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財經資訊
躍躍欲試 港股新高在望
港股市場開年漲勢如虹,2018年前9個交易日連續上漲,從2017年12月22日算起則連漲14個交易日,刷新港股時間最長連漲紀錄。1月15日恒指微跌0.23%,盤中最高站上31733.18點,距2007年創下的曆史最高紀錄31958.41點僅咫尺之遙。市場人士表示,恒指短期內創曆史新高是大概率事件。港股持續上漲的動力主要是內地經濟基本麵向好、港股市場估值不高、南下資金持續流入等。
國企指數表現搶眼
15日港股衝高回落,恒指微跌0.23%,報31338.86點;國企指數漲0.01%,報12470.42點;紅籌指數跌1.38%,報4593.91點,成交額1685.7億港元,創下1個月以來最大成交量。受上周末美股收高的影響,恒指15日盤中一度漲至31733.18點。然而午後板塊漲跌分化,中資保險股積極護盤,仍不敵中資房產和科網龍頭騰訊的急速下跌,最終走勢反轉,微跌收盤,止步14連漲。然而,市場人士對後市依然樂觀,認為恒指牛市基礎紮實,連續上漲之後難免出現短期調整,相信短期內大概率突破曆史高點。
恒生指數開年漲勢強勁,其中恒生國企指數尤其引人注目。數據顯示,截至15日收盤,恒生國企指數今年以來漲6.5%,恒生指數漲4.75%,國指跑贏恒指約37%。在恒生國企指數追蹤的40隻股票中,34隻上漲,漲幅靠前的以地產、能源和金融類個股為主,其中7隻股漲幅超過10%。
國企指數開年強勢上漲有幾個主要原因:首先,國企指數估值偏低,上漲空間較大。目前恒生指數的市盈率已經達到13.5,雖然和其他發達經濟體主要指數來比並不算高,但已高於恒指本身的5年均值,而恒生國企指數市盈率剛剛達到9.2,還屬於相對低位,並且2017年國企指數漲幅僅為24%,而恒指漲幅達到36%。
其次,市場看好中國內地核心資產。內地經濟持續複蘇,企業盈利預期大幅上升。國企指數追蹤個股中大部分代表著中國內地核心資產,受市場資金追捧是符合價值投資和趨勢投資的要求。
第三,南下資金持續湧入中資龍頭板塊個股。除了常年受資金青睞的騰訊控股、匯豐控股、工商銀行等恒指權重外,銀行、保險、能源板塊龍頭都是內地資金追逐的主要標的。
此外,“同股不同權”、“H股全流通”等政策的落地,使2018年港股可預見的成交量將有大幅度提升。“同股不同權”落地將吸引眾多新經濟公司2018年來港股上市,對繁榮港股市場,吸引資金擴大成交量有很大幫助。而“H股全流通”則意味著相當於港股流通總市值8%的H股未流通股票有望實現全流通。在港上市的H股中,很多權重較大的藍籌股都已經通過A+H股構架實行了全流通,未在A股上市的H股(152家)目前市值約為2.6萬億港元。現階段非全流通的股份普遍處於折價狀態,全流通預期有望大範圍提升相關公司估值水平。
多因素共振導致國企指數開年以來大幅跑贏恒生指數,為持續走強提供了強勁推動力。德銀、法興證券、星展唯高達等機構都預期國企指數2018年走勢將強於恒指。業內人士表示,就開年這一波漲勢來看,國企指數大幅跑贏恒指,也預示在接下來恒指衝擊新高過程中,中資大盤股或成為主要推動力。
資金麵明顯改善
2018年以來,港股各個板塊輪動上行,市場資金麵緊張態勢得以緩解,這也是行情延續上漲的基礎。市場資金麵得以緩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南下資金開年以來大幅流入港股市場。一方麵,2017年底結算資金有重新入市需求,使港股市場在外資流出的背景下,仍擁有充足的流動性支持大市連續走強;另一方麵,互聯互通開通以來,南下資金流入港股市場的體量迅速增加,這在此輪牛市表現明顯,南下資金對港股的流動性生態帶來重要改變。
