問題是,這30%的上限,是按照全國資產淨值計算,還是按照各省的資產淨值計算?按照各類報道的意思,是按照全國的資產淨值計算,因為各省加總的資產淨值超過4萬億元,所以有關部門和媒體估算,如按照30%計算則應有1.2萬億元入市,但實際上卻隻有1721.5億元,因而差距過大。但從相關製度分析,這30%的限額,隻能是委托投資營運的省份拿出的資金占本省結餘的比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作為養老基金委托投資的委托人”,顯然委托人隻能就本省管轄的結餘資金的30%委托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這樣才能將風險控製在一定範圍之內。如果你拿出超過你結餘資金30%的部分投入股市,結果虧損了, 不但你承擔不起,而且由於各省的資金是分別管理的,其他省份也不可能拿出自己的資金來為你解決風險。

從權威部門發布的消息看,進行委托運營的省份,顯然沒有受30%這個上限的約束。據統計,養老金累計結餘較少(1000億元以下)的省份,納入投資運營的比例約87.6%,如廣西2015年養老金累計結餘僅為456.54億元,而委托社保基金運營的規模就達到400億元,占比高達87.61%。山東2015年將1000億元委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納入投資運營的比例50.68%。將本省養老金結餘額的87.61%用於風險投資,一旦虧損,後果將極其嚴重。以全國養老金結餘總量的30%作為入市的上限而不是以每個實際參與委托的省份結餘資金的30%作為入市的上限,這樣蘊藏極大風險的偷梁換柱的做法,有關方麵怎麼會視而不見呢?

表麵上看,在記賬利率製度下,隻要未來參保人數下降,未來經濟保持穩定增長,那麼,參保人未來的利益就能夠得到保證,其利益並不在於結餘的資金被投資於什麼。所以,個人賬戶名義製下,參保人反而變得逍遙,他不用操心結餘養老金的運營,管理者運營者也不關心參保人的看法。但從根本上說,養老金結餘如果大量進行風險投資,出現巨額虧損,影響到養老基金平衡的話,廣大參保人的利益必定要受到損害,他們最終必定要為此承擔後果。今年剛剛發布實施的《統一和規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記賬利率辦法》說,“記賬利率應主要考慮職工工資增長和基金平衡狀況等因素研究確定”,隻要基金出現大幅度虧損,出現不平衡狀況,記賬利率就會被調低。事實上,不但個人賬戶的記賬利率要調低,統籌賬戶的增長率也會調低。所以說,直接受害的最終仍然是參保人。由此可知,如果真正為了參保人的利益,那麼,養老金入市遇冷,也並非總是壞事。

最後更新:2017-08-06 00:31:21

  上一篇:go 華潤雙鶴16批次藥品不合格 信披延遲1年被指違規
  下一篇:go 基金業協會:資管行業應服務創新創業和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