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003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我國雲計算迎來“黃金窗口”期

業內稱,搶占主導權應從標準、生態、應用三方麵入手

作為與電網、交通網絡、互聯網等類似的“國家基礎設施”,雲計算是人工智能快速大範圍應用的基本條件,也是未來智能時代競爭的焦點。記者近期對阿裏、騰訊、百度、Ucloud等國內知名雲計算企業進行調研了解到,我國部分企業動手較早,為雲計算產業的發展搶得了部分先手。就全球而言,中美兩國共同站在雲計算高速發展的起跑線上,領先其他所有國家。當前,我國雲計算發展更是迎來了“黃金窗口”。不過,相比亞馬遜的AWS、微軟等公司,仍有5年左右的差距。尤其是在軟件生態、數據中心標準等方麵差距明顯。

業內人士表示,在目前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應抓住“黃金十年”,從標準、生態、應用三方麵入手,搶占全球基礎設施主導權。

雲計算迎來“黃金窗口”

隨著業界不斷探索,雲計算產業的發展路徑和方向已經日漸清晰。就全球而言,中美兩國共同站在雲計算高速發展的起跑線上,領先其他所有國家。當前,我國雲計算發展更是迎來了“黃金窗口”。

在人工智能時代,互聯網是基礎設施,雲計算是公共服務,大數據是生產資料。人工智能這一“新引擎”未來向各行業大規模應用,離不開雲計算這一“新平台”;借助雲計算,將硬件和計算資源進行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硬件使用效率,減少硬件資源閑置與浪費。

業內人士介紹,傳統IT每4元錢的購買成本,雲計算1元錢就可以做到。也就是說,亞馬遜的AWS等雲計算公司每做1美元的業務,IBM、Oracle就損失4美元的生意。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阿裏集團副總裁劉鬆介紹,早在2008年,阿裏就發現自己是中國所有互聯網公司中用IBM服務器、Oracle數據庫最多的公司,隨著業務擴展,如果按照這一速度購買小型機建數據庫,阿裏很快就會破產。2009年阿裏雲正式成立,2012年阿裏雲官網上線,開始大規模對外提供服務,目前業務對象已從小型互聯網公司,擴展到大型企業、政府部門,並於2015年開始國際化。與美國企業相比,幾乎算是同時起步。

野村證券中國電訊及科技行業分析師應重熙判斷,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成為未來5年至10年中國的長期投資主題。隨著國家印發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國在人工智能的算法領域和行業應用領域會迎來高速發展。

高盛也有類似的觀點。其報告指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最重要的競爭者之一,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推動經濟發展。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將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作為下一個重要創新領域。

高盛指出,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BAT)將是中國第一批人工智能受益者,這三家公司擁有大量的數據和豐富的資源。

同時,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也在人工智能領域占領了自己的地盤。高盛稱,美團憑借其獨有的大數據優勢,在人工智能領域完成了初期布局;滴滴出行在深度學習、人機交互、機械視覺和智能駕駛等領域進行了初步探索;科大訊飛在中國智能語音行業中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其智能語音核心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海康威視是一家專注於研發安防監控設備的科技公司,將人工智能應用於監控設備的研發,如智能攝像頭等。

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瑪麗·梅克以及畢馬威都在報告中,將印度、泰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定義為互聯網巨頭的必爭之地,我國BAT正在積極布局自己的雲計算平台戰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解決方案。

記者了解到,阿裏雲近期新增了印度和印尼兩大數據中心,阿裏雲在全球14個地域開放了31個公共雲可用區,為全球數十億用戶提供可靠的計算支持。此外,阿裏雲在全球共部署200多個飛天數據中心,通過底層統一的飛天操作係統,為客戶提供全球獨有的混合雲體驗。騰訊雲宣布繼香港、多倫多、新加坡後,今年將新增包括韓國首爾、印度孟買等在內的5大海外數據中心。

