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02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為什麼美聯儲要設置2%的通脹率目標?

  央行的通脹率目標

  如果你經常看金融或者經濟類報紙,就會發現,世界上很多央行(比如美聯儲,歐央行,日本央行等)都會設置一個通脹率目標。通常這個目標為2%。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講講這個2%是怎麼來的。

  先上結論:2%的目標就是一個大概的約數,沒什麼硬道理。很多人看到這個結論可能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那就讓我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段有趣的曆史吧。

  世界上第一個設置通脹目標的國家,是新西蘭。

  讓我們把時鍾調回到1988年。當時的新西蘭央行行長叫做Don Brash。在上世紀80年代,新西蘭經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據Don Brash自稱,他的叔叔是個果農。到了退休年齡,把自己的蘋果園賣了,然後把這些錢都去購買了新西蘭政府國債。結果當這些國債到期時,由於飛快的通貨膨脹,其購買力損失了90%。因此Brash行長對通貨膨脹深惡痛絕。

  1989年,Brash行長開始推動立法,來確保新西蘭中央銀行有足夠的獨立性,可以在貨幣政策上不受政府的幹涉。這部法律叫做the Reserve Bank Act of 1989(1989年中央銀行法).

  因此在這部法律中,被加進了一條“通脹目標”。就是說,央行有責任將本國經濟的通脹目標維持在某一個區間內。有了這樣一個目標,央行在製定貨幣政策時就不必考慮政府的想法,一切以那個政策目標為準。這樣的話,央行的政策就能夠獨立於政府幹涉之外了。

  這個“通脹目標”,在當時引起了引起了很大爭議。反對方認為,通脹目標束縛了央行和政府的手腳,限製了靈活性。也有人擔心,受低通脹目標的影響,央行無法在經濟衰退時推出激進的貨幣政策,因此經濟增長可能會遭受損失,失業率會增加。

  對於中央銀行法的國會投票在1989年12月進行。由於臨近聖誕節,一些議員沒有出席投票。一位反對派領袖恰好住院。這樣中央銀行法案被僥幸通過。

  通過以後,新西蘭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開始討論:我們應該把目標定在什麼區間?是0%,1%,還是一個其他水平?

  這時候又一個偶然事件對曆史造成影響。在早先時候,時任新西蘭財政部長Roger Douglas在接受電視采訪,被問到他會定什麼樣的通脹目標時,他隨口說:0%-1%。

  這個數字沒有經過任何科學論證,就是那位財政部長“約摸”的感覺。因為大家都已經受夠了70-80年代高通脹帶來的痛苦,因此部長覺得每年通脹0%-1%是一個不錯的目標範圍。

  我們知道,如果通脹太快,群眾的財產不斷貶值,老百姓(603883)不樂意。但是也沒有人願意看到通縮和衰退。因此把物價增長穩定在每年0%-1%的水平左右,似乎是一個大家都樂見的狀態。

  以Douglas前部長的0%-1%為基礎,新西蘭央行行長Brash和財政部長Caygill將這個目標稍微擴大了一些,改為0%-2%。因為範圍大一些,對他們來說有更大的靈活性。有時候通脹率偶爾在目標範圍外的話,也有更大的應對空間。

  所以,這就是新西蘭央行通脹目標0%-2%的由來。

  在1989年該行確立了0%-2%的目標區間後,新西蘭的通脹率確實大幅下降,後來也再也沒有起來。

  當然,同期其他一些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等)的通脹率也都大幅下降。因此新西蘭通脹率的下降,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在新西蘭央行率先推出通脹目標這個做法後,不斷有其他國家央行依葫蘆畫瓢進行效仿。這些國家包括:加拿大,瑞典,英國等。

  下麵講一下美國的央行,美聯儲的2%目標是怎麼來的。

  1996年7月,時任美聯儲主席阿倫。格林斯潘在聯儲政策會議上指出,設立通脹目標的目的是為了穩定物價,因此應該把通脹目標設在0%-1%。這個目標範圍和上文提到的新西蘭財長Roger Douglas提出的0%-1%不謀而合。

  但是格林斯潘的說法遭到了另一位美聯儲董事會成員的反對。那位反對者,就是現在(2017年)的美聯儲主席,珍妮。耶倫。

  耶倫反對的理由是:通脹目標區間如果定在0%-1%,那麼這個區間離0%太近了。從央行製定政策的角度來講,她很難把利率變為負數。在經濟學裏,這叫做零底限(zero-bound),就是說央行可以把利率調低或者調高,但最低不能低於零。假設一國經濟的通脹率在0左右,如果發生經濟衰退,央行就沒有多少空間可以通過降低實際利率以刺激經濟發展。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知道,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脹率。現在我們假設經濟的通脹率在2%,那麼當央行把名義利率降到0%時,實際利率就是-2%(0%-2%)。這個負的實際利率,對於經濟來說是有刺激作用的。但是如果通脹率為0%,那麼即使央行把名義利率降到0%,實際利率也還是0%(0%-0%),達不到刺激經濟的作用。

  根據美聯儲公布的1996年7月會議紀要顯示,耶倫女士說到:在我看來,把通脹目標定的稍微高一些的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在車子跑不動時,你需要在其輪子裏加點油這個理由。言下之意,就是央行在自己的政策工具箱裏,需要留一手以備不時之需。當經濟衰退發生時,央行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去給經濟打強心針。

  在這場央行內部辯論中,耶倫的意見占據了上風。最後央行行長格林斯潘宣布:我們一致同意,將通脹目標設為2%。

  下麵再講講另外一個大央行:歐洲中央銀行(ECB)的通脹率目標的來曆。

  歐央行一開始建立的時候(1999年),其通脹目標為低於2%(below 2%)。這個目標,其實和格林斯潘在1996年提出的1%目標更為接近。到了2003年,通脹目標給改為低於並且接近2%(below but close to 2%).

  雖然歐央行和美聯儲都把2%作為通脹的目標,但其背後的原因不盡相同。歐央行麵臨的挑戰要遠遠大於美聯儲。因為歐元區的成員國各自都有獨立的財政政策,但他們又都使用同一個貨幣。這種弊端在2011/12年的歐債危機中被完全暴露了出來。

  根據歐央行現任(2017年)行長德拉吉的說法,將通脹目標設定在2%,主要是為了便於成員國內部的價格調整。

  原文解釋如下:

  To rebalance these disequilibria, since the countries do not have the exchange rate, they have to readjust their prices. This readjustment is much harder if you have zero inflation than if you have 2%。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歐元區各國內部價格指數以及通脹率是各不相同的。舉個例子來說,德國的通脹率,和意大利的通脹率,可能就很不一樣。由於他們共用一個貨幣,因此成員國內部會有一個價格調整機製。這個價格調整機製,在通脹率為2%時,比通脹率為0%時運行起來更加順暢。因此歐央行傾向把通脹目標設定在2%。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美聯儲要把通脹目標設在2%?無他,曆史巧合爾。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7-31 16:34:33

  上一篇:go 對衝基金建立多頭頭寸!短期美元或迎來反彈
  下一篇:go 印度製造潰不成軍 歸根究底兩國還是經濟實力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