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68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被曝光涉嫌隱瞞關聯交易 和邦生物:部分真實部分不屬實

今年5月24日,和邦生物(603077,SH,前為和邦股份,以下均稱和邦生物)召開董事會,在公司實控人、原董事長賀正剛的主持下,曾小平被推選為新任董事長。曾小平於2016年5月進入和邦生物並擔任高管職務。

8月1日晚間,有自媒體曝出和邦生物此前在IPO上市前後的一些資產出售和收購過程中,涉嫌隱瞞關聯交易,而曾小平關聯的公司多次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8月2日早晨,和邦生物宣布停牌,因“媒體報道需澄清”。8月2日中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和邦生物董秘辦,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關於媒體報道事項,負責相關事宜的同事正在核查,我們應會在今天做一個澄清的公告。”當記者追問和邦生物現任董事長曾小平何時開始在控股股東和邦集團任職時,其表示“不清楚”。

8月2日,記者大量檢索相關信息和公開報道也發現,早在2006年,曾小平就出任了和邦生物控股股東和邦集團的高管。2010年後,曾小平所關聯的樂山市五通橋區華強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強投資),與和邦生物曾有過相關交易。但和邦生物原先披露“與華強投資並無關聯”。

被曝隱瞞關聯交易

前述自媒體文章指稱,和邦生物上市前後通過隱瞞公司重要關聯方的方式,從而隱瞞關聯交易。

被指隱瞞關聯交易,首先指向的是和邦生物上市前的一宗資產出售。和邦生物《招股說明書》顯示,2010年,和邦生物根據企業發展規劃和淘汰落後產能的需要,將所持控股子公司重慶堿胺和樂天化的股權分別進行處置。其中,2010年2月公司將所持重慶堿胺64.46%的股權轉讓給無關聯第三方華強投資。

重慶堿胺64.46%的股權原係和邦生物2008年1月從和邦集團收購而來,公司稱“為消除同業競爭”。然而,收購重慶堿胺後,其業績不盡如人意。為此,2010年和邦生物又表示,根據企業發展規劃和淘汰落後產能的需要,將所持控股子公司重慶堿胺和樂天化的股權分別進行處置。

對於將重慶堿胺64.46%的股權轉讓給華強投資,和邦生物當時稱後者為“無關聯第三方”。但和邦生物的招股書披露,華強投資成立於2009年10月,曾小平持有該公司40.83%的股權。

到了2013年,曾小平再次以無關聯方的身份與和邦生物發生關係——2013年2月,和邦生物宣布,公司為打造上下遊產業鏈,與樂山友邦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邦投資)簽署《四川武駿特種玻璃製品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協議》。就此,和邦生物並購四川武駿特種玻璃製品有限公司90%的股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工商資料發現,友邦投資就是華強投資:2012年11月華強投資更名為友邦投資,但2014年7月又變回華強投資的名稱。

曾小平早已任職和邦集團

華強投資的曾小平,即為和邦生物目前董事長曾小平。據和邦生物披露的簡曆顯示,曾小平曾任樂山市市中區人民法院審判員、樂山市振靜皮革製品有限公司董事、樂山市五通橋區華強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也就是說,曾小平關聯的公司曾與和邦生物發生了兩次交易,但上市公司稱與對方無關聯關係。

不過,前述自媒體文章指稱,曾小平早於和邦生物上市前,就曾任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邦集團要職。因此,實際前述兩宗交易都乃上市公司隱瞞的關聯交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公開信息也發現,曾小平多年前曾擔任和邦集團的重要職務。目前仍能搜索到的公開信息顯示,曾小平在和邦集團旗下公司任職早於2004年開始。

據四川省鹽務管理局主辦的鹽政網顯示,早在2004年曾小平就曾任四川和邦鹽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邦鹽化)總經理,而和邦鹽化係四川和邦投資集團公司購並原川鹽化製鹽資產組建而成。

此外,2006年8月,作為和邦集團暨和邦順城總經理的曾小平還陪同四川省鹽業總公司和分公司人員考察和邦順城製鹽。

近期,和邦集團旗下另一家正在IPO的皮革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和邦集團目前持有和邦鹽化99.8%的股權。對於曾小平,其披露,“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任樂山市五通橋區華強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2016年5月至今任和邦集團總裁、和邦生物董事長。”