在2017年美聯儲加息3次後,市場普遍預期今年還將加息2至3次。美國市場帶頭收緊流動性,一些主要經濟體央行也紛紛開始加息進程,導致外資開始回流歐美市場。香港市場曾經是以外資為主導的市場,而自互聯互通開通以來,南下資金以幾何式增量流入香港市場,中資公司也在港股市場上所占份額越來越大,港股市場的流動性生態發生了重要改變,市場的流動性受到內資影響越來越明顯。
南下資金對港股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據數據顯示,僅2017年就為港股增加2萬多億港元的成交額,截至1月15日收盤,2018年前10個交易日港股通成交額為1799.74億港元,內地資金通過港股通渠道淨流入港股市場約215.78億人民幣,遠超去年平均值。
分析人士表示,從長期來看,港股上漲核心邏輯未變,2017年底在港股市場上獲利了結和年底結算的資金仍然看好其2018年上漲空間,有重新入市的需求。此外,美元持續疲軟,抄底美元資產的要求也吸引部分資金流入港股市場。
博大資本行政總裁溫天表示,預計2018年上半年港股表現依然不錯,內地投資者的大量資金會持續流入港股。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廖群表示,盡管去年香港股市升勢強勁,但估值仍然較低,在“北水南下”仍持續的情況下,香港股市還將再創新高。
市場風格料延續
多家機構研究報告顯示,港股市場大盤股有望繼續受寵。權重藍籌是港股市場2017年的上漲主力,全年大中型股票漲幅在30%以上,大幅好於小型指數16%的漲幅,恒指中排名前四位的成分股貢獻約60%的漲幅,預計大盤股托市的風格在今年將延續。
東方證券認為,大盤股更受追捧,可能與歐美投資者一貫的投資偏好以及大盤股未來盈利的確定性更高有關。此外,相對於大盤股,小盤股未來現金流中很大一部分依靠投資而不是自身資產的盈利能力,因此具有更多不確定性,且流動性較差,導致其股價存在折價。該機構預計,即使在陸港通後,南下資金對港股市場的影響日益顯著,這一趨勢仍將持續。
匯豐認為,大盤股的強勁勢頭有望延續,主要原因是:首先,主導南下資金的投資者多數是高淨值人群,比較偏愛大盤股的高業績和高分紅;其次,大型銀行和互聯網巨頭在2018年3月左右的業績期預計將帶來驚喜;第三,外資預計從發達市場輪動到新興市場,而他們也偏愛大盤股。
機構看好的板塊包括金融、消費和科技等。金融板塊中,銀行和保險受青睞。國信證券認為,此前對銀行業拖累較重是上遊企業,主要是煤炭、化工、鋼鐵等行業,隨著這些行業的供給側改革以及大宗商品的複蘇盈利,銀行業的壞賬率將被有效控製在合理範圍並進一步下降。平安證券表示,看好受惠淨息差擴闊、不良貸款比率改善的中資銀行股,中資銀行板塊估值無論是以PE或PB的角度,估值仍然偏低,加上H股相對其A股存在平均17%的折價,對價值投資者來說具有一定吸引力。
東方證券認為,2018年內地CPI將維持溫和向上趨勢,看好消費品漲價預期下行業的盈利成長前景。興業證券表示,看好新興消費,包括保險、信息消費、教育、醫療和休閑娛樂等。招商證券則偏愛受益於消費升級和增長模式轉型的具有定價能力的教育、醫療、文娛、可選消費和環保龍頭。中信證券表示,TMT除了科技龍頭騰訊控股外,在雲計算布局、智能手機產業鏈的相關龍頭也值得關注。
(原標題:躍躍欲試 港股新高在望)
最後更新:2018-01-16 03: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