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财经资讯
金交所产品整改难 T金所模式遇拐点
自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来,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已停售金交所产品。
虽然上述《通知》指出7月16日后仍继续与其开展违法违规业务的互联网平台将受处罚,但在个别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踩线金交所产品仍在“大行其道”。以《中国经营报》记者此前调查报道过的TCL旗下理财平台T金所为例,目前其对接金交所产品仍在发售。由于T金所资产全部为金交所挂牌或关联资产管理公司的权益转让类资产,不仅踩线金交所权益拆分,突破200人门槛;更触及网贷管理办法负面清单中类资产证券化红线,整改存在相当难度。如果目前要下架踩线产品,调整模式,则意味着平台甚至要面临“无标可发”的情况。
同一资产不同期限
T金所目前两款对接金交所产品为百思鑫享、百思鑫溢。根据7月21日记者查看的产品协议中显示,两款产品均对接“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的合作产品创鑫汇B0001智融科技小贷资产收益权转让项目”,转让方为T金所关联公司深圳百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思资管”)。不同之处在于期限与利率差异:“百思鑫享”投资期限30天,年化收益率4.8%;“百思鑫溢”投资期限87天,年化收益率5.3%。起投金额均为5000元。
为什么同一底层资产编号的产品可以设计成不同期限?底层项目与资金是否一一对应?记者发现,根据7月21日产品投资协议显示:该产品的基础资产包括两种:其中一种是不滚动资产,另一种为可滚动的“基础资产池”——即基础资产中的任一笔资产在到期日前达到回购条件的,发行人均应回购该笔资产,并根据协议约定提供新的资产归于基础资产池。而二者的比例和内容则没有说明。
江西某网贷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类产品有典型的类资产证券化特征。在上述交易结构中,智融小贷公司债权转让给T金所关联的百思资管,百思资管再把资产打包挂牌金交所,继而把收益权拆分成等份放到T金所销售,变成了标准化的等额成份产品。“但由于看不到底层资产,平台只需要不断有资产进入池子对应资金即可。”
一位网贷行业第三方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监管办法,网贷平台不能承担类证券化操作,借道金交所受到了整顿的影响,比如提到的违规情况就包括“一些产品无固定期限、资金和资产无法对应,存在资金池问题”。
在他看来,要做到匹配,通常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资产足够丰富,资金足够丰富,技术能力过硬。“这种情况资产一定要多于资金,部分资产可以没有匹配到资金,但资金过剩就触及了集资嫌疑。”
而在T金所的产品协议中,并不能看到底层资产的类型和具体投向,对接的是一个个打包资产。此前也因此被互金专委会点名质疑存在“关联融资嫌疑”。
对此,T金所仅回复表示,“T金所的资产是小额分散的应收账款和小贷债权,均来自为TCL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且都是真实有效的贸易背景为依据,没有权益拆分和突破200人的问题,对最终融资企业的相关信息会根据业务的需要进行适当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T金所一直持续发布金交所合作产品,但投资协议却在近期有所调整。记者8月2日发现,百思鑫溢、百思鑫享两款产品对接的协议名称中已隐去金交所关键词,对基础资产的描述也已消失。仅在协议中指出:“转让方(甲方)为深圳百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编号为SJSY201707210101《TCL智融科技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项下资产收益权的合法持有人,甲方确认在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转让其持有的该资产收益权。”
记者查阅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官网发现,7月25日的一则公告显示:编号为SJSY201707210101的债权转让产品已于2017年7月25日结束资金认购,达到发行金额的100%,并于当日起息。该编号的债权转让产品是否就是上述T金所协议中同样编号的收益权转让产品?这一挂牌资产规模是多少?对此,T金所方面并未做回应。
在投资人数上,此前“百思鑫溢”产品起投门槛为1000元,产品规模为100万。目前已调整为起购金额5000元,由此满足“单期”产品不超过200人规定。但对应前述创鑫汇B0001智融科技小贷底层资产的两个产品已经发行数月,规模不详,仅7月以来就以每期100万规模发行超过200期。对应最新编号SJSY201707210101《TCL智融科技小贷资产收益权》的两产品在8月内也以每期100万规模发行20余期。
记者在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官网看到,目前在售产品中起投金额最低也在5万元。
存量化解不易
按照官方介绍,T金所定位于全新的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其目前平台上资产全部来自旗下资管公司或关联小贷、保理公司的挂牌金交所的资产收益权转让。但对此类资产交易类平台,目前监管并未厘定更清晰的规则,市场参与者多按照网贷管理办法和资产穿透后涉及的领域划分寻找监管依据。而T金所认为,目前与金交中心合作未出现违反监管红线的情况,并将积极开展风险合规自查以调整方向。
21世纪资本研究院研究员李维曾撰文认为:目前部分P2P平台已经异化为集流动性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类资产管理、甚至带有类资金池性质业务为一身的风险经营主体。
一位金交所人士在近期公开场合指出,金交所产品下架后,可能会导致定向委托、金融收益权转让等形式卷土重来,重回早期互金模式的老路,采取更隐蔽的方式躲避监管。而失去金交所挂牌环节对底层资产的检验,或将隐藏更多风险。
目前T金所上有多款挂钩其关联公司百思资管的金融资产收益权产品。7月21日平台发布的产品周报中显示,目前平台交替发售的产品除了主流资产百思鑫溢、百思鑫享、还包括活期产品小添财(长期售罄),7天定期小添富(每周三发布)、以及买理财送TCL产品的一年期产品T惠存。但通过投资协议可以看到,其逻辑本质均是把资产包的收益权拆分成小份额进行转让,但少了挂牌金交所这层“认证”。
上述金交所人士曾指出,通过金交所融资的企业通常会通过滚动发行产品来募集资金,当一期产品结束后,一般会继续发行产品以兑付上一期产品或补充流动性。一旦停发新产品融资企业可能因为流动性产生兑付难题,存量风险需要逐步化解。
但T金所的存量化解恐怕则更有难度。毕竟,如果下撤此类产品,目前平台几乎面临“无标可发”,停止增量,则意味着其一直赖以为生的模式必须调整。
去年曾有媒体报道T金所的发展规划中,计划2017年、2018年两年新客户获取数量分别达到50万与100万人次,交易量分别达到300亿与550亿元。目前一年过半,T金所最新数据显示交易量194亿元,交易人数为19万。此次政策调整是否将成为影响其模式发展的“黑天鹅”仍未可知。
由于TCL集团早在2015年已入股上海银行,且上海银行目前是T金所的资金存管机构,此次整治是否将促使双方产生新的合作模式有待观察。
(原标题:金交所产品整改难 T金所模式遇拐点)
最后更新:2017-08-06 1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