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
財經資訊
基金經理:醫藥板塊上漲仍會繼續 掘金績優白馬股
自7月以來的上漲行情中,醫藥板塊表現出色,據數據統計,有11隻醫藥股在近期創出曆史新高(見表1)。持倉方麵,公募等機構資金抱團持有新高股。多位基金經理向《紅周刊》表示,在業績改善和超跌回升的驅動下,醫藥板塊的上漲仍會繼續,尤其是利潤增長確定性大的優質股,會成為板塊分化行情中的機構抱團對象,仍具配置價值。
機構堅守醫藥白馬股
自今年7月以來市場的反彈行情中,醫藥板塊表現出色,以中證醫藥100指數為例,自7月18日以來,區間最大漲幅為15%,跑贏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據統計,證監會行業分類下醫藥製造業板塊的208隻個股中,自7月18日以來(剔除次新後),漲幅最大的是疫苗/創新藥企業智飛生物,公司三季報業績同樣不俗,前3季度實現歸屬母公司淨利潤2.8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1倍。
依據統計,以持股總市值為標準,股價創曆史新高的華東醫藥、中國醫藥、恒瑞醫藥、雲南白藥、複星醫藥,位列三季度公募基金持倉市值最高的10大醫藥股名單,片仔癀、長春高新也被機構重倉。其中136隻基金抱團持有恒瑞醫藥2.09%的流通股;長春高新則獲得108隻公募基金熱捧、且持有流通盤從二季度的10.87%提高到三季度末的14.53%,同樣獲公募基金大幅加倉的還有複星醫藥,持倉從4.04%提高到7.27%。被公募基金小幅減倉的是華東醫藥和雲南白藥,持有華東醫藥流通股的比例從二季度的7.87%降至三季度的6.75%,持有雲南白藥2.49%的流通盤。
在公募重倉的股價創曆史新高的醫藥股中,三季報顯示,PE估值較低在30倍以下的有中國醫藥、濟川藥業;就淨利潤增速而言,智飛生物和麗珠集團三季報的淨利潤各增長41倍、5.5倍;縱向來看,從2014~2017年上半年,華東醫藥、恒瑞醫藥和麗珠集團的淨資產收益率均保持了較高增速(表1、表2)。
其他機構中,保險資金重倉了中國醫藥、複星醫藥;社保基金重倉了片仔癀和長春高新,且三季度明顯加倉,其持有長春高新總股本的比例從1.21%提高到2.98%;QFII三季報加倉明顯的是恒瑞醫藥、複星醫藥,持有恒瑞醫藥的流通盤從1.18%提高到1.6%;此外,A股納入MSCI明年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在中金公司發布的222隻MSCI標的公司名單中,包括恒瑞醫藥、複星醫藥、華東醫藥等個股。
國泰醫藥分級的基金經理梁杏向《紅周刊》記者表示,“公募基金三季報顯示,基金持倉醫藥行業環比下降2%,但以自由流通市值占比計算,公募持有醫藥板塊流通市值2.37%,依然維持超配格局。我們認為,隨著業績的披露,全年經營情況逐步明朗,現階段配置醫藥板塊的性價比還是相對較高的。”
基金經理:確定性的機會就在好公司
醫藥股漲勢喜人,就基本麵而言,業績改善帶來的估值提升貢獻頗大。對此,梁杏對《紅周刊》記者分析,“支撐這輪醫藥板塊反彈的因素主要有基本麵改善、估值回升和最近兩年以來相對大盤超跌反彈的因素。首先,2017年1~9月份醫藥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2.1%和利潤增長18.4%。醫藥製造業自2015年四季度收入和利潤增速調到個位數之後,2016年一季度開始出現了回暖跡象,增速重回10%以上,並且這一現象穩定地延續至今;其次,以申萬28個一級行業為例,醫藥板塊當前估值是38.6,近5年平均估值38.26,最高74.37,醫藥板塊估值目前處於曆史中值水平;再次,醫藥板塊年初以來漲幅為5.22%,同期上證50指數漲22.16%、滬深300指數漲21.05%,即使不和領漲龍頭板塊食品、家電相比,醫藥板塊漲幅也已大幅落後。此前市場更偏好業績增長更確定的食品飲料和家電,以及階段性業績爆發的周期股行業,因此醫藥前三季度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裏。未來,我們認為醫藥板塊擁有較為確定的業績增速,估值水平較為合理,或將成為下一階段市場板塊輪動的對象。”
但記者也注意到,在本輪整體性反彈中,個股卻存在很大分化。勝算資產董事長樂鬆向《紅周刊》記者表示,作為一個典型的非周期性行業,醫藥公司的估值核心是其掌握資源的稀缺性。“作為傳統中藥的代表片仔癀和雲南白藥,因為其秘方造就了稀缺性,推動估值不斷上升;恒瑞醫藥則是西藥獨創性的典型代表;複星醫藥則是在醫藥流通和管理模式上的獨有性。上述諸項獨創獨有都是其他同類企業難以複製的,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這些企業的利潤增長確定性極高,因此成為眾多機構看好的長牛股。”不過他也強調,醫藥板塊下為多個細分行業,業績表現和估值模型也不盡相同,因此這次反彈很難說有整體的板塊效應,“隻有真正好模式真增長的公司才可以享受高溢價”。
梁杏也表示,醫藥板塊內一直都有分化,比如2015年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二級市場走強,2016年血製品也曾大放異彩,今年生物製藥正當紅。目前來看,生物製藥和醫療器械的業績增速較好,未來仿製藥也可能迎來利潤爆發期。此外,“三季度中藥板塊的增速沒有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公司高,不過龍頭中藥依然受益於消費升級、藥材和配方稀缺性和廠家提價等因素,有著較為穩定的增長。從滬港通北上資金來看,龍頭中藥也很受歡迎,一方麵因為基本麵較為紮實,另一方麵,因為海外市場沒什麼中藥企業上市,有一定的稀缺性。”
(原標題:掘金好公司,機構戀上醫藥白馬股)
最後更新:2017-11-05 11: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