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52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中西部“引才利器”三板斧 需避免人才“價格戰”誤區

12月22日,武漢市人才吸引政策再度升級,《武漢市房票(人才住房劵)使用管理辦法(試行)》進入公開征求意見階段。該征求意見稿提出,非武漢市戶籍個人憑房票可在該市範圍內購買首套住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全國多個城市的“人才新政”陸續出台,並不斷加碼,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麵:放開學曆落戶限製、提供人才公寓、補貼購房支出。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在各個地區不斷推出人才新政和計劃的同時,地方政府更需要解決的是人才引進後的“應用”問題。

引才計劃成效顯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武漢市將推行“房票”,是指對達到相應標準的企業以及各類創新創業人才,政府發放用於租購房屋的補貼憑證。而這已是今年以來,武漢市的第三輪引才新政。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武漢新增的人才落戶規模已經突破13萬。

除武漢外,今年以來,多地陸續推出了各項措施或政策,在留住大學畢業生的同時,吸引外埠人才落戶。

如成都提出了優化人才落戶製度、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綠卡製度、開展全民技術技能免費培訓等12條具體措施,針對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體構建體係、分類施策,通過創新舉措解決引才難、育才難、留才難等問題。

進一步觀察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出台“人才新政”力度最大的三個城市:成都、武漢和西安,有著三個方麵的共同特點,即經濟影響力方麵有望躋身“國家中心城市”,人才資源方麵屬於高校集中區域,地理位置上屬於中西部城市。

“一個地方的人才的集聚越多,其產業的發展就越好,而產業發展越好,也將反過來促進人才的聚集。如全國近40%的院士在北京,對於北京的高科技發展就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陳光表示,“而過去數年中,東西地區在人才數量、質量上的差距一直在擴大,因此中西部地方政府希望利用本輪經濟轉型的機會,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從而為發展新技術、新科技蓄力。”

從目前的情況看,各地“人才新政”均收到了預期效果,如成都“人才新政”實施5個月來,全市共登記落戶人才突破10萬人。

長沙“人才新政22條”實施百日以來,已有2萬餘人才落戶,這一數據是此前長沙4年數據的總和。

而西安市的人才新政實施9個月來,截至目前共遷入18.6萬人,同比增長408.9%。其中學曆落戶人數為98724人,占戶籍新政落戶總人數的80.64%。其中本科以上56081人,占學曆落戶56.81%。

五年引入百萬人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對於未來,武漢、長沙、西安等城市均提出了“百萬人才”吸引計劃。其中武漢稱力爭5年內將100萬大學生留在武漢;而長沙則宣稱將動用100億元吸引儲備100萬名青年人才在長沙就業創業;西安也公布了未來五年投入38億元,引才育材100萬名的計劃。

上述城市大力吸引人才落戶的背後,關鍵問題是高校教育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城市,一直存在高校畢業生大量外流的趨勢,如武漢市每年30萬的畢業中,近三分之二外流到東部地區。

“現在搶一個大學畢業生,就是搶下未來十幾年城市主要的勞動力和貢獻者。”西南財經大學副教授劉璐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同時另一個大背景是中國將進入老齡化,所以現在搶年輕人,就是為城市未來十幾年持續提供競爭力。”

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後,各地的引才措施或政策呈現出相似性。盡管各地細則不同,但均主要集中於三方麵,即“放開學曆落戶限製、提供人才公寓、補貼購房支出”。

“這意味著各地引才政策趨同後,關鍵是如何留得住、用得好。”陳光表示。

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蒲勇健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在吸引人才上還僅僅停留在對於數量的追求上,並不在意人才的使用和效果,“人才吸引和GDP發展是一樣的,不僅要注重增幅,更要注重質量。”

“除真金白銀引入外地人才外,我們更應該注重對本地人才的培養。”陳光表示,“本地人才對於這座城市更有歸屬感和認同感,是城市發展非常重要的力量”。

同時,陳光也提醒到,除了對基礎人才和中層次人才的吸引上,需要注重數量和質量的共同提高外,對於頂尖和高層次的人才引進,地方政府亦需要避免落入人才“價格戰”誤區,陳光認為,“即為了得到一個高層次人才,各個地方政府給出的安家費用等吸引條件越來越高,高層次人才的吸引依然需要回到城市競爭力本身中。”

(原標題:中西部“引才利器”三板斧 需避免人才“價格戰”誤區)

最後更新:2017-12-26 07:51:48

  上一篇:go 原實控人隱匿擔保 *ST準油保殼節外生枝
  下一篇:go 地方債發行4.4萬億不及預期 明年尚有1.5萬億待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