但是,騰訊技術工程事業群數據中心負責人鍾遠河表示,目前中國BAT三家互聯網巨頭所擁有的數據中心服務器數量之和,還不及美國亞馬遜一家公司的一半。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數據中心不是衡量服務能力的唯一指標,產品、服務、安全、合規等等也是開展全球業務的重要指標。

標準與軟件創新尚存差距

一方麵,雲數據中心標準戰打響,亞馬遜作為行業巨頭率先向下重新定義硬件生態。另一方麵,通過雲計算反哺軟件的創新能力,這一特征正在向上重塑軟件行業生態。

在全球人工智能競賽中,我國麵臨的一大挑戰是“人工智能與雲服務融合發展模式”尚未確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百度總裁張亞勤表示,百度未來的雲戰略,就是瞄準了人工智能方向;過去不少雲計算業務都是將數據簡單地搬到雲上,未來百度會將雲計算全麵人工智能化,業務方向也將主要朝向“雲計算+AI”。

針對這一趨勢,國際巨頭已經提前布局。

一方麵,雲數據中心標準戰打響,亞馬遜作為行業巨頭率先向下重新定義硬件生態。業內人士介紹,通用的硬件產品無法很好滿足雲數據中心的要求。亞馬遜AWS一直以基礎設施的理念建設數據中心,超過幾百萬台布局後,已經具備了定義硬件的條件。近年來,亞馬遜一直著手定製化硬件產品,包括定製路由器、服務器以及自己改造的數據中心電力控製單元,用效果來定義未來“雲數據中心”的全球標準。

對中國來說,沒有標準可能會導致一大批雲計算的投入最終“打水漂”。劉鬆表示,國內“雲數據中心”建設可謂“遍地開花”,但大部分數據中心隻有“雲之名”,沒有“雲之實”,無法滿足當前全球大規模公共雲服務應用標準,反而形成大量的資源閑置與浪費。

另一方麵,通過雲計算反哺軟件的創新能力,這一特征正在向上重塑軟件行業生態。劉鬆說,實現從傳統IT生態向雲生態的轉型,將大大提升我國軟件創新能力,可以改變PC時代大型軟件假手於人的狀態。由於雲計算天然支持移動互聯和在線數據分析,可以做到實時的智能化推送。在美國,基於雲計算已經誕生了很多新的軟件公司,形成了全新的軟件生態,公共雲模式因此重新定義了軟件行業。但我國目前仍將雲服務歸類在軟件側,這其實是將其“狹義化”了。

以雲計算為核心驅動力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不少業內專家表示,“互聯網+”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雲計算+”,針對這一戰略點,中國需要前瞻性地布局整個產業的發展,製定以雲計算為核心驅動力的產業發展戰略,聚集核心資源,打造自主可控的IT大生態。

順應雲計算的發展規律,積極輸出雲數據中心標準。劉鬆建議,可以借鑒亞馬遜AWS等國際領先企業的經驗,參照大規模公共雲計算的要求,研究並製定雲數據中心建設標準,全麵規範數據中心的建設。同時,要求提供雲計算服務的數據中心參照或遵循國家標準,並引導相關行業采用雲服務時參照特定的雲數據中心標準。

大力支持中國公共雲服務走出國門,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中國企業全球化提供高科技支撐。例如,鼓勵中國“走出去”的企業采用本土企業的海外公共雲服務;協調國家主導的重大海外項目,與“走出去”的公共雲結合,為海外政府和客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等。

推動重點行業的雲落地。上海優刻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季昕華說,很多高校在承接發改委、科技部等部門的資金項目時,經費隻能適用於買設備,不能用於買服務。結果是“每個項目都買設備,最後就可能導致服務器大量閑置浪費。”建議在科研經費使用中,將雲計算服務列為可使用的方向之一。同時從政務、金融、醫療等重點領域入手,主導並推動“金融雲”、“政務雲”、“醫療雲”等行業雲建設,全麵提升行業數據化、智能化水平,同時實現與互聯網的全麵融合。

