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79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大象起舞”成為常態 千億市值公司引領投資新風向

千億市值曾是許多上市公司的夢想,因為千億從來都是稀缺的。今年初在3030家A股公司裏達到千億市值的公司有55家(剔除銀行股和“兩桶油”,下同),截至11月17日,3434家A股公司中千億市值公司也僅為68家。這些千億市值的公司皆為大白馬和行業龍頭,諸如貴州茅台、中國平安這樣的大市值公司年內依然實現股價翻倍,引來“大象起舞”新風向。

職業投資人士在接受《紅周刊》采訪時表示,“市值大的股票沒有參與價值將逐漸成為曆史,千億市值不是門檻,隻要公司基本麵保持健康,那麼市值繼續成長也不會出乎意料。”

從市場中走出的千億市值公司

中國石化在2001年8月上市後總市值達到3780億——成為A股設立以來第一家千億市值公司。從2001年到今年初,像中國石化一樣靠大體量或靠業績成長實現市值擴張至千億以上的公司共55家,至11月17日共計68家——占A股全部公司的比重為1.98%。

據數據統計,在除去借殼上市的股票(例如順豐控股、分眾傳媒)以及當年尚未掛牌上市的股票(例如美的集團、國泰君安)後,現有的68家千億級別或以上的市值公司中,有41家在2013年時尚不足千億市值。其中,有5家公司總市值增長了5倍以上,股價也隨之飆升。(見表1)

另外,在2013年時,28隻千億市值公司中金融股(銀行+非銀金融)有15家,權重占比為54%。但到2017年11月17日,金融股增加至28隻,但權重占比卻下降到33%,醫藥生物、家用電器等一批消費類白馬龍頭占據了市值排行榜前排。(見表2、表3)

這種變化是市場的選擇,即選擇白馬,聚焦龍頭。尤其是在今年,“大象起舞”“以大為美”成為常態。在市場人士看來,盡管目前仍以散戶為主且有濃厚的炒作情節,但監管、對外開放等會逐漸出清散戶,不以基本麵和價值投資為主線,就會大概率被市場淘汰。據統計,截至今年10月份,市值超過2000億的股票平均漲幅44.01%,是所有市值分類中表現最好的。相反,市值小於50億的股票跌幅最大,平均跌幅27.57%。

數據顯示,目前67家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華大基因為次新股,故被剔除在外)中,今年以來股價漲幅達到100%以上的有8家,漲幅在50%~100%的有18家,漲幅小於50%的有31家,而股價下跌的僅有10家。(見表4)

市值越大公司越美

當貴州茅台總市值在11月16日踏入9000億元的門檻後,多空博弈再次升級。其實這次博弈背後,貴州茅台隻是個代表,大市值的白馬龍頭在經過一輪勐烈的上漲後,已經讓不少投資者“恐高”。大市值藍籌股上漲被不少投資者貼上“情緒推高”和“估值泡沫”的標簽。

對此,高溪資產合夥人陳繼豪在接受《紅周刊》采訪時表示,通過今年的市場表現可以看出,曾經被不少A股投資者奉為標語的“市值大的公司沒有參與價值”將逐漸被曆史塵封,取而代之的是“市值越大公司越美”。因為A股的市場投資主體正在發生改變,盡管目前A股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的比例仍然懸殊,但機構資金在市場的占正在不斷壯大。

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包括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梧桐樹投資平台有限責任公司等持股市值高達4.43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7.23%;另外,保險公司持股市值達到1.28萬億元,各類公募基金、社保和養老金及券商等主力機構持股總市值有1.5萬億左右,各類QFII等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股票市值也於今年三季度突破1萬億——以上資金總額高達8.2萬億以上,占A股總市值約13.5%左右。

“這些大資金偏好流動性好的大盤股,並崇尚價值投資,尤其‘國家隊’資金更是以引導價值投資為己任。而在剔除控股股東持股後,這部分超級主力資金足以主導二級市場股票的定價權,優質白馬股未來成長性值得期待。”陳繼豪說,“此外,MSCI明年進入A股市場,給藍籌股帶來非常積極的影響。外資機構對A股的資產配置,顯然會從績優藍籌、行業龍頭開始,他們對基本麵的關注,以及成熟的投資組合,會讓這些大市值尤其是千億元以上市值的白馬股獲得價值再發現的機會。”

不過,陳繼豪也不反對短期市場情緒或導致這些大市值股票上漲過快的說法。他表示,短期受消息和情緒的影響,股價有可能會出現非理性,出現調整非常正常。但從基本麵和價值投資的角度來說,“我們挖掘的這些大藍籌的投資機會是看3到5年,甚至更長,短期波動是可以忽略的,調整反而是更好的上車機會”。事實上,類似貴州茅台這樣白馬股持續上漲,形成的可能不是估值泡沫,而是估值修複。雖然不少白馬股的估值已達千億級別,但對於那些具備高成長性大市值白馬股來說,在價值投資逐步成為未來A股市場確定性方向的背景下,其市值和股價仍具備較大的提升空間。