不過,和邦生物對曾小平的信息披露就沒那麼詳實,並未說明曾小平在集團及華強投資任職的具體時間點。

“體外公司”中鑫化工未披露

前述自媒體文章還曝光了和邦生物近年有“體外公司”——武漢中鑫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鑫化工),但上市公司一直未披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工商資料發現,中鑫化工2015年年報顯示,和邦生物出資2040萬元,持股51%,為第一大股東;武漢威特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威特斯)出資960萬元,占股24%。

工商登記信息顯示,中鑫化工在2014年7月18日進行了投資人變更,其中,公司股東由武漢威特斯變更為四川和邦股份有限公司(和邦生物前身)和武漢威特斯;公司法人代表由李黎變更為楊紅武。

但在和邦生物的相關公告中,自2015年年報至今,公司都未披露中鑫化工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鑫化工董事長名為“楊紅武”,而和邦生物董事、總經理同樣名為“楊紅武”;中鑫化工另一名董事“王軍”亦與和邦生物董事王軍同名。

與此同時,2014年以來,中鑫化工曾涉及多起訴訟,僅2015年的裁判文書就高達9起,包括中國銀行武漢東湖開發區支行與中鑫化工、四川和邦股份有限公司等債權人糾紛案件,但最終以中國銀行武漢東湖開發區支行撤訴告終。

而圍繞中鑫化工的謎團還需要和邦生物來澄清,目前和邦生物是否還持有中鑫化工的股權,與武漢威特斯就中鑫化工的股權轉讓糾紛是否解決也尚不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和邦生物持有中鑫化工51%股權,但卻沒有進行披露,相關股權轉讓糾紛也沒有披露。

8月2日晚間,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和邦生物董秘辦,相關人士稱,自媒體的報道,有部分真實,部分不屬實,公司將進行澄清。

8月2日晚10時許,和邦生物披露公司收到上交所的問詢函。上交所要求和邦生物就媒體報道涉及的涉嫌隱瞞關聯交易、武漢中鑫化工未納入報表等問題進行核實和披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交所的問詢函共提出15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就要求和邦生物核實“2006年至今,曾小平在你公司及關聯方任職的情況,你公司與曾小平、華強投資及其關聯方發生的所有交易情況,並說明你公司是否與曾小平、華強投資等存在關聯關係。”

扣非淨利“開倒車” 和邦生物募資近80億但項目推進滯緩

每經記者翟敏謝振宇每經編輯張海妮

和邦生物(603077,SH,此前證券簡稱為和邦股份,以下全部稱為和邦生物)上市以來,市場看到的便是:公司多次定增,多次大手筆高送轉擴張股本,伴隨而來的是大股東大手筆減持。而在公司治理和經營層麵,公司盈利能力並未得到提升,反而是多個項目進展緩慢,表現平平。

營收增幅多靠投資並購

算上IPO和3次定增,和邦生物自上市以來,短短5年間共計在A股股權融資高達78.91億元;而在經曆數次高送轉後,公司總股本也從2013年年末的4.5億股,擴張至目前的88.31億股,增幅達1862%。其中,3次定增分別為2014年4月募資8.1億元購買和邦農科股權、2015年5月募資13.96億元擬投向蛋氨酸項目及2016年9月募投碳纖維項目,該次募資更是高達39億元。而3次高送轉也是大手筆,分別為10轉10、10轉20及10送2轉10.

與高送轉相伴的是大股東的大手筆減持。2017年1月,和邦生物上市後第三次高送轉方案發布的同時,公司公布了大股東的減持計劃:和邦集團擬在未來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3億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7.47%。7月20日,和邦生物披露了減持情況,和邦集團共計減持了約2.84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7.07%,減持價格為5.2元/股。據此估算,和邦集團減持總金額達約14.77億元(不考慮稅費).

