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
財經資訊
補貼或繼續退坡 新能源車企須提升核心競爭力
近日,有關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或加速退坡的消息引來行業和輿論高度關注。內容涉及對新能源汽車續航裏程標準調整以及重新劃分補貼額度等。根據行業內的推測,一旦補貼出現大幅度退坡,不難預料,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勢必出現大量兼並重組和優勝劣汰,客觀上會加速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崛起,但需要提醒的是,政策扶持的正麵作用不該忽視。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即便在一係列補貼和限購政策扶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雖然初具規模,但仍未徹底脫離政策扶持的階段,因此,補貼政策的調整必須適用於不斷出現的新情況,特別是要通過補貼政策,釋放出引導和鼓勵產業技術進步,提升新能源車企核心競爭力的積極信號。
補貼退坡已是共識
對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扶持,我國有關政策堪稱一脈相承,且呈現出清晰的一邊鼓勵推廣,一邊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的政策路徑。其中,圍繞補貼退坡的政策部署更是不斷吸引眼球。特別是,從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城市由原來的13個擴大到20個,選擇5個城市對私人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試點以來,補貼似乎一直被視為調解新能源汽車市場熱度的“調溫器”。
2010年6月1日,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印發“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汽車推廣實施細則的通知》和《關於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明確2010年—2012年,對純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1.6升及以下節能車型進行補貼,其中,純電動車每輛最高補貼6萬元,插電式混合動力每輛最高補貼5萬元。
隨著補貼規模的持續上漲,從2013年起,財政部、國家發改委不斷下發通知,對新能源汽車補貼進行調整,針對續航裏程劃分標準,且明確了補貼連年退坡的政策基調。2015年4月,財政部發布的《關於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確將在2016年—2020年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政策。相比2013年—2015年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純電動乘用車的續駛裏程由大於等於80km提升至100km,補貼減少0.5萬元;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含增程式),補貼減少0.5萬元。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等專用車、貨車也在補貼範圍之中。此外,2017年—2020年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車型補助標準適當退坡,其中:2017年—2018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年—2020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
與此同時,市場上還出現了車企過度依賴補貼以及騙取補貼等不良現象,對此,2016年12月,工信部對外發布新能源汽車的調整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旨在針對解決現有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過高、企業過度依賴補貼政策、享受補貼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性能偏低、部分車輛實際使用率偏低等問題。根據方案,新能源汽車補貼將保持2016年—2020年補貼政策總體穩定的前提下,適當調整客車和專用車補貼方法,提高技術門檻,鼓勵技術進步,設置中央和地方補貼上限,防止出現地方配套補貼標準過高現象。其中,在新的補貼標準方案中,還改變了補貼資金撥付的方式。也就是從2016年起,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資金由事前撥付改為事後清算,加強對各地資金申請報告審核和推廣情況核查。
尤為值得強調的是,為嚴防騙補事件再次發生,方案還明確將完善有關保障機製,其中,包括建立新能源汽車運行實時監測機製,完善中央、地方、企業三級監測平台,保障車輛使用的安全,加強車輛使用情況的考核,以及完善事中事後監管製度,實施動力電池統一編碼製度,加強對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市場抽樣核查,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不難發現,即便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初期階段,我國一方麵在鼓勵新能源汽車產銷上不遺餘力通過補貼鼓勵車企和個人購買使用,另一方麵也在不斷完善政策機製,對市場上出現的一係列鑽政策漏洞的行為加以彌補,本意就是要盡可能在市場崛起早期即奠定完善、穩定的市場基礎,以便新能源汽車市場真正走向良性發展軌道。
補貼退坡核心意在促進產業技術進步
對比前幾年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業已奠定的退坡基調,不難預料,即便是在2018年乃至今後真正出現大幅度退坡的可能,也應看到,在政策推廣下,新能源汽車市場在汽車行業整體停滯的背景下堪稱一枝獨秀。在2016年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超過45萬輛,繼2015年上半年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市場之後,繼續問鼎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2017年,繼續呈現向好態勢。
根據中汽協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中國汽車市場銷量為295.76萬輛,環比增長9.73%,同比微增0.65%。1—11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99.88萬輛和2584.49萬輛,同比增長3.88%和3.59%,增速比1—10月減緩0.39個百分點和0.54個百分點。在新能源汽車領域,11月份產銷分別完成12.2萬輛和11.9萬輛,環比分別增長32.8%和30.5%,同比分別增長70.1%和83%。前11月累計產銷分別完成63.9萬輛和60.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9.7%和51.4%。
業內專家認為,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甚至突破年初設定70萬輛的目標預計懸念不大,且2018年全年新能源或將實現同比40%—50%的增長將突破百萬輛銷售規模。
即便如此,新能源汽車市場實現真正崛起也必須突破產業技術不斷進步的關卡。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汽車分會副會長蘇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曾指出,由於客觀的環境壓力倒逼,也因社會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高度熱情所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推廣路徑是適度超前的,即政府公務車、公共交通和民用三方麵在共同發力,這一點,“三方麵齊發力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事實更需要盡快形成產業自主發展的長期動力,其中技術不斷進步對於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而言必不可少。”
蘇暉認為,實現技術進步,提升競爭力,正是應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瓶頸的必然選擇。一是高昂的維修和養護成本。根據現有的推行大型公交車換用電動車存在的客觀問題不難發現,過高的維修和養護成本已經讓很多大型車運營方望而卻步,這些還要通過技術的進步以及政策手段提升積極性。二是傳統能源的汙染仍然存在。值得提醒的是,我國的能源結構是以火力發電為主,燃煤發電的過程中汙染同樣存在。
顯然,在實現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擴張的同時,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地關注待解難題,比如,針對當前政策助推的純電動汽車,其電池穩定性和耐久性,以及續航裏程和充電設施的建設等都還有待進一步檢驗,特別是廢舊電池的處理是否會帶來新的環境課題值得關注。
蘇暉強調,政策式推動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尋求長遠可持續的發展,並最終在能源和發展二者間尋得平衡,實現於環境無害、於發展有利的格局,我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著手解決,包括切實厘清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方向和未來趨勢,以及如何在補貼等政策利好退出後,仍舊保持高增長態勢,畢竟產業的發展最終還須回歸市場。
最後更新:2017-12-22 1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