同樣,浸淫香港市場多年的招銀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鄭磊向《紅周刊》記者表示,目前A股已市場經處於“慢牛”格局當中,市場資金向大市值白馬股匯聚,大市值股票更能收到資金的青睞。不過個股中還要仔細甄別。他說:有些白馬股估值已經偏高,但對於那些有成長潛力的上市公司來說,其未來的成長性依然可期。可以對比的是,美股龍頭蘋果公司市值已經接近9000億美元,就是因為顯見的行業地位和未來業績成長,使得其廣獲機構認可和配置。在香港,騰訊控股的市值接近4萬億港元,優異的股價表現來自其在中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幾乎形成的壟斷地位。而且,對標蘋果,已經成為亞洲第一大市值股的騰訊市值僅為蘋果的54%左右,未來成長空間仍然具備。這樣的預期,可能就是A股的下一步。

數據也顯示,A股市場中體量最大的工商銀行市值為21491億元(約合3240億美元),與美股第11名銀行股摩根大通3406億美元之間還存在差距。

大市值消費白馬的價值再發現

A股“千億市值俱樂部”共有19家消費類上市公司,從今年的市場走勢來看,消費類大市值白馬股表現格外亮眼,其中涉及食品飲料、汽車、家用電器、生物醫藥等6大類行業(見表6).

《紅周刊》記者注意到,目前家電板塊躋身“千億市值排行榜”中的上市公司共有3家——美的集團(3515億元)、格力電器(2764億元)和青島海爾(1174億元)。隨著今年白馬股行情愈演愈烈,上述3家公司的股價也連番上漲,截至今年11月17日,美的集團、格力電器、青島海爾的股價,今年累計漲幅分別為96%、95%和98%。

以上公司未來仍有成長空間,賽亞資本董事長羅偉冬在接受《紅周刊》采訪時認為,就市場現狀而言,空調行業已經進入瓶頸,跨界擴張將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羅偉冬對記者表示,空調行業年銷售額2000多億元,而僅格力電器一家公司的總市值已經達到2700億元。因此,空調市場集中度已經幾乎到達極限,可以說空調龍頭企業的營收已經接近瓶頸。“不過,大消費中白色家電具備更多增長優勢的原因在於剛需購置房產,隨著國內四、五線房地產市場空間廣闊,未來空調行業的市場容量仍然有一定增長的空間,個人預計整個行業每年還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美的集團的非空調產品很多,跨界擴張非常成功,這應該是空調龍頭企業未來的發展新方向。跨界擴張是否成功,決定了空調龍頭企業未來天花板提升的幅度。”在交流的過程中,羅偉冬認為目前大消費龍頭企業的估值並不算高。“譬如年初行情剛啟動的時候格力電器的市盈率才9倍,年內股價翻番之後動態市盈率也才13倍。未來隨著城鎮化率提高,大消費龍頭企業每年都有望獲得雙位數以上的增長率。”

在羅偉冬看來,估值低廉、增長穩定依然是大消費龍頭企業的優勢所在。而在更多的業內人士看來,尋找具有寬闊“護城河”的優質標的同樣是製勝長期投資的關鍵:例如,以貴州茅台為代表的一線名優白酒,在品牌價值等的推動下,可以通過提價源源不斷地獲取高額利潤。

白酒、家電如此,乳品行業亦如是。數據顯示,伊利股份已經成為A股市場的乳品行業中惟一一家市值超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目前伊利股份的總市值為1915.33億元,較2013年初的351.38億元增長5倍以上。《紅周刊》記者了解到,近10年來,伊利股份的總市值成逐年上升趨勢,在2016年年中,其總市值突破“千億”大關。

資深乳業專家宋亮在接受《紅周刊》采訪時認為,在國內乳品領域,伊利股份已經通過產品創新、渠道下沉和供應鏈深化,在上下遊建立起了寬闊的“護城河”的同時,逐漸擺脫與蒙牛乳業形成的“雙寡頭”競爭格局。宋亮對記者表示,伊利股份用了10年的時間,構建了覆蓋全國從一線市場到五線市場的扁平化營銷渠道,這種全市場布局讓伊利股份依靠消費複蘇的市場環境,在國內乳品行業中率先脫穎而出。“前幾年,市場中有一句話是‘凡在中國有市場的地方就有康師傅和娃哈哈’,那麼現在這句話可以變成‘凡在中國有市場的地方就有伊利’。”而在上遊奶源的采購方麵,伊利股份同時建立起了國內、國外的兩個完整的供應鏈調配體係,“也就是說,伊利在國內有奶源,在國外也有奶源,國內奶源貴就用國外的,國外奶源貴就用國內的”。宋亮判斷,隨著經濟複蘇和消費升級,未來國內乳品市場的競爭必然愈發激烈,但在“大吃小、搶吃弱”的馬太效應之下,市場競爭越激烈,對龍頭企業越有利。

宋亮表示,在2020年到2025年中國將迎來第二個乳品行業黃金高峰。“這次高峰的本質是以三、四線及以下市場從乳品偶發性消費向必需性消費轉型,所以常溫奶在未來依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紅周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用未來5年甚至10年的前景來看,以上個股有的將保持一定的成長速度,個別的會維持當前狀態,但從業績創造而言,這些公司已經走在了各自行業的前列。對於投資者而言,優質的千億市值公司代表了新的投資方向,更是當下價值投資的代名詞。

最後更新:2017-11-19 09:18:55

  上一篇:go 新工業革命孕育新藍籌大牛股 業績成長性標的望成資金關注點
  下一篇:go 3萬億居民存款從銀行消失!三大真相告訴你 錢到底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