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7
財經資訊
將防範金融風險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
1月17日,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接受《人民日報》專訪,分析了近期的金融體製改革和金融監管形勢,稱“我國金融體係的風險總體可控,但由於多種原因,仍然處於風險易發多發期,麵臨的形勢依然複雜嚴峻”,“把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放在首位,是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和底線思維的體現”。
這將當前的防控金融風險統一到了中央決策上。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
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從幾個方麵來加以理解。
首先,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是金融要服務於實體經濟,而不是相反。實體經濟是根本,金融應當圍繞實體經濟展開。但是過去一段時間,金融業發展過快,有統計數據表明近10年來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翻了一番,從2005年的4%迅速攀升至2015年的8.44%——該數值不僅高於巴西和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國家,也高於美國、英國等傳統經濟發達國家。更重要的是,2012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速放緩,但金融業仍在快速增長,這表明金融業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形成了為金融而金融的局麵,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量的貨幣在表外空轉,形成層層套利,不但沒有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反而增加了實體經濟的運行成本。更重要的是,大量的貨幣遊離於實體經濟之外,層層嵌套,不斷加杠杆,一方麵推升了資產價格,另一方麵加大了金融業自身的運行風險。
所以要將金融去杠杆與供給側改革結合起來,通過降低落後產能的金融杠杆,減少低效產能的資金配置,將資金有效配置到先進製造業和符合全球產業發展趨勢的行業上來。金融業本身也要調結構,金融管理部門要從同業、理財、表外業務三個領域入手,開展專項治理和綜合治理,在總量收縮的同時做好服務實體經濟的工作,讓金融業回歸本源。
其次,金融改革和金融監管要符合宏觀平衡大局。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近40年來改革發展成果的曆史回應,更是對未來中國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的精準定位。很明顯,金融業發展要與整體經濟平衡發展大局相適應。
金融業一直給人的印象是嫌貧愛富,隻做錦上添花的工作,不做雪中送炭的事,因而如果任由金融業無序發展,必然會造成經濟結構失衡、收入落差加大、地區發展不均。而且,金融業習慣上唯利是圖,在與實體經濟的配合過程中較少考慮經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社會治理問題,造成環境成本付出較大,不利於可持續發展。
因此,要保證金融業服務大局,縮小社會主要矛盾,就需要對金融業發展進行優化。具體而言,需要發展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
綠色金融反映了金融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融資和投資的實際操作中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把與環境條件相關的潛在的回報、風險和成本都融合進金融的日常業務中,在金融經營活動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環境汙染的治理,通過對社會經濟資源的引導,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同樣,普惠金融也是金融業改革的一個抓手,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通過務實的操作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且可以通過普惠金融措施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讓金融業更多地承擔雪中送炭的事。2017年9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對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或增量達到一定標準的商業銀行進行0.5%~1%不等的定向降準。據央行測算,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可覆蓋全部大中型商業銀行、約90%的城商行和約95%的非縣域農商行。1月17日央行通過官方微博宣布,目前有關的金融統計工作正在抓緊進行,預計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可於2018年1月25日全麵實施。
最後,金融業發展要加強政府引導。十九大報告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可以發現,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會更大,因而金融業發展要突出政府管理作用,金融業改革的方向也要突出政府的引導作用,不能任由一些草根金融野蠻生長。可以想象,各種P2P平台、現金貸等不規範的金融行為將受到嚴厲監管。
總之,現階段要處理好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處理好現階段的各種矛盾,把金融風險遏製在萌芽階段,就應該將防範金融風險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
(作者係中航信托宏觀策略總監)
最後更新:2018-01-17 20: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