那麼,在公司快速擴張股本、大手筆融資的過程中,上市公司是否得到了質的提升呢?答案是否定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和邦生物曆年年報發現,和邦生物2012年上市之初營業收入約為17.4億元,2016年已漲至約34.6億元。盡管從表麵上看,4年時間營收成功翻倍,但在業內看來,該增長是“建立在和邦生物上市後多次定向增發進行投資和並購的基礎之上”的。

同時,公司利潤卻並未實現增長,反而在上市後經曆了大幅下滑且表現極不穩定。2012年,公司淨利潤為3.35億元,2013年降至6444萬元,2014~2016年的淨利潤分別為6.72億元、2.4億元和3.18億元。2012~2016年,公司扣非後淨利潤分別為3.29億元、5935萬元、3738萬元、1.81億元及2.90億元,上市當年反而成為高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和邦生物急於擴張股本並大量套現的行為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

今年1月,和邦生物發布第三次高送轉及減持方案時,上交所向公司發出問詢,要求說明“股本短期內大幅擴張與公司經營業績成長是否匹配,以及公司連續多次進行高送轉的合理性和主要意圖”;並質疑其提議高送轉是否係出於配合公司進行市值管理及大額股份減持的需要。

和邦生物在回複中稱,公司送轉股與公司經營業績情況並不完全匹配,公司送轉股幅度較公司經營業績情況增長幅度相比漲幅大,但其依舊覺得“合理”。

多個項目推進緩慢

與資本運作積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和邦生物在具體經營上卻顯得並不那麼積極:不但IPO募投項目進展緩慢,屢次變改,部分定增募投項目也是多年難以達產,有些項目更是無疾而終。

資料顯示,和邦生物IPO時募集資金約17.5億元,募投項目為“精細磷酸鹽綜合開發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11.76億元。不過,這個建設期為1.5年的項目在一年僅僅投入了4000多萬元之後卻迎來了變更。2013年7月9日,和邦生物發布公告,擬將精細磷酸鹽項目變更為“四川武駿浮法玻璃及深加工項目”,變更理由是“項目用地難以落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IPO募投項目外,和邦生物上市後的定增項目也進展緩慢。早在2014年,公司便與德國某公司簽訂碳纖維項目承包合同。2015年,和邦生物將“3000噸PAN基高性能碳纖維項目”列為募投項目,計劃投資高達24.31億元。不過,時至今日,該項目依然沒有達產。2016年年報中,和邦生物對該項目的描述為“正在建設中”。

2015年6月,和邦生物公告稱,擬以現金方式向以色列STK公司投資9000萬美元,收購該公司51%的股權。盡管在收購股權之初因該公司為虧損(2014年該公司虧損235萬美元)而引來投資者質疑,但因一則“STK公司兩到五年內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交易市場上市”的約定,引發投資者無限想象。

不過,兩年多時間過去了,麵對投資者和交易所的問詢,和邦生物的回答依然是“未就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事宜作出任何決議,也無任何計劃、方案和時間表。”

更讓中小股東無奈的是,和邦生物關於參與籌劃民營銀行的事項。2015年7月11日、13日,和邦生物發布公告稱,與小米科技、新希望紅旗連鎖等企業共同籌劃設立民營銀行的相關事項。但此後該項目便石沉大海。

直至2016年6月14日,紅旗連鎖公告稱,與小米科技、新希望共同設立民營銀行已獲銀監會批複,而和邦生物方麵卻未有任何動靜和說法,這也引起了媒體和監管層的注意,上交所再次向公司發出問詢函。

對此,和邦生物解釋稱,公司屬於籌備參與方、不屬於籌備組織方,對整個項目的進度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未主動開展任何工作,未接到籌備組織方任何通知,也未與相關方就項目籌建進一步聯係,直到紅旗連鎖公告後,公司才知悉該項目籌備工作已經完畢,公司也未獲得參與機會。這令投資者一片嘩然。

(原標題:被曝光涉嫌隱瞞關聯交易 和邦生物:部分真實,部分不屬實,將澄清)

最後更新:2017-08-03 08:46:23

  上一篇:go 監管力度再加強 超過千名機構和個人被關進“小黑屋”
  下一篇:go 50城市住宅成交量連跌四個月 8月市場交易或持續趨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