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35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微信閱讀10萬 “=”一級學術期刊刊發 浙大學術考核新規引熱議

央廣網北京9月17日消息(記者張聞 張國亮)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日前,浙江大學發布《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其中規定如果學術文章在“兩微一端”影響力傳播力巨大,比如在環球時報發文微信閱讀10萬+,頭條號刊發的作品閱讀量不少於40萬,即可定為在一級學術期刊刊發。如何看待將網絡傳播力與影響力作為學術考核的依據之一,如此做法的科學性何在,對高校科研院所學術導向會產生哪些影響?

從SCI到10萬+,浙江大學最新出台學術考核標準顛覆了很多人對於象牙塔學術成果的基本定義。按照該校發布的《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原文的表述,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求是》雜誌刊發,並形成重大網絡傳播的作品,可申報認定為等同於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刊發。其他,中央媒體兩微一端產生重大網絡傳播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10萬+,將享受國內一級學術期刊刊發同等的認定。事實上,在此之前,發表在少數固定報刊上的學術文章,在不少高校都可以申請被認為是學術作品,真正的突破在於“兩微一端”和“10萬+”兩個關鍵詞。今天,記者設法聯係到浙江大學的老師們進行采訪,但均被婉拒。

於是,記者在浙江大學進行了隨即的街訪,受訪者有人還在讀本科,也有人已經進入到了博士階段,盡管學業階段,專業不同,但客觀說在校的同學們支持的居多。

而在年齡結構偏大的往屆畢業生群體裏,反對的聲音就開始多了起來。有人認為,“以文章的轉播量來衡量文章的價值有失偏頗,因為這個轉發是有很多認為可控的因素在裏麵,可以操作的。新的口徑的打開,可能會導致一些學術領域的人把精力放在新媒體上,減少了學術的努力。”

不可否認,當前高校教師及科研隊伍在評定職稱方麵,需要依賴少而精的專業權威與核心期刊,供需矛盾使各種學術期刊腐敗現象頻出。學術界強烈需要新的標準來客觀評價學生和教師的科研教學水準。但畢竟網絡傳播規律和學術價值高低有著巨大的鴻溝。最簡單來說,每一個10萬+背後,固然有內容引人入勝的基因,但同樣功不可沒是吸引人眼球的標題。而起個好名字和有貨真價實的學術研究成果,前者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

浙江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老師單寶順認為網文直接等同於學術文章的做法欠妥當,“校內的獎勵上可以等同的,一級學術期刊給多少錢,10萬+給多少錢,這個是可以等同的,如果說這個(網文)就等同於學術文章了,我覺得這個說法欠妥當。”

而支持者則認為,學者不能隻是做象牙塔裏的讀書人,應該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傳播公共知識,已是當前基本社會共識。學者的社會價值應該在新媒體的話語體係裏起到更多的作用。

浙江財經大學曆史學老師高偉就持讚同觀點,“傳統上評職稱都是看你在核心期刊上發的文章,發了多少,可能看的都是這個小圈子裏的人。假如說以網文的形式,寫出質量比較高的,又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出來,作者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社會的價值也很高。”

根據《辦法》規定,優秀網絡文化成果將由浙江大學黨委宣傳部每年6月牽頭組織專家委員會進行認定。至於影響幾何,是否會對現有學術評價產生顛覆性影響,仍不明朗。

最後更新:2017-10-08 05:51:21

  上一篇:go 微信朋友圈勵誌語錄,人生感悟
  下一篇:go 浙大一份通知在網上炸開鍋!微信10萬 可認定為一級學術期刊發文?真相來了