推動製造業企業上雲和製造業智能化變革,以雲+數據+智能支持“中國製造2025”變道超車。浙江省今年開始推進10萬家企業上雲,目前已初見成效。中小企業因為上雲加速了移動化、互聯化進程,並大幅降低信息化門檻。一些大型企業通過推進工業雲、工業大數據、工業大腦等項目,實現生產良品率提升,供應鏈的全流程優化。大數據在雲端與製造業形成跨界融合的變革機遇,為“中國製造2025”打開一條快速趕超的新路。

人工智能迎來“跳變”機遇

在人工智能發展路上,中國具有一定的後發優勢,有望彎道超車借勢“跳變”,占據世界科技前沿一席之地。

人工智能(AI)浪潮正在席卷全球,這為曾在PC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落後並受製於人的中國,帶來了一次絕佳的“跳變”(科技界意指跳躍式轉變)機會。近期,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更是將這一熱潮推上新的高度。

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239億元,賽迪智庫報告預測,2018年將達到381.7億元。盡管數字喜人,但中國在前一階段欠下的“賬”,無法一夕還清,人工智能時代依然麵臨缺“芯”少“魂”的窘境。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想成為人工智能強國,不僅需要在芯片、大數據、雲計算方麵實現突破,更應利用這次機遇,構築具有中國標準的人工智能生態體係,從而在世界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

技術不足導致移動互聯網難以催生出更多的新應用和商業模式。為突破瓶頸,新一輪更激動人心、更值得期待的技術革命風暴已經誕生,AI將成為未來10年乃至更長時間內IT產業發展的焦點。

隻有人工智能才能為“萬物互聯”之後的應用問題提供最完美的解決方案,它將成為IT領域最重要的技術革命。目前市場關心的IT和互聯網領域的幾乎所有主題和熱點(智能硬件、O2O、機器人、無人機、工業4.0),發展突破的關鍵環節都是人工智能。

國際IT巨頭已經開始在人工智能領域頻頻發力。一方麵網羅頂尖人才,一方麵加大投資力度,人工智能新的春天已經到來。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規劃決策等細分領域近期進展顯著,很多新的應用和產品已經驚豔亮相。

博世軟件創新公司亞太區董事總經理托馬斯·雅各布表示,普華永道近期發表的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GDP將會由於人工智能的出現而實現14%的增長,增長大約16萬億美元,其中有26%來自於中國,主要是由於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和發展意願。

“人工智能的中國機會是充滿希望的。”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是典型的數據驅動,中國有行業應用的機會,有科技帶來的人力成本下降。“我覺得在人工智能很多應用領域,中國和美國是同步進入無人區的,中國是非常有機會的”。

小i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袁輝則表示,PC時代,受製於微軟的Windows、英特爾的芯片,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製於穀歌的安卓、蘋果的操作係統,我國企業創新步步維艱。AI時代,我們可以一舉建立生態體係,實現跳變。

以百度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布局。百度總裁張亞勤認為,AI時代也需要一個通用操作係統,相當於打造AI時代的安卓。“中國企業之前多次嚐試操作係統,但都半途而廢,AI時代中國有這種機會和能力。”DuerOS是百度度秘研發的一款人工智能操作係統。除此之外,在無人駕駛領域,百度的“阿波羅”計劃一旦將車企拉攏到這個平台上,“阿波羅”計劃有望成為下一個安卓,成為未來所有車輛的底層技術供應商。

搜狗CEO王小川表示,在市場應用方麵,因為中國起步規模小,擁有創業文化,加之中國之前基礎傳統產業能力相對美國要弱一些,對創新牽製小,中國反而擁有後發優勢。通過這種優勢,中國可能在AI時代做到“彎道超車”。

迄今為止,全球範圍內,還沒有一家公司的AI生態體係獲得整個行業認可,也沒有成型的標準,這也為中國在AI領域實現“跳變”提供了機會。

(原標題:我國雲計算迎來“黃金窗口”期)

最後更新:2017-10-12 05:33:10

  上一篇:go 實行“三步走”戰略積極穩妥去杠杆 國企仍是重中之重
  下一篇:go 保監會一日發五監管函加碼防風險 多家險企在公司治理方麵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