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
財經資訊
關注轉債市場中正股結構性行情帶來的投資機會
公募基金的轉債倉位由降轉升,導致近期轉債市場估值水平走高,使機構投資者更多關注轉債新券的發行與上市。但轉債市場總體存量仍然較小,也限製了保險機構等機構投資者的深入參與。伴隨轉債市場供給增加,轉債市場有望逐步吸引機構投資者的介入。未來轉債市場投資需要關注四個問題:(1)投資者對低價品種(尤其EB)的期待值並不高;(2)投資者比較期待平價120 元以上轉債的“促轉股”;(3)完成轉股之後,不少投資者傾向於持有正股;(4)投資者對私募 EB的關注度明顯降低。
轉債市場估值水平較快回升
近期,我們密集走訪了一些機構投資者,與投資者就轉債問題進行了交流。
在公募基金中,“踏空”者仍占多數,這導致6月下旬以來轉債估值的集中拉升。不少投資者直到6月上旬還保持著很低的轉債倉位。究其原因,首先,債券投資者對於下半年經濟運行的預期並不樂觀。與股票投資者相比,他們更加謹慎,尤其是對地產、基建增速數據回落等已形成一致的基本預期,對股市前景期待不大。同時,債券投資者對於去年末以來形成的資金衝擊、金融監管等感觸更深,也更加敏感。此外,由於近兩年來轉債市場規模不大,加上去年“定製基金”等曾一度成為最為火的業務,一些基金投資者對轉債的投入規模較小,不少是從今年發行300億元銀行轉債時才開始加大研究與投入的。
對公募基金的轉債倉位進行簡單的模擬測算可以看到,從2017年年初開始,公募債基的轉債倉位開始明顯下降。例如,純債基金不能持有股票,其轉債倉位一度非常低,3月純債基金的轉債倉位才略有回升,但伴隨著股市走弱,基金的轉債倉位也繼續探底。直到6月中旬,在近期基金排名的相對壓力之下,基金的轉債倉位開始明顯回升。基金的這一行為可以解釋近期轉債市場估值為何會走高的原因。
但由於轉債市場的估值走高很快,令不少投資者感到無從下手。所以,轉債的新券發行自然受到了投資者的高度關注。隨著6月中旬以來,A股市場階段性走強,不少債市資金進入轉債,尤其是吸引了存在排名相對壓力的公募債基。因為目前剛過半年末,是基金營銷等較為重視的時點。與此同時,轉債的估值水平被快速推高,甚至不少投資者還沒有來得及加倉。從根本上講,雖然目前轉債供給頗受期待,但轉債仍是一個“小眾市場”,市場總體存量仍然較小,選擇投資轉債債券的空間更小。當“小眾市場”受到機構投資者的廣泛關注時,主動增持、申購壓力及被動增持等投資行為,自然會驅動轉債的估值快速提升。我們在此前的周報以及季度策略報告中提示,供給對轉債估值的邊際影響減弱,而對股市預期的重要性卻在提升。事實上,如果轉債存在大級別的上漲行情,多半是正股或估值的“雙輪驅動”。
由於轉債估值的走高,抑製了投資者的追漲意願,機構投資者的目光也開始更多轉向轉債新券的發行和上市上。
相對而言,保險投資者對股市的前景更為樂觀,但它們對轉債的預期則有所保留,目前保險機構仍是轉債市場的潛在需求群體。總體來講,保險機構對股市比對轉債更為樂觀。當然,保險公司大多投資大盤藍籌股,對股市的“印象”也更好,但保險資金對當前轉債市場的規模及流動性仍抱有疑慮。同時,保險資金的排名壓力相對較小,也不急於入場。對於有的保險公司而言,轉債是否可投資,取決於正股是否“入池”(而非債券的信用資質),可選的範圍比基金投資者更小。因此,多數保險資金或小範圍地投資轉債,或僅僅關注和跟蹤轉債。我們認為,保險機構是曆史上很重要的一類投資群體,雖然目前它們對轉債市場的參與度一般,但仍是龐大的潛在投資群體。隨著轉債供給的提升,尤其是發行大盤、中盤轉債,預計保險資金也將逐步進入轉債市場。
我們注意到,轉債市場供給增加,也引起了更多投資者的關注。隨著定增、大宗減持等交易相繼受到限製,原本主要參與一級市場的不少資金開始關注轉債市場。但這類資金的投資習慣與傳統的轉債投資者存在諸多的不同。具體來說,這類資金更關注原股東的配售環節,以及轉債的轉股環節。在原股東的配售環節方麵,這些資金與原股東之間存在諸多的合作模式,如提供配售所用資金、幫助減持配售所得轉債等方麵。近期,新上市轉債的正股屢有異動,令不少投資者感到意外,但我們預計未來這樣的情況可能不會少。
可轉債投資需要關注的四個問題
1。投資者對低價品種(尤其EB)的期待值並不高。
其中,一部分投資者拿券的時間較早,由於這類EB在2017年第二季度的市場表現不佳,近期確實迎來了解套的市場機會。另一部分投資者是在股市上漲一段時間後,對股性較強的轉債存有“恐高”,從而傾向於買入低價品種。
無論如何,我們認為,這類品種在本質上是“債底支撐+博弈股市波動”。目前,“博弈股市向上波動”已經實現,這類品種需要考慮如何兌現的問題。此外,從流動性角度來看,這類品種原本市場流動性就不強,隻是在股市活躍時其換手率才會有所提高。一旦股市稍有降溫,其流動性將再度下滑,要想離場也將更為困難。
也有一些投資者提及,一些低價EB是否存在博弈回售的機會。我們強調,投資者與EB發行人之間存在零和博弈,但天平多數時間會偏向於EB的發行人,對這類交易機會不要存有太多的期待。
2。投資者對平價120元以上轉債的“促轉股”比較期待。
顯然,近期完成轉股的歌爾、白雲等給投資者留下了較好的印象。但我們發現,也有投資者將“股價臨近贖回觸發價”直接等同於“促轉股(後續股價強勁)”。實際上,要因券而異,股價趨勢、基本麵及公司促轉股意願和能力的配合都至關重要。從曆史上促轉股的成功案例看,大多是正股趨勢向好,發行人“好風憑借力”提供助力,並非逆勢而為。就連目前市場投資者普遍看好的歌爾,在曆史上也曾至少有過3次倒在“臨門一腳”上。目前,汽車轉債、汽模轉債的正股股價都距離贖回觸發價不遠。其中,汽模促轉股的意願比較明確,近期正股活躍,不乏題材,促轉股難度相對較小。而汽車轉債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多位高管公告減持計劃,顯示出其轉股意願存在疑問,對這類品種要持偏謹慎的投資態度,多提示風險。
3。完成轉股之後,不少投資者保留了正股。
一級債基目前參與股市的難度在加大,包括IPO常態化、定增及其減持受限等,保留轉股後的正股成為一些機構投資者常見的投資作法。實際上,不少一級債基(甚至二級債基)也都采取類似的這種作法,隻不過債基在轉債市場中占比較高,所以債基的投資行為對轉債(及正股)的影響也較大。當然,保留正股與否,還取決於正股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對於我們而言,雖然轉債贖回觸發形成了拋壓,但正股原本的趨勢更為重要,贖回本身難以改變正股的股價趨勢。對於預期強勁的正股,債基仍可以保留。
4。私募EB的關注度明顯降低。
事實上,基金公司原本也涉足轉債業務。此前,由於理財委外大幅擴張,同時滿足要求的資產稀缺,公募轉債、EB估值都很貴。如今,私募EB與公募轉債的估值對比關係甚至出現了逆轉,再加上未來通過EB換股減持是否受限仍然是個未知數,投資者對此投資仍不知所措。當然,隨著一些此前發行的私募EB進入換股期,也有一些投資者開始關注換股或賣出是否會受減持新規所限等問題。從目前我們了解到的情況看,換股、賣出還沒有受到限製,但不排除未來有針對性的政策出台。
(原標題:關注轉債市場中正股結構性行情帶來的投資機會)
最後更新:2017-07-